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命题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性试题设计

2023-06-29 03:43刘粉莉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噪声污染探究性试题

刘粉莉|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因此,依标命题视域下,如何命制高质量的探究性试题,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是命题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探究性试题的总体框架

探究性试题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性,通过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进行综合考查的试题类型。

《课程标准》强调,学业水平考试要“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这一原则性规定为探究性试题的命制指明了方向。据此,结合探究性试题的命题过程和试题功能,笔者认为探究性试题的总体框架可如图1所示。

图1 探究性试题的总体框架

由图1可知,探究性试题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查对象,将试题情境、学科知识、学科任务和评价标准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试题情境中,从而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合理运用学科思维及能力,去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学科任务。可见,探究性试题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探究性试题的基本特征

依标命题视域下的探究性试题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立意突出素养

命题立意是探究性试题的灵魂,表明试题考查的目的与方向。探究性试题的命制应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思想,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能力素养与价值观的考查,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应有的责任意识,是否展现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直面现实考验的过程,这就直接指向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情境贴近生活

试题情境是用于牵引学科任务的“载体”,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为依托。探究性试题以初中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作为背景创设情境,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之中,充分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情境选材既可以是国家重大时政等宏观材料,也可以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区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中观素材,还可以是学生成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微观素材。试题情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可直接将学生带入“真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任务相对复杂

学科任务是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转化为测量对象的重要桥梁。探究性试题通过设置“论证”“辨析”“评价”“建议”等相对复杂的学科任务,促使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将内在的核心素养外显为任务完成情况,使其可评价、可测量。学科任务要与立体、灵动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为学生留足广阔的探究空间。此时,学生解答的不仅是一道学科试题,还是一个现实的生活问题,由此能充分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

(四)评价体现差异

评价标准是测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的“量规”。探究性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学生无法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到现成答案,而是需要在自主解读试题情境内涵、把握学科任务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灵活作答。由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对试题的理解和解答也是多元的。在符合整体要求的框架下采取差异化评价,能打破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及思维的封闭局限性,有利于准确判断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学科任务的不同质量,有效评估其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三、探究性试题的命制路径

命制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的探究性试题,不仅要遵循主观题命制的一般规范,还要依据此类题型的总体框架及基本特征,从试题情境创设、学科任务设置、评价标准制订等方面着手。

(一)依据生活逻辑,精心创设试题情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而秉持“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精心创设试题情境,是命制探究性试题的基础。

1.遴选素材:注重新颖性与多样性

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可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广泛搜集素材。遴选素材时,教师既要讲求时效,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中新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时俱进的一贯追求,也要尽量丰富素材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素材的多样性。从素材涉及领域看,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进行遴选;从影响范围看,可从个人、区域、全国、世界等层面进行筛选;从素材呈现形式看,除常见的文字材料外,还可选用图表、图片、漫画等可视化材料。依托新颖、多样的生活化素材,创设相对陌生的试题情境,既能提高试题的挑战性,也能增强试题的信度。

比如,噪声污染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使得“噪声污染防治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复习备考时,笔者围绕这一热门话题命制模拟试题。笔者通过访问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收集了多种素材,既有法律法规文本,也有涉及夜间施工噪声污染、广场舞噪声扰民等问题的典型案例,还有反映邻居噪声扰民、商家促销噪声污染等现象的漫画图片。这些素材紧扣社会热点,形式丰富多样,是后续创编试题情境的第一手资料。

2.创编情境:注重真实性与适切性

素材只是原始材料,并不等于情境。命题者要对照考试评价的目标与要求,对素材进行加工,剔除无关紧要的信息,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这就是情境的结构化处理。一方面,要确保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即无论试题情境是对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选择性还原”,还是模拟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虚构“比拟性真实”,都必须符合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要确保试题情境的适切性,即试题情境既要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也要与初中生这一评价对象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师要通过对素材进行重组、优化,架构出生动鲜活的试题情境,使其承载深刻的学科问题,体现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育人价值。

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笔者对上述素材进行简化、细化、美化,创编形成以下试题情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与环境质量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噪声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某学习小组就“噪声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调查,以下是他们搜集到的材料。

【以案说法】

W区生态环境局在夜间联合执法中,对秦某等人的广场舞音响音量进行现场监测,发现其音量达到87.3分贝,超过夜间允许噪音标准。秦某等人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被处以200元罚款。

【生活百态】

漫画《隔墙有耳》(详见图2,据网络作品改编)。

图2 漫画《隔墙有耳》

【法律链接】

第六十四条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

第六十五条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这组试题情境涉及社会的不同方面,兼具新颖性、多样性、真实性的特点,其中蕴藏着众多学科问题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能较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测量,并为设置学科任务作铺垫。

(二)聚焦学生认知,精准设置学科任务

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需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中的具体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测量其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而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具有思维梯度的学科任务,是命制探究性试题的关键环节。

