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7-02 19:53宋佳秋韩雪艳侯培国
科技风 2023年16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宋佳秋 韩雪艳 侯培国

摘 要: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重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实践基地的先锋阵地作用,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出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教学项目“融合”“反思”“创新”的三要素和实施路径,真正实现了以“劳”育人、以“劳”树德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训练;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融合;实践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学校本科各工科专业学生,是高校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高度契合劳动教育的劳动属性,满足本科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劳动育人的先锋阵地。同时,中心具有很多工匠型、技能型、工程型的双师型队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言传身教,工训人应该肩负起新时代下劳动育人的责任[34]。为此,探索实践劳动教育和工程训练的有机结合,做好劳动教育项目的设计和融入,充分发挥工程训练在劳动育人中的作用,对于各高校打造适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立德树人,守德崇尚,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既是新时代下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新时代下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朴素劳动情感,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的殷切希望,更是对高校的劳动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1.1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

高校需要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型、创新创造型”的劳动者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然而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一些大学生仍然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意愿不强等现象,所以现在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亟须加强,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校内大力弘扬新时代下的劳模精神,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自觉实践。

1.2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要呈现与时俱进的新形态

当代青年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深刻把握青年特征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采用他们易于接受、乐于參与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中心的劳动教育实践类型主要围绕以下三类进行建设,第一类:日常生活劳动实践。通过设备擦拭保养维护公共设施等行为增强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第二类:生产劳动实践。基于中心实训基地,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实践课堂,通过“学中做”到“做中学”的发展,增强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与劳动者,体会劳动的风采和价值;第三类为服务型劳动实践。基于中心科普基地引导学生在社区服务、支教服务等公益性质的劳动实践中,培塑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养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意识,最终成长为主动奉献、反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1.3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要发挥其隐性教育因素的育人协同作用

隐性劳动教育因素是指在育人氛围、文化氛围、环境条件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劳动教育因素,隐性劳动教育因素与显性劳动教育因素同样重要,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以我校“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家国情怀”的文化品格,“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为文化载体,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

2 顶层重构,知行合一,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项目要点

人才至上,教育先行,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始终坚持教师为核心、学生为本、以德为范的思路理念进行建设。中心将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之中,深化专业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同时,中心的劳动教育项目要在三个层面创新:形成由“独立”走向“融合”的劳动教育思维,生成由“重复”走向“反思”的闭环劳动教育过程,构建由“认知”走向“创新”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切实实现让劳动教育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

2.1 营造劳动文化氛围,突出劳动属性

金工实习课程目前包含传统钳工、车床、铣床等基础劳动实践模块,以及3D打印、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等创新劳动教育模块,结合实践教学过程特点,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另外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最大的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大国工匠、劳模精神事迹挂图展板等形式上墙,通过师生的实习项目作品展示,通过课程导论播放《大国重器》等纪录片,以及通过师生模范开设“榜样在身边”的主题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都可以很好地营造劳动文化氛围,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强化劳动身份认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同时树立崇高的劳动观念,让工程实训的“劳育”价值得到提炼和传承。

2.2 “专业实践+劳动”融入工程训练,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劳动教育课程是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5]。金工实习实践是实现劳动教育最有效的场景之一,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实践性是其第一特性。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以项目实现为主线,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沉浸式劳动,体验岗位的社会角色,并通过劳动成果体会社会责任感,也利于学生更加自信地开展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劳动实践,实现良性循环,正向激励。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加强劳动的手脑结合性,避免单纯认知形式的“走过场”,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实用技能,也要有闭环反思的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加强劳动趣味性,减少机械、重复、低效率的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乐趣,提高劳动兴趣,收获劳动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采用更加客观、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同时弱化和淡化劳动教育的灌输痕迹[6],避免学生体会到被迫参加劳动的感觉。

2.3 亲历劳动过程,强化实践创造

“具身认知理论”是诠释认知展开和发生的新视角。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学者提出:认知是附丽于身体及其活动方式的,即认知具备“具身”的特征,人脑及身体的特点成为认知发生论必须考量的要素,同时,认知发生的环境也被给予关注。具身认知理论以身体及其所处环境共同作为认知活动发生的基础,身体、大脑以及环境三者构成动态统一的认知系统,使得认知得以展开与发生[7]。正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并结合专业学习实际涉及具身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具身化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使其身心皆参与、沉浸其中,在亲历和体验劳动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实现“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的目标[8]。

