意象切入:建构古典诗词教学的知识模型

2023-06-29 21:35张叶静汲安庆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泪眼秋千欧阳修

张叶静 汲安庆

摘 要 教学古典诗词,从意象切入建构教学的知识模型,不仅要要注意基于词眼、情脉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整体感、精致感,还要注意贴紧诗词的类性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纵深感、饱满感;聚焦诗词的篇性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新鲜感、灵动感;联系文化的意脉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厚重感、高迥感。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词眼 情脉 类性 篇性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鉴赏作者“层深而浑成”的诗歌意境(难点)。

2.能够对词中佳妙的炼字艺术进行鉴赏(重点)。

3.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抓住词眼“泪眼”,赏析词中包括“秋千”在内的传统意象所传达出的情韵。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词这种韵文,从晚唐五代发展到北宋的初期,已从歌筵酒席之间,从本来不具有个性的歌词,发展成为能够流露出作者修养、品格、学识、怀抱的一种文学体式。“格高韵远”——这是中国小词的发展从南唐冯正中到北宋欧阳修所完成的最高境界。从南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再到北宋晏殊、欧阳修,词的意境逐渐加深,在欧阳修之后,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今天我们就以《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例,走进欧阳修的词境。·

研习:“授知”词的内涵及发展史,激发学生赏析文本的兴趣,有点线结合的纵深感和开阔感。不过,为了强化学生的“体知”,亦可在学生赏析文本意境的关键处进行点染,促成学生的审美发现。

二、整体诵读,探究词眼

1.自由朗读全词。正音、加以朗诵指导。

蝶恋花 欧阳修

2.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地、人、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明确】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之情自现。

3.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好比人的眼目是人的传神之处;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首词的“词眼”应该是哪个词?

【明确】“泪眼”(这里应该理解为“眼中流着泪”,可以理解为动词)。

教师提醒:我们要抓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去品味,看这个词在拓深词的意境、传达情感上起的作用。在诗词中,我们要学会调整词语语序,解读出作者最原始的表达意涵。

4.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泪眼”这个词,到底是哪些原因让女主人公流泪的?我们先来赏析词的上片。

【明确】上片直接写景,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深,深幽、深远。并且层层推进,才点出女主人公所处的地点——高楼深闺。所以女子流泪的原因之一是孤寂、幽怨的环境。(板书:孤寂之泪)

5.词的上片用文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深闺幽阁,请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明确】培养学生炼词、炼字的能力,提醒学生解读时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副词”,人世间的事,关键全在于“副词”。

(1)“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酷爱这句。“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

(2)“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所作了精心的安排。庭院幽深、空旷,院中景呢?“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一个“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词人又将镜头摇向了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这一个“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3)“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原来远望之人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这里男子的享乐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見章台路”的失望之情。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深闺之中,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板书:怅望之泪)

(4)诵读词上片,体会景象的幽深、冷清,感受女主人公哀怨、孤寂的心境。

研习:抓住词眼“泪”探索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既可以整体上把握词的类性,也可以细节上把握词作的独特情感和抒情艺术。“深”“堆”“无重数”等词语的玩绎,细腻、饱满,让情感体悟落到了实处。不过,从整体情脉的视角看,“怅望之泪”改为“怅怨之泪”,似乎更为确切,逻辑也更顺。

三、重点探究,体会“无理之妙”

1.上片从空间层面移步换景,我们跟随主人公登上了高楼,怅望归人。下片是从什么层面抒写情感的呢?

【明确】时间层面。从“雨横风狂”可见一天中气候的变化,“黄昏”亦可见时间的推移。此时,物理之“隔”恰恰也是感情心灵之“隔”,物理上从空间到时间的距离,反映的也是两人精神上的距离。(板书:空间—时间)

2.从下片前两句看出来,让女主人公孤寂愁苦,落下“泪”来的原因还有哪些?

【明确】①“雨横风狂”是环境的凄凉、无情,“三月暮”“黄昏”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春天行将消逝,一天的时间也即将消逝。[师]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板书:伤春之泪)

“‘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②“春”语意双关,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怎能不心伤。(板书:自怜之泪)

3.于是女子做了哪两件看似不合理的事情?

