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德育课程如何建设

2023-07-04 05:30林舒娜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林舒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德育活动课程——莲花山课程群,让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自然变成最生动的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程 自然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德育活动课程——莲花山课程群,让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自然变成最生动的教材,让学生在行走中历练,在活动中学习。学校以社会、大自然为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爱护自然;以学科整合为途径,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理论依据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内在的有机组成要素。人类唯有恪守自然运行法则,对自然资源索用有道、有节,方可构建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意蕴精深博大,强调人类源于自然并依赖自然。所谓“源于自然”,即指人乃自然之产物,是无法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的。“依赖自然”就是指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倚重大自然的有力支撑,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依托的场域空间和物质载体。

可见,自然与人类活动是相互优化、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现实动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优化生态德育实践,如何构建与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研究命题。

三、概念界定

(一)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一种德育观念,其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生存发展观和自然观并能够自觉地调整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培养受教育者爱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享用自然、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

(二)莲花山课程

莲花山课程是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基于莲花山公园及周边资源,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自主研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德育课程群。该课程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展开,以真实情景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合作等综合素养。

莲花山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社会科学、历史等,现已开发“我是一枝莲”“植物大世界”“蚂蚁总动员”“昆虫与饲养”“制作指示设施”“制作与放飞风筝”“制作净水器”“设计园林”“学做小领袖”“改革开放”“探秘雕塑”等11个主题课程。各年级课程主题安排如图1所示:

四、如何建设

学校自2017年研究开发的德育课程——莲花山课程,历经六年的实践研究,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了课程实施范式,总结了课程实践理论。现以莲花山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德育课程。

(一)合理确定目标

莲花山课程惠及全校每个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生态情境,使学生在课程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生态德性,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节和优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自觉性,从而进入新的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境界。

1.以社会、大自然为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爱护自然

學校内外都是德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场所。课程注重开发社会、环境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关注学校、社区、社会。这是生态德育课程的一大特色。莲花山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的概念,变“固定课堂”为“移动课堂”。该课程覆盖周边优质公共资源,学生每学期都有2~3次机会集体外出,亲近自然。

2.以学科整合为抓手,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整体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散乱的、隐藏的、零碎的资源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开展跨学科德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构建课程体系

1.组建研究团队,设计开发课程

课程建设初期,学校因地制宜,提出了“莲花山课程”的概念,立足莲花山已有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学科跨界融合等因素,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成立了课程工作室,覆盖各个学科;有效落实规划与方案的每个实施环节,切实抓好每次研究活动;根据各个学科的课标梳理并整理了各年级项目课程的目标、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2.狠抓理论学习,建设课程资源

课程工作室将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上传至学校网络硬盘,以供全体教职工学习。“莲花山课程”是关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德育课程构建的一个大胆创新,秉持“人人都是研发者,人人都是授课者”的原则,学校的每位教师除了是他们自身学科的科任教师以外,也是莲花山课程的授课教师。

3.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多元共育

学校利用周边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与莲花山公园管理处、博物馆、美术馆等周边单位达成馆校联盟,把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引进学校,实现了对社会及周边自然资源的深度发掘。学校还邀请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指导。同时,大力招募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精英担任“莲花山课程”开发的导师,为课程开发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展户外课时,家长参与安全保障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保证课程安全而有效地开展。

4.立足课堂阵地,坐实行动研究

学校按照课程建设方案,立足课堂阵地,开展多次扎实有效的教与学的研究。每次研讨活动都能以课堂(校内或户外)为载体,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总结可以推广的策略,实现课程实践。

(三)优化课程实施

莲花山课程开设时间固定在每周五的下午,每学期有16课时。该课程分“校内课”和“外出课”两种课型,每个学生每学期有2~3次户外课,让学生身处大自然中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爱护自然,思考并实现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

莲花山课程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凝聚在一起,他们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追求多元主体利益化,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共育。

五、课程实施效果

六年的开发与实践,学校总结出一套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德育课程建设实践范式,构建了莲花山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来自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成果包括风筝、园林模型、简易净水器、蚕房子、蚂蚁绘本、昆虫标本、作文、日记、实验记录单等多种形式。有教师出版了专著《课程域视 化物以育人》,工作室成员撰写并出版了《化物以育人·莲花山课程》教材,学校获得“深圳市自然教育示范校”称号,在区域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薛勇民,柴旭达.“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J].理论视野,2021(11).

[2]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 1998(5).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