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索

2023-07-06 05:27马晶冯博孙敏
档案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学校

马晶 冯博 孙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时作出重要批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1]“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2]高校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从档案史料的视角,通过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进而推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红色档案的价值

红色档案是记载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体现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彰显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的重要史料,是开展党史研究、进行党史学习的重要实物载体[3]。

高校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建立发展、校址变迁、院系合并等历程,都真实地记录在校史档案中,这承载着学校的文化,凝聚着学校宝贵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

二、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山西农业大学于1907年建校,其前身为私立铭贤学校。学校在五四运动新思潮、新文化、新知识的影响下,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到中华大地,将满腔热血和青春韶华挥洒在万里河山。1924年,党开始了在学校的活动。1925年,成立了晋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太谷铭贤学校小组”,成为晋中地区孕育红色火种的摇篮。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张维琛、赵振鑫、郝金和、高克亭、侯维煜、马定夫、王大任、朱琳、张树德、谭绍文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成为在山西和高等教育领域党组织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山西农业大学通过积极开展校内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工作,播撒红色革命文化,让红色文化在象牙塔内生根开花。

(一)创办教育基地,构筑红色育人平台

山西农业大学于2021年修建完成“中共太谷铭贤学校支部旧址纪念馆”。纪念馆在党组织早期活动的场所——铭贤学校“书报流通社”的基础上,以保护和复原为主。展馆包括“党组织在铭贤学校的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 “革命火种播撒大江南北”四个部分,总结了学校的革命历史,呈现了党组织在思想传播、人才培育、革命实践等方面对太谷乃至省内外的积极影响。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以及档案编研成果,生动详实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成为学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景课堂和重要的红色教育场所。

为挖掘和利用历史文献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学校图书馆创建了“红色经典”空间。“红色经典”空间共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筚路蓝缕,开辟未来”为主题的党史油画展,通过作品赏析,解读建党历史;第二部分是红色馆藏展览,通过与油画主题相关的馆藏图书,详细展示相关历史;第三部分是红色阅读空间,以音乐、影视、图书、数据库等多媒体方式营造一个红色资源学习空间。“红色空间”充分发挥红色经典文献资源的育人作用,提高了青年学生对于红色与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开展主题宣传,营造红色资源氛围

为传承红色基因、营造红色资源氛围,学校举办“红色沃土——山西农业大学百年党建史”主题展,主题展共分三大部分,17个版面,130多幅图片。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学校党的发展建设历程;第二部分专题回顾了学校五次党代会的召开经过,再现了盛会召开时的隆重场景;第三部分是学校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版面。展览以图片和文字全方位、全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对于梳理發掘学校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挖掘馆藏资源,讲好红色档案故事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全校师生奋发前行的磅礴力量,引导师生学党史、学校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查找档案资料,学校编辑整理了《红色先锋》纪念册。纪念册收录了曾经在铭贤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50 余名革命家的生平事迹。他们中间,既有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马定夫、史国森、吕东滨、杨汝义、张卿云、张维琛、畅泉、胡光、郭蕴璋、梁彩玉、董培林等;也有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的王雪松、李延年、智逸云等;还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奋斗终身的王大任、许志奋、郝德青、徐涣滋、梁宝森、傅冬菊等;亦有巾帼不让须眉,在外交领域竖起旗帜的朱霖、石玉瑛等。他们是山西农业大学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广大师生尊崇、学习的楷模和榜样。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挖掘与整理,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档案真实、权威、鲜活的优势,将红色文化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用好档案资源,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四)创新服务方式,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档案是无声的历史,承载着过去,影响着现在,启迪着未来。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服务利用,档案利用也是发挥档案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高校档案利用服务过程中,学籍档案的使用频率最高。但由于学校建校时间长、历史沿革久远、学校在战火中迁址等原因,档案利用工作中难免出现因原始档案材料不齐全,导致查询不到原始档案材料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通过从文书档案中查找旁证、佐证材料。学校的档案工作者们秉承“为党管档,为校守史,为生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主动与各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联合,理顺工作流程,打通关键环节,采取“实证、佐证加旁证”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沟通协商遇到的难题。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校友需要学籍档案却无法进校,学校主动将其所需材料复制、邮寄。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文化的守夜人和文化的挖掘者,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三、档案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档案馆是社会文化事业单位,但传承红色文化却应该是高校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只有部门协同合作,才能确保那些记载在档案资料中的过往成就被更多人记忆,那些通过缓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优秀文化得以良好传承,那些红色的基因融入每一位师生的精神血液,滋养每个学生成长、成才。