【明确】一是“掩门留春”;二是“泪眼问花”。·

4.是啊,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感到无奈、落寞。于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了无限的伤春之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語,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那么请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①因花落泪——走马章台的男子望而不见,唯见风雨中花儿横遭摧残,联想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②含泪问花——泪眼愁思对花诉,足见她内心痛苦之深重和伤心无处诉的悲凉·。③花竟不语——花儿含悲不语,无言安慰,反映了词中女子无尽的难言苦痛。④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尤其是结句,更臻于妙境:“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思绪万千、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诗词中常用这种“无理”之怨,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有如荡秋千,借着有限的半径荡开去,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5.自由诵读全词,体会从“景深”到“情深”的情感生发。

研习:对抒情视角从空间到时间转换的认知,还有抓住“掩门留春”“泪眼问花体悟极化情感,特别新颖独到。尤其是从四个层面体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层深而浑成的风格,有宋代学者罗大经解读杜甫《登高》“八层悲”的细腻与深刻。

四、微物关情,拓展解读“秋千”意象

1.之前说过,词人是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此时设计了女主人公做这两件事情,实属自然浑成之举。那么,在布置飞花的时候,词人又设计了一个什么道具(物象)?【秋千】

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深闺情感完全体现在“秋千”这一古代传统道具之上。大家也许不真的懂秋千。秋千,原是从北方胡人那传过来的,在清明寒食节举行的一种特定的游戏。古代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秋千”意象。《全唐诗》中“秋千”意象出现了48次,而在《全宋词》中则一共出现了226词,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意象的可感性更加强烈。我们也有“秋千经验”,然而在欧阳修的这首词中的“秋千”,似乎情感色彩不太一样。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宋词中“秋千”的情感色彩演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明确】后人评论:“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出”字有什么妙处?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

满庭芳 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只一句,和其他的意象都不一样,是哪一句?

【明确】以女子眼光看春天的世界,秋千让她把自己提高了一点点,秋千荡出去,于是她看见了春水,看见了水位原来已经平到桥面去了!墙内当然也有春天啊,但墙外的春天更崩腾恣肆啊!只是一瞥,世界便迎面而来,这一瞥多么令人难忘啊!

同学们,我们真的能理解深闺之怨吗?宋明之际,礼教的势力无比强大,汉人的女子,裹着小小的脚,蹭蹬在深深闺阁里,似乎只有春天的秋千游戏,可以把她们荡到半空中,让她们的目光越过自家修筑的铜墙铁壁,而望向远方。那年代男儿志在四方,他们远戍边荒,或者,至少也像司马相如,走出多山多岭的蜀郡,在通往长安的大桥桥柱上题下“不乘髙车驷马,不复过此桥”。

然而女子,女子只有深深的闺阁,深深深深的闺阁,没有长安等着她们去功名,没有拜将台等着她们去封诰。身为女子便等于“坐女监”,所不同的是有些监狱窄小漱隘,有些监狱华美典雅。而秋千却给了她们合法的越狱权,她们于是看到远方,也许不是太远的远方,但毕竟是狱门以外的世界。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明确】随着宋词哀伤色彩的笼罩愈来愈深,此时,秋千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感伤意象。词人常用它来表达落寞的心情,而非荡秋千的欢快心情。秋千常与一些凋残意象组合在一起,使得感伤氛围更加浓厚,词人或望着院内秋千,或倚着秋千回忆往昔,秋千也不是清明寒食节时特定的秋千,而是被伤感浸透的诗人心中的秋千。

2.小结“秋千”意象

秋千,从来是和女子的命运相关的。秋千,也为相思闺怨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在这里,让落花随秋千荡出去也好,让冷漠的乱红在荡高去的那刹,替自己窥见世界、追随春天。可惜,女主人公命运某种程度上说,还不如落花,于是女子深深的闺怨之情愈发浓烈。(板书:自伤之泪——青春、自由)

随音乐朗诵全词,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研习:抓住“秋千”意象,揭示宋词中“秋千”情感色彩由乐到悲的演变,继而揭秘礼教束缚日渐加深的文化走势,最后返归文本中“秋千”意象“自伤”的情感色彩,完成了词作情脉第三次审美,课气流畅,纵横捭阖,亦有“层深而浑成”的特色。

五、课堂小结

叶嘉莹说,一首好词标准就是“兴发感动”,将强烈的感情传达到读者那里,引领读者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乱红飞过秋千去”包含了女主人公的万千思绪、百转千回。欧阳修没有让落花“为谁零落为谁开”,而是伴随秋千飘扬而上,同样的,读者的情绪也因此激荡开来。与欧阳修之前的词人相比,同样是无情、冷落,表面上也是傷春悲秋相思离别,却能写出来这样深远悠长的含蓄,不得不说,词的意境在愈发加深。·

对于诗词,朗读是我们解读的秋千,于是我们得以窥伺一个词人的带给我们的“兴发感动”;对于人生,读书和求知才是我们的秋千——借着这短短的半径,把自己大胆地抛掷出去。于是,便看到墙外美丽的情景;也许雕鞍上有人正起程……