1.关联知识:凸显基础性与应用性

学科核心素养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与能力体系为基石,试题情境、学科任务只有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才能体现学科特征。在探究性试题中考查学科知识,不仅要凸显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通用性知识,还要凸显应用性,将学科知识内隐于试题情境和学科任务中,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噪声污染防治问题”可关联的核心主干知识很多,如:道德模块,有“尊重他人”“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等内容;法律模块,有“生活与法律的关系”“违法行为的判定与防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国情模块,有“法治的作用”“厉行法治”等内容。此外,在特定情境中,还可关联心理模块“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这一内容。一道试题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主干知识,这就需要做好整合,着重考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尽量少考查陈述性知识。

2.设置任务:凸显综合性与创新性

基于结构化的试题情境,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拓展空间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分析原因、预测结果、设计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整合及其综合运用,可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创新学科任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分析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出新方法,可考查学生的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笔者按照“问题及其解决条件要内生于试题情境”的原则,综合考量知识广度、思维深度、任务逻辑等因素,为“噪声污染”试题设置了两个学科任务。

(1)有同学认为,“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从此可以守护一方宁静”。请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4分)

(2)同学们准备在社区开展“防治噪声污染共建宁静家园”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拟写一份倡议书。要求:①格式规范;②观点明确;③条理清晰;④字数在150左右。(6分)

从试题立意来看,这两个学科任务主要考查学生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发展情况。从关联的学科知识来看,分别涉及国情模块“厉行法治”、道德模块“社会生活讲道德”、法律模块“做守法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学生不能照抄照搬教材内容,而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迁移、整合所学知识。从学科任务类型来看,这两个学科任务对应的角度分别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或应该怎样做”,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合理的行为选择能力。总之,两个任务逻辑进路清晰,难度梯级适宜,学科任务与核心素养、试题情境、学科知识的耦合度比较高。

(三)指向素养表现,精密研制评价标准

命题者应根据学科任务的开放度、综合性等因素,合理编制参考答案,拟定评分标准,为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编制参考答案:差异性与共同性兼具

探究性试题鼓励学生选用不同视角、采取不同思路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宜采取“差别式评价”,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作答。无论探究性试题开放的范围有多大,都必须落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的运用,这是命题必须坚守的原则底线。命题者应当编制可供参考的“共同标准”,引导教师在阅卷时把握共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坚持共同的评价尺度,只有在学生言之有理时方可给分。

针对试题第二个学科任务,笔者编制的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倡议书结构完整。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

(2)提出倡议的原因和目的分析深入。可从“社会生活讲道德”“法治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创建”等角度展开。

(3)倡议内容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具体可行。比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噪声污染;发现有人制造噪声污染,以合适的方法予以提醒或劝阻;在家庭、社区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带动更多的人共建宁静家园等。

撰写倡议书虽说是从语文学科移植的题型,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查的侧重点在于学生必须运用学科知识作答,这样的倡议书必然具有鲜明的“思政味”“法治味”。只给出参考答案要点而不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既可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空间,又明确了试题的考查范围,杜绝“怎么说都对”的无边界答案,维护了考试评价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2.拟定评分标准:科学性与公平性并重

拟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分标准,为教师阅卷“如何评分”“该评多少分”提供规范,关系到能否客观公正地测量学生的素养水平,也直接影响到试题的信度。探究性试题的任务比较开放,学生呈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不宜采用传统的“采点赋分”方式进行评分。命题者可根据考查要求,探索引入SOLO分类评价法和PTA量表评价法。

SOLO分类评价法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呈现出来的思维层次来检测其思维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探究性试题均可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教师可按照试题的思维含量将学生可能给出的解答分成几个层级,并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

PTA量表评价法的理论假设是:任何一种认知和行为表现都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将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先对每个要素单独进行评价,最后予以整合,就可以对学生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时的总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相较而言,PTA量表评价法更适宜于撰写小论文、设计活动方案等类型的探究性试题。具体操作时,既可将学科任务的基本要素作为评分项目,逐一明确每个要素的评分标准,也可将等级水平作为评分项目,把各要素的要求融合到各水平层次中,以此明确每个层次的评分标准。

以倡议书为例,笔者设置了如表1所示的评分标准。

该评分标准将PTA量表评价法与SOLO分类评价法有机结合,选择“结构、观点、术语、逻辑”四个要素作为评分项目,综合起来进行分层评分,能够对学生的素养水平作出精准评价。

综上,依标命题视域下的探究性试题命制,应处理好核心素养与试题情境、学科任务、评价标准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考试评价由考查学科知识向考查核心素养、由解答学科问题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让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发挥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猜你喜欢
噪声污染探究性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警惕噪声污染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噪声污染侵权责任中“噪声污染”的界定
居住区内10kV变配电站的噪声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