(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档案意识

高校利用档案史料传承红色文化,首要任务在于档案意识的培养与建立。这个任务的实现,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档案部门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位,认识并接纳其文化使命。单纯地把档案馆(室)作为保管档案的场所而忽视其文化功能,不仅会使档案馆逐步丢失文化事业单位的底色,同时也会限制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二是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文化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档案工作人员重保管轻利用,重日常管理轻提供服务的现象较为明显;三是要使得高校其他人员逐步树立档案文化意识。“我国社会档案意识低是档案界共知的问题,但社会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极难更改。”[4]高校中也是如此。非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在学校期间几乎不知道档案部门的办公地点,对其职能更是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对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主动树立档案意识。

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从学校党委层面重视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认识到高校档案馆藏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所在,并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重点工作,营造挖掘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服务高校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有据可循

坚持党的领导,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顶层设计是前提,管理提升,制度先行,完善相关的制度则是首要保障。

2020年6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档案法》在内容上做了扩展,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新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监督检查”两个专章[5]。与之对应,高校应立足实际,健全制度设计,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保护、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制度进行制(修)订,为高校利用档案史料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此外,针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体制、经费来源及使用、人员培训及考核、绩效目标等内容也需要进行规定。

(三) 坚持常态培训,强化人力资源

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开发高校文创产品等是生产文化产品的过程,专业性很强。这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但从目前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结构来看,他们的学历层次较低,有档案专业背景的较少,人才队伍中年龄结构偏大,总体人员配备较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工作的开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档案信息化开发的需要,更需要一支理论熟、技术优、能研究、会实践的档案人员专业队伍。

一方面,高校需要在现有档案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引进计算机、信息化、文化产品开发等专业的人员。另一方面要将培训常态化,主要针对原有的档案人员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此外,高校应面向全校师生定期开展档案专题学术讲座、档案知识科普以及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 确保研发经费,挖掘隐性资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6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6]档案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然而大部分的档案是无法直接作为教科书使用的。有些档案资料因年代久远或者特殊原因被流散或者丢失,不够完整;有些档案资料还在保密期限内没有办法对公众公开;有些档案资料记载的单个历史事件不足以直观地体现出其发展规律等。这些都是隐性的红色教育资源,如果不对这些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加工,这些档案就依然是被保管在库房中的史料。

首先,在档案文化资源“再加工”方面多下力气,确保经费投入。通过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整理,挖掘隐藏在档案史料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精加工,使其成为可以进入师生视野、进入课堂的德育材料。研发校本文化课程、开展学校红色文化专题课、制作专题片、研发文创产品、校园文化剧等,在向师生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创建出校园红色文化品牌。

其次,高校应确保经费投入,尽早开展信息化开发,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档案文化。传统的档案资源以纸质材料为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在“网络就是传媒,页面就是出版”的今天,“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速度、广度和影响力范围,开发利用的效率、深度也都会远远超越实体开发利用。”无线网络逐步覆盖,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时间更短、信息传播更快。目前高校中的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高校要重视并利用好“两微一端一网一抖”“使档案文化传播渠道多元化”[7],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受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

(五)促进部门协同,打破业务壁垒

档案馆和档案工作人员是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首要开发利用主体,守护着宝贵的档案文化资源,肩负着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重要使命。但由于档案资源的种类较多、文化资源价值的多元性等因素,需要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参与到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党史、党建专家在挖掘红色信息方面可能比从事档案编研的人更专业,思政辅导员可能更了解如何编排学习材料受学生群体的欢迎,有艺术设计背景的人员更能设计出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文化产品,数字媒体领域的教师对于如何将线下资源转变为线上资源更加轻车熟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8]。因此,多部门协同打破业务壁垒,不同学科背景思想碰撞,也是促进传承高校文化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

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核,是高校的软实力。任何一所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的同时,都面临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高校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费投入高效保障,通过整合资源促进部门协同,充分发挥档案真实、权威、鲜活的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构建高校校园为整体的思政教育课堂,在高校师生群体中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2]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 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3] 高君.红色档案:概念界定、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档案管理,2022(03):41-42.

[4] 王旭东.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64.

[5] 国家档案局政法司.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解读[N].中国档案报,2020-07-0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9].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7] 许瑾.新媒体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J].党政论坛,2019(08):59-61.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03):4-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高校档案德育价值开发及其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編号SSKLZDKT202104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学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