研习:再次点出欧阳修词作情感表现的含蓄隽永,意境加深的特点,呼应了开头的介绍——从南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再到北宋晏殊、欧阳修,词的意境逐渐加深,在欧阳修之后,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紧扣了教学目标——鉴赏作者“层深而浑成”的诗歌意境,使教学设计整体上的精致感特别显豁。

六、比较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比较它与欧阳修这首词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参考】柳永《蝶恋花》词,上片情景交融,写主人公登楼远眺,触动春愁。句“伫倚”写出主人公凭栏时间之久。“春愁”两字,既点出季节,又直接点出“愁”字。从后文看,是绵延到天际的春草引起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愁。次句中的“残照”即夕阳,它给画面蒙上了一层感伤色彩,这画面也给因无人能懂所以满腹相思无处诉说的主人公平添了孤寂之感。下片抒情,写主人公情感的诚挚与坚定。首句写主人公为了排解、宣泄相思之苦,选择了痛饮高歌的方式,但“勉强欢笑”的结果终告失败。次句也是全词的高潮,它点明了“春愁”的具体内容:不仅点出“伊”是主人公缠绵相思之所系,也以“终不悔”宣告了主人公对这份情感的诚挚与坚定。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围绕“春愁”,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缠绵的相思之情,也表现了这份情感的诚挚与坚定。

研习:指向言语表现,实现“占有式学习”向“存在式学习”的飞跃,境界高迥。不过,如果基于词的发展史,结合两篇作品,深入品鉴各自抒情艺术上的篇性,或许更能激活所学。

七、板书设计

总评——

古典诗词教学,很多老师都会选择从“意象”切入。但是,意象切入如何建构教学的知识模型,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生命融合,进行个性化地文本解读与审美创造?这方面,张叶静老师做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

一是基于词眼、情脉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整体感、精致感。“泪眼”是词眼,也是课眼,以之形成课脉“孤寂之泪→怅望之泪→伤春之泪→自伤之泪”,赏析意象便会触类旁通,纲举目张,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化。不过,将课脉优化为“孤寂之泪→怅怨之泪→苦痛之泪→怅惘之泪”,或许逻辑更顺,也更能贴紧文本的抒情秘妙,因为“怅望”重在写神态,与整体的情脉不是很吻合;“伤春”“自伤”均是在讲“伤感之情”,内涵有所重复,不能体现情脉的明晰变化。

二是贴紧诗词的类性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纵深感、饱满感。无论是玩绎“深”“堆”“无重数”等词,还是赏析从空间到时间的抒情转换——此时,物理之“隔”恰恰也是感情心灵之“隔”,物理上从空间到时间的距离,反映的也是两人精神上的距离,抑或是感受不合情理的两件事,实际上也是两个动作意象——“掩门留春”与“泪眼问花”,并从四个层面体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体现的层深而浑成的风格,其实都是在深度、酣畅地体味词作中表现的极化情感。极化情感突破实用逻辑,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艺术的逻辑,因此成为诗词的重要类性之一。张老师聚焦于此,力量的确是用在了“刀刃上”。从词的创作史视角,把握意境逐渐加深的特点,更是将类性辨识和体知推向了一个博大、深远的境界。

三是聚焦诗词的篇性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新鲜感、灵动感。意象抒情,不仅要关注词的类性,更要开掘到词的篇性。这方面,张老师在整体上把握词作“层深而浑成”的风格时,还开掘到空间与时间的转换,景深与情深的关联,“三月暮”“风雨”“黄昏”的三层渲染,还有“泪眼问花”中的四层忧伤,充分揭秘词作无理而妙的抒情艺术,读来快意淋漓。捕捉到庭院冷清、逼仄和游冶处繁华、开阔所暗示出的男子享乐与闺妇的孤独对比,进而触及到闺妇怅怨的原因,更是让解读新意立见。不过,词作仅是模拟女性牲口,表达怀人、伤春、青春流逝杂糅的心绪吗?是否还有更为隐秘的情感隐喻?这是值得进一步开掘的。叶圣陶先生有言:“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指点和引导学生。”[1]揭秘篇性,恰恰是指导学生,培养他们思维品质的绝佳路径,值得深入探究。

四是联系文化的意脉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厚重感、高迥感。这在“秋千”意象的解读上,表现尤为突出。从宋词作品中“秋千”意象传递的情感色彩由乐到悲的演变,揭秘礼教束缚日渐加深的文化走势,并与文本中“秋千”意象“自伤”情感特色契合起来,令教学设计不仅一下子有了审美的深度,而且也有了思想对话的高度。达致这一境界,非有渊深学养不能为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2.

[作者通联:张叶静,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汲安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泪眼秋千欧阳修
爱等量于自由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欧阳修快马追字
迷你秋千
荡起秋千
看桃花忆旧游
涂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