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课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2023-06-30 18:25李楠
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开展专题化教学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的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教材种类繁多而教学研究相对不足、新媒体时代对实体课堂带来挑战等问题。开展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一要从立足经典、多学科融合、融入地域文化等维度凝练教学专题,科学地建构课程内容;二要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密围绕课程专题深入拓展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真正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3-0058-05大学语文课程诞生于20世纪初,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而全面停开。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开大学语文,该课程进入恢复发展期。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大学语文自此逐渐发展成为大多数高校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公共课。经过40余年的发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研究不断深化,产出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李君的《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078~2008)》[3]、何二元和黄蔚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4]、杨建波的《大学语文教学论》[5]等;出现了诸多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学者,如徐中玉、王步高、杨建波、何二元等;涌现出一系列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改革案例。然而,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至今未明确,由此带来的开课困难、课程目标认识困惑、教学内容混乱、教学理论研究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亟需深入开展“专题化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学界对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程式化角度探讨,未能聚焦“专题化”教学本身。对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专题内容建构及教学实施路径进行研究,能够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大学语文课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专题化教学是化解课程知识体系丰富和课时有限之间矛盾的需要。语文教育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众说纷纭,其中已达成共识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从工具性的角度观照,大学语文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人文性角度,大学语文要在古、今、中、外文学史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作家的基础上,遴选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经典篇目和主题,通过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丰富其精神、陶冶其情操;从文学学科内部观照,大学语文包含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从跨学科角度观照,大学语文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等内容。可以说,其他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内容鲜有如大学语文课程这样广博的。然而,与其他公共课相比,大学语文课程课时普遍较少。一般情况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开设两年;而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仅开设一个学期,32至38学时左右,部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增至72学时左右。这样的情况下,若沿袭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单篇文本解析和碎片化知识传授,显然难以适应学生需求,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专题化教学,以点带面,方能达到高效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目的。

开展专题化教学是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研究成果相对滞后情况的需要。据《汉字文化》编辑部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全国编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已达1 042种[7],截至2021年,大学语文学术专著仅有50多种[8]。在中国知网以“大学语文”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发表在CSSCI期刊的文献仅267条,而以相同方式检索到关于“大学英语”主题的文献竟达5 204条。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数量惊人,然而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研究层次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繁多、教学研究相对不足容易造成选教材难、可资借鉴的教学成果缺乏的问题。由《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3]一书所附教材目录可以发现,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和选文编排体例颇为繁杂。不同教材编写者的撰写理念不同,选文标准方面分歧较大,选篇差异很大。面对这种情况,立足于任何一本教材进行知识传授,显然都会是片面的。当然,也有不少以“主题”选文定篇的教材,但同一主题下的篇目是否具有统一性,或者同一个主题所统摄篇目能否在相对集中的两学时或更多学时内完成教学过程常成为有待商榷的问题。这时,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专题,就尤其考验教师的学术识见,考验教学团队的智慧。

开展专题化教学是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实体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网络、手机App、微信、微博、在线课程、慕课等各种媒介及平台给传统的教与学带来巨大冲击。以在线课程为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2022年秋季学期上线8门《大学语文》课程。除此之外,智慧树、bilibili等平台都有大量相关在线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各類知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形态与方式被完全置换,实体课堂远远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诉求,教材的权威性被颠覆,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被消解。大学语文教学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需要教师尽可能地通过短时间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完成高效的知识传递与赋能,即既要对文本进行精准、透彻的细读,又要完成系统知识的凝练和浓缩,因此,进行专题化教学非常必要。而且,通常情况下,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一般以两学时为教学单位)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强,基本上每节课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也适合开展专题化教学。

如王步高教授所言,“大学语文”姓大,要贯彻教材内容适当超课堂教学所需、教学的难度要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双超”理念[9]。开展专题化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程解决庞大的内容体系与有限的教学学时之间矛盾的客观需要,是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知识获取加速这一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符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的大学语文“金课”的重要路径。

2大学語文开展专题化教学的内容建构

如前所述,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地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凝练出教学专题,是教学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考虑大学语文教学专题的建构时,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要求,落实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这是宏观层面的课程准备,也是每位教师要了然于心的。课程教学的本体层面,则需要任课教师从文本研读、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整合出相对科学的专题模块,避免将专题设置随意化、简单化。教学专题的设置可以不拘一格,可遵循“教师凝练专题—教研室遴选专题—校内试行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校外推广”等步骤。具体建构专题内容时,可以从立足中外文学经典、跨学科融合及融入地域文化等方面抽绎材料。