3 多维共创,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探索

基于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根据金工实习的专业实践课程特点,通过劳动项目与基础实训项目、综合创新实训项目和工艺锤项目的融合,以线上线下混合形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实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规划以宣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为主题,以线上课堂和线下讲座有机结合的形式安排,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第二模块基于金工实习“小榔头”的传承,以“工艺锤”为实践载体,将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使学生理解和形成基于美育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进锤炼学生的劳动精神品格;第三模块基于項目驱动式金工实习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创新竞赛训练项目中,由浅入深,多层次纵向递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

3.1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模式,丰富在线教学资源

采用MOOC上已经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大国工匠和劳模人物故事等资源、实训过程中的安全警示和设备保养维护小微课等,进行三个劳动教育专题板块的数字化建设,通过教师引导、讨论交流、作业布置等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基础劳动理论,同时也能掌握劳动安全、劳动风险防范等基础劳动技能。

3.2 工艺锤项目设计实例

3.2.1 项目目标

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崇尚艺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

3.2.2 项目对象

非机械类学科专业的学生。

3.2.3 项目内容

工艺锤是由锤头和锤柄两部分组成,研究工艺锤锤头和锤柄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将审美和人文素养等美育元素融入金工实习实践中,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的融合。项目以班级为单位,4~5人自由组队,推选队长1名。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调研,结合人员分工等情况,进行工艺锤的个性化设计,合理制定锤头、锤柄的外观形状、尺寸,以及锤头和锤柄的加工和连接方法。设计方案体现艺术性及多样性,制作过程主要涉及的加工方法有车削(含数控车)、铣削(含数控铣)、线切割、激光切割、钳工加工等。在金工实习基础教学模块强化对上述加工方法、原理和设备操作使用的亲身实践。以工艺锤设计和加工为主线,在工程实践劳动过程中融入美育,基于多种加工方法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开展普通加工与重点加工实践学时差异性分配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加工工艺编制,实现工艺锤的制作。

3.2.4 项目考核

工艺锤的考核标准是以团队(团队成员之间采取互评分的方式,体现劳动价值)的形式完成个性化作品考核,其考核内容由劳动表现和加工质量、工艺锤外观设计、设计报告及答辩三部分组成,其分值比例为劳动表现和加工质量占40%,工艺锤外观设计占25%,设计报告(含作品展示及答辩)占35%。具体考核方式见下表所示。

3.3 多层次纵向递进的课程结构

高校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在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发挥校内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新时代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劳动素质的核心定位,在课程结构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互有交叉的学习规律,现将金工实习分为基础实训内容、综合项目实训内容两部分。

金工实习课程主要承担着传统加工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实践任务,具有劳动教育典型的“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特征,实践基地有普通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焊接、钳工、3D打印、激光加工技术等基础实训项目。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材料成形和切削加工、特种加工的工艺理论,掌握设备操作的基本技能,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这个实践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保养维护方法,基础实训中除了考核技能水平,还要考核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职业素养等劳动要素。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富有趣味性的真实任务,学习者通过完成对应的任务从而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模式[9]。将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工程训练中,突破了传统的金工实习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将多种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了解产品设计、工艺设计、零件制造和整机装配等生产全过程。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式的金工实习改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的主体,敢于在困难和挑战中完成任务,实践活动有序开展,老师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化规则、纪律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的监控与评估,督促学生眼到手到心到,劳动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同时强化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悟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性。教师既要做好协调、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观察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完成了共同确定的任务、技能是否掌握、操作是否规范,也要适当地放手,允许学生犯错,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劳动空间,获得更多合作、共同决策及互相学习的机会。

结语

“人才至上,教育先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范的改革思路。中心将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實践课程教学中,探索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实践课程的途径,以“劳”育人、以“劳”树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基于中心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做实、做深、做精、做细,提升劳动育人成效和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20929].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朱华炳,沈鹏,李晓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05:3842.

[4]汤亮,龚发云,袁慧铮,等.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4547.

[5]鲁扬,姜雪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初探[J].德育论衡,2022.15:5053.

[6]田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4):97102.

[7]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2730.

[8]马莉,任怡之,刘芳.正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01.

[9]周晓清,李宏,叶安胜.任务驱动式项目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4):101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0GJJG069);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金工实习中“锤”炼燕大人精神品格)

作者简介:宋佳秋(1983— ),女,汉族,黑龙江汤原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