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2023-07-04 04:33达吾力江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敦煌遗产考古

达吾力江

请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2023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寻味”“燃”“天下”“十年”等别出心裁的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的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的价值,探察古人的衣食住行,復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再一次赢得了大众的关注。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所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让公众受到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加强跨界合作,彰显遗产魅力。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亮出绝活为选手出题,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的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巧妙融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许多节目纷纷以歌舞形式讲述文物故事、呈现遗产的特点,受到观众的青睐。舞蹈《唐宫夜宴》的灵巧生动、舞剧《只此青绿》的恬淡优雅,均是文化遗产与舞台艺术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2023年春晚上的舞蹈《锦绣》,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汲取灵感,使舞者在纵横起伏的经纬织线上翩翩起舞,不仅表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精美丝绸艺术,而且用舞蹈的方式演绎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工艺,实现了文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展示,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着眼考古发掘,讲好文化故事。文化遗产       的展示与利用,离不开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2023年《中国诗词大会》的第9期中,节目现场采用先进技术复原敦煌榆林窟《吹横笛飞天》和莫高窟《散花飞天》的曼妙图景,带领观众沉浸于璀璨的敦煌艺术。现场嘉宾讲述敦煌儿女“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故事,忆苦思甜,致敬那些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与开拓者,让观众充分理解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背后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可以说,考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是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考古类电视节目,从考古学的田野发掘工作与系统研究方法入手,在介绍古代遗址、普及考古知识的同时,让民众更为真切地了解考古工作“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特点与实质,更为沉浸地体验考古人“手铲释天书,慧眼通古幽”的努力与付出,传递中国考古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追求与时代担当。

近年来,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极大地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释与彰显。让我们共同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让流芳百世的亘古经典、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如何才能让文物“说话”?请阅读文章,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2.请选择一件你喜欢的文物,为其写介绍词。

猜你喜欢
敦煌遗产考古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三星堆考古解谜
遗产怎么分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