2.1立足经典,建构专题教学核心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的主要媒介和载体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基本方法是文本细读。目前学界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遴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兼收影响较大的外国名家名作,其中又以国学经典为主。此处以学界使用广泛、影响较大的几本语文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延续初高中教学体例,设置“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亲和自然”等人文主题,每个人文主题包含6篇文学作品,穿插议论、抒情及叙事写作练习[6]。这样的设置,便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每个主题下的篇目比较分散,如“礼赞爱情”主题中设置《蒹葭》《长恨歌》《婴宁》、秦观的《鹊桥仙》、陆游的《沈园二首》和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教学过程由于时间所限不能对全部语篇进行讲解,《蒹葭》《长恨歌》与初高中语文教材重复,而若从文学史角度观照,《沈园二首》入选难免让人质疑编者的选文标准——情诗并非陆游最擅长的领域,中外文学史上显然不乏更具代表性和时代价值的作品。该教材的“主题”实际是相关主题的篇目汇总,若以教材为依据落实课堂教学,则“主题”形同虚设,专题化教学无从谈起。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则以文学史为线索分为36个单元,从《诗经》、先秦散文,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以及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共精读课文116篇、泛读课文617篇,并提供相应慕课资源[10]。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史的“缩略本”和“精华本”,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特色。但落实在教学中,仍需要教师从具体篇目中凝练专题。《大学语文实验教程》选取经典汉语文学、经典译文,并专设了“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说话的艺术”等专项语文能力训练单元[11]。综上,这三本教材体例设置迥然有别,所选篇目各不相同,但都是以选文汇编的形式呈现的。因此,选文成为教学中最基本甚或核心的一环。大学语文进行专题化教学,选文定篇的核心就是立足于文学经典,坚持经典性。文学经典是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文学经典是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以及普通读者进行阅读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教师和教学团队应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经典中的经典”,通过文本细读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专题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文学史常识”“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汉语言文字辅助工具”“语文生活常识”“语言文字应用和语文规划”“写作常识”等教学相结合,用心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从多方面凝练和设置专题化教学模块,深入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大学语文教学的通识性、系统性与创新性。

2.2有侧重地将专题内容与学生专业有效融合,应对新文科建设新挑战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宣言》,强调“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学科、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2]。新文科建设中“学科重组”“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路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作者、读者、世界都有关系,大学语文的选文本身就包含文化、历史、思想、风俗等有关内容,具有跨学科的基础,在打通学科壁垒方面有先天优势。比如《论语》中就蕴含着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典范性意义的精神哲学资源,而《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兼具文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价值与意义。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本科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语文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适当融入学生的专业与未来职业等相关内容,设立一些有专业特色的专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精神涵育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并适当增选一些中外医学典章;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修辞学与写作方面的练习,以提高其写作能力;对于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学选文方面,适当选择一些与音乐舞蹈艺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材料;等等。

2.3挖掘地域文化,开发大学语文的“活资源”

地域文化专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13]。地域文化既包括显性的文化载体,如历史遗迹、地方景点、地方博物馆和纪念馆、当地名人等,还包括隐性的地域精神,如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趣味、风俗习惯、节日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对地域文化进行梳理,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资源中,这样有助于拓展教学内容,让文学文本更加鲜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地域文化进《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如西藏民族大学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在编选的教材中设置了10%左右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作品,并将课程学习和地域文化结合,如组织学生去临潼华清池、兴平马嵬驿体会《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命运遭际[14];甘肃部分高校将甘肃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凝练与整合,设置石窟文化、彩陶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古遗址、甘肃山水、甘肃本土作家创作等专题[15]。通过将地域文化以专题的形式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地域文化中的历史、传统、文化形态与地方精神等,使学生从文本课堂进入“体验课堂”,促进课程文化功能和学生文化角色的实现。

大学语文教学专题的设置可以是多维度、多学科的,教师要善于从文学经典篇目中遴选和凝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专题模块。各教学专题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体现学科逻辑,兼顾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助益。

3大学语文开展专题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前提是课程专题内容的设计。在此基础上,需要从教学实施路径入手,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狠抓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在内的教学过程,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拓展大学语文的“书房”,双管齐下推进专题化教学落到实处。

