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经典老课文本来的面目

2023-06-29 12:28陈晓涛蒋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改写统编版儿童本位

陈晓涛 蒋刚

关键词:统编版 《千人糕》 改写 儿童本位 经典教材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千人糕》是经典的民国老课本选文,但是编者对原文出处的注释不严谨,只标明了一位编纂者。所谓的“有改动”,其实是推倒重来,低水平的改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民国经典老课本的认知!

前几年,儿童出版领域曾出现“民国潮”,“主要是由民众不满当下出版的儿童读物而民国儿童读物质量相对较好而引发的”。曾经热烈关注过民国老课本的我们,第一遍读课文,就断定课文不是简单的改动,而是颠覆性的篡改!

课文开篇第一段:

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当下社会都提倡生育三孩了,民国时期的爸爸应该对“孩子们”说才是!编者一定是仰慕许地山的《落花生》,便想来模仿一场父子间饱含人生哲理意义的对话。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开篇的五段繁冗的文字反倒成了爸爸刻意想给孩子们讲讲大道理,便故弄玄虚地设置了“千人糕”的主题,孩子们倒很是期待——“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尝过之后才知道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爸爸再抓住这个所谓的契机,开始了他喋喋不休的说教。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标准答案版的问答,让我们很是惊讶孩子的应试能力。

然后是三大段“爸爸说”“爸爸接着说”“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果然是一位机器人般的好老师。结尾,教科书般的说教居然有奇效: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大家熟知:许地山的《落花生》语言质朴,行文自然流畅,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除了它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还有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浓浓父子情。再看课文版的《千人糕》,拙劣的改写完全忽略了质朴的亲情,通篇只有爸爸简单冗长的说教,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没有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当然也不会有《落花生》里那般生动、深刻的对话!

我们越发肯定课文版的《千人糕》决不可能是民国版的老课文!我们立刻按课本的注释展开了查询。

沈百英编纂的《基本教科书国语》是由蔡元培、吴研因校订的一套民国老教材,凑巧的是,我们在孔夫子旧书网找到了这册教材,逐一核对目录,居然没有《千人糕》。再检索大成老旧期刊库,依然是没有结果!幸运的是,我们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找到了没有编者跟版权页的教育部暂行本《初级小学校国语教科书第六册》——第十三课,《千人糕》赫然在列!

“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多年来,叶圣陶老先生的话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满怀期待,开始阅读原文:

宋儿吃了半块糕,把剩下的半块丢在地上。

母亲看见了,说:“你为什么把糕随便糟蹋呢?你知道这糕为什么要叫做千人糕,是用多少力量做成的吗?”

宋儿说:“我想这么一小块糕,只要一个人一下子就做好了!”

原文的開头,是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情境。年幼的孩子浪费了食物,并不以为然。温柔的母亲并没有立刻大声呵斥,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他思考。宋儿并不像课本里的孩子,可以神童一般地道出标准答案,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展示了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

母亲说:“唉!你说得太容易了。要做成这一块糕,算是一千个人的力量,恐怕还是不止呢!”

宋儿一呆,接着说:“我不信!我不信!”

面对孩子浪费食物的行径,母亲并不急着作出判断的评价,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幼儿虽然一下子不能接受,但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来自成人的尊重。这会鼓励幼儿产生再与家长沟通的欲望,会调动幼儿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这时,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母亲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母亲说:“你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做糕要用粉,粉是米磨成的,从种稻到磨米成粉,要经过多少人呢?蒸糕要用蒸笼,蒸笼是用竹或木做成的,从砍竹锯木到做成蒸笼,要经过多少人呢?再推想下去:农人种稻要用铁器,工人砍竹锯木做蒸笼要用铁器,从开矿到做成铁器,又要经过多少人呢?还有像磨粉的石磨,调味的糖,燃烧的柴料,又不知费了多少人工,才能成功。细想起来,说这糕是一千多人的力量造成的,也不算说得太多呀!”

在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而忽视了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会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使他们常常“有苦难言”,因为害怕父母的说教而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所幸的是,原文中的母亲以尊重的态度,向幼儿讲述了一个千人糕的小故事。

正如Joe Winston所言,“故事在确保儿童探索道德生活本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很显然,母亲关于千人糕的小故事得到了幼儿的接受与认可:

宋儿听到这里,就对母亲说:“我以后决不再把糕糟蹋了。”

故事的结尾则意味着价值思考的完成,即通过这个故事产出了一个道理,它终结了对价值的探讨,同时也封闭了故事本身。我们习惯并赞赏“圆满”,但“圆满”本身可能意味着价值的终点和对成长的拒绝。故事在意义的生成上永远不可能圆满,只要人的经验还在发展,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可能再次进入当下,获得新的阐发和带给人新的意义领悟,“故事永远不会成熟”。

遗憾的是,统编版教材课文故事的结尾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本身——孩子们终于从字面上认可了“千人糕”!

再次细读老课文,不由惊叹编撰者的良苦用心——他们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的故事,诠释了我们当下新课标的理念: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土壤。回归儿童生活,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叶圣陶认为,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当找到“适当的教材”:“所谓适当的教材无非是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然则将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尽行记录或说明,就可算最好的教材么?那又未必。因为儿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中;冷静的理解,旁观的述说,使儿童殊觉无味。如果儿童感觉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材料。所以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具有文学趣味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儿童本位”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所谓“儿童本位”即“儿童中心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我们不由惊叹于《千人糕》原文的编纂者:教材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侧重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真正体现“儿童本位”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艰难而又神圣的过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小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因此,希望小学语文教材为儿童提供一种纯粹的“儿童本位”只能是理想主义。正如万福仁在《呼唤儿童文学》中所说:“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成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的标准。”

猜你喜欢
改写统编版儿童本位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