3.1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传统的大学课堂授课模式单一,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全程讲授,忽视学生的参与,且面临课时限制、大班授课、学生语文水平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乏学习主动性、能力素养和个性化发展受限等问题。专题化教学着眼于构建相对独立、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专题体系,如果课堂仍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然难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有较好成效。因此,开展专题化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做到“课程结构灵活、学习主动自由、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教师对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教与学持续改进等”[16]。第一,在教学实施方面,丰富高效的课堂活动可以革新当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专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适时指导和讲解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学生讲课、主题演讲、限时背诵、当堂写作、书法展示等多种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检测学生學习效果;第二,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教师要以课程专题为主题,挖掘各个学习平台的优势,筛选优质资源推送给学生,拓展课程内容载体,将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线上资源分散但精炼、不受时空局限,课堂教学集中高效、便于提纲挈领。实体课堂和线上课堂有效融通,才能合力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考核。成绩评价改为课前演讲评分、课堂参与评分、期中论文评分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突出课前演讲、课堂参与、学术论文写作以及生生互评的权重。总之,在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专题设置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随时掌握学情,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3.2以学生为中心,延伸大学语文的书房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建构课程专题、抓好课程教学和延伸“语文的书房”缺一不可。所谓延伸大学语文的“书房”,即教师需要根据所讲专题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前针对性阅读、课中文本细读和课后拓展阅读,从而达到帮助其强化提高语文素养、涵育人生境界的目的。读什么和怎么读是“书房建设”的重点。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把握好三部曲:立足于教材进行重点阅读和主题阅读教学,侧重于通识教育;立足于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侧重于阅读的广度;立足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17]。从专题化教学实施角度看,则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方法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围绕教学专题遴选出相应的经典篇目(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电子文本),并根据教学重难点划分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预习精读篇目,在精读基础上回答问题。精读篇目重在“少而精”。学生预习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等问题,了解相关专题的文学史、文化史、哲学史等背景知识,尝试理解精读篇目的结构、段落、手法、意义等语篇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预习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可不拘一格,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诗经》作为中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是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必不可少的选文来源。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诗经》概况、创作年代、地域和作者等知识,了解《诗经》的内容和分类,清楚《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前熟读专题选篇内容,比如《蒹葭》,思考篇章写作背景、主旨及修辞技巧等。问题设置方面,可以提出:“‘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课前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预习和思考,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对选定的重点文本进行细读精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提升。在课外阅读方面,则应紧密配合专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精选的泛读篇目,并设计一定的交流讨论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外阅读主要依靠学生完成,且受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勤奋程度等因素影响,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如能因势利导,拓展大学语文的“课堂与书房”,学生定会从中获益良多。

4结语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开展专题化教学,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适应当前大学生学情需要,同步推进新文科建设和强基计划。推进大学语文专题化,既要从教学内容方面深入研讨、凝练并建构科学化和体系化的教学专题,也要从教学范式、路径和教学过程入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眼于长效育人,深入拓展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专题化教学从课程内容建构和教学实施的方法与路径两方面推进大学语文的本体性革新,能够为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以及强化大学语文的学科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性的支撑,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普遍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真正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06-09-13)[2022-11-07].http://www.gov.cn/jrzg/2006-09/13/content_388046.htm.

[2]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崇文书局,2007.

[3] 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 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 杨建波.大学语文教学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

[6] 徐中玉,齐森华,谭帆.大学语文(第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 魏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7.

[8] 莫笑牛.大学语文40年(1981-2021)[J].汉字文化,2021(8):38-40.

[9] 王步高.谈“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双超”理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10+7.

[10] 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 张新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2-1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13] 唐永進.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J].天府新论,2004(5):143-145.

[14] 栗军.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西藏民族大学《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18(1):30-33.

[15] 吕娟霞.甘肃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汉字文化,2019(8):16-17.

[16] 陈光磊,杨晓莹.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现实困境与超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72-77.

[17] 李楠.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部曲”[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7(12):16-18.

On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e path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College Chinese Course

LI N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China)

AbstractConducting themat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ffectively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commonly faced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such as:limited class hours to teach abundant course content,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eaching research despite diverse teaching materials,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era into the physical classroom.To carry out thematic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course with content that has been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ed by condensing and organizing the various teaching topics into themes using the following conventions: being based on classics,integrated into multiple disciplines,and integrated into regional culture.In addition,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student-centered" should be followed and the "classroom and study" of College Chinese around course topics should be expanded,so a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College Chinese Course; thematic; reform of teaching

[责任编辑马晓宁]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