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光说兴盛,山水道根源

2023-07-06 20:55胡鸿杰
档案与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建档档案学村落

胡鸿杰

如果有关估算准确的话 ,我国绝大多数人的上几辈都生活在农村。也就是说,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集聚和留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那种保留着“传统”的农村会越来越少,其研究的价值则势必越发珍贵。在这些日渐稀少的农村中,有一些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地方,被人们称为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不仅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还对推进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新的关注对象。

在这些关注传统村落的群体中,徐欣云博士应该是档案学界熟悉的学者。她曾经以《档案“泛化”现象研究》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相继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档案“泛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建构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与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的“新来源观”研究》等文章,将自己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当然,如果将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伴生物,那么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传统村落,都会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被后世认为具有保存价值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唯一可以印证这些文明曾经出现过的东西。于是,档案的价值就又一次被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在梳理传统村落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确立符合我国“传统村落档案”状况的档案管理原则方法和路径。如果说重视档案“泛化”现象彰显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宽广的视野,是对档案理论和社会文明的积极回应的话,那么徐欣云博士六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写就的《传统村落档案“泛化”现象及管理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有益尝试、勇敢的突破。

首先,该书立意新颖,是与传统档案学思维相比较下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全书贯通了档案“泛化”现象研究成果,以及后现代档案学相关理论如社会档案模式、多元论、记忆观、社群档案理论等内容,目的就是表明这是在与传统档案学相比较下的新的研究。这种“新”也与文化遗产、人类学、社会学等的引入相关,毕竟“传统村落”这一名称的出现,不是来自档案学领域。传统村落如今是作为文化遗产在被保护、被研究、被建档。倘若传统村落作为“立档单位”或“全宗”,它与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围绕它的边界完整性及非正式文本的相对真实性进行的研究,运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传统村落是特殊政策下特殊阶段的一个称呼,其作为“活化石”,其“化石”部分即为历史文献,除反映社会关系的家谱、碑刻、志书外,还有体现教化和礼制的建筑意象、风水传奇、口头传说等,更有反映生产力的农耕技艺的农业遗产(国际粮农组织的特殊称呼)、手工技艺(如生产工具技艺、建筑技艺等非遗)、民风民俗,这些大量非正式文本难以用传统档案管理方法来框束,因而用“泛化”一词来解读。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石”的“活态”部分,就可指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它是当下农村的一部分,而农村档案工作制度(显性制度)对之就会有约束。

其次,该书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对于村落记忆记录融合多学科视角深层分析,以解答传统村落中复杂的档案现象。作者运用了文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法,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虽然作者是档案学专业本、硕、博毕业的“科班出身”,但从事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十多年,对档案学之外的理论并不陌生,通过其掌握的文化遗产学的核心、权威甚至前沿理论,反映传统村落档案多元、复杂、泛化的现实。作者进行了充分的开放式田野调查,也即作者承认自己的“他者”身份、不过度走进传统村落领地的私域,形成“江西传统村落档案的世俗万象”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传统村落档案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不仅如此,还兼顾我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村落,以及国外村落建档的案例,如国内兰溪诸葛村建档个案、美国老斯图布里奇建档个案等,以证明传统村落档案“泛化”现象的普遍性。

再有,该书结构合理、新颖,涵盖了传统村落档案的建档现实和困境、“泛化”现象和特征、“泛化”动因及其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和可能管理模式等方面。第一章“传统村落档案涵义、建档现状及挑战”,界定传统村落档案的定义和内涵,回溯传统村落与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继起关系,以及论说传统村落建档面临的挑战。第二章“江西传统村落档案的世俗万象”,描述田野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流坑村、竹桥村、渼陂村等十多个传统村落的“档案”现象。第三章“传统村落档案‘世俗万象的主体、文本”,分析传统村落档案的多元主体如地才、村民、政府、学者、游客等,及各种非正式文本如导游词、传说、铭刻、游记等,认为传统村落档案就是这多元化记忆的集结。第四章“传统村落档案的‘泛化特征和价值作用”,对传统村落档案的世俗性、草根性、相对真实性、开放性等特征,以及社群、教育、政治、经济等价值进行分析,并以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论证其合法性。第五章“乡土社会秩序与乡村变迁——传统村落档案‘泛化的动因”,认为乡土社会的隐性秩序一直在发挥作用,而乡村变迁特别是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记录现代化也同时对村落记忆和建档方式发生作用。第六章“传统村落档案‘泛化内容的新架构及节點分析”,介绍关键的文化遗产档案内容,如乡土景观遗产、传统建筑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等的档案内容,特别是在新架构中增加了农村档案。第七章“传统村落档案的‘泛化管理原则要求”,根据档案学、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要求总结出几个原则,即传统尺度掌控的原则、显性制度与隐性秩序共存的原则、公权与私权博弈与统一的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中国的道器观与西方文化遗产观交汇的原则等。第八章“传统村落‘泛化档案的收集路径”,拓宽了主流档案学为保证客观性的档案“接收”制度,观察到传统村落中博物馆藏品、文化遗产的收集方法及论证其合理性、可借鉴性。第九章“传统村落档案‘泛化管理及后保管模式”,尝试提出传统村落档案多元管理模式的建议,论证在“全宗模式”下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立档单位的可行性、传统村落博物馆化管理的合理性,认为传统村落档案就是类社群档案,从而提出保管模式的路径设计。

最后,该书有独到的学术价值。该书与其说是为传统村落建档寻找合适的理想的路径,不如说是为当今传统村落保护及其建档运动建立一份存照、描绘一幅画卷,揭示大量有价值却貌似不相关思想背后的相关性。其一,“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研究”。作者认为,后现代档案理论的关键就是“多元化”,然而由于多元来源、多元主体现象的复杂性,这样边缘化的、草根性的非正式文件,因难以把控或规范化而被简化、被忽视或不完全被接受,传统村落建档问题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性研究。其二,“合法解读传统村落‘泛化档案的世俗成分”。从正式组织来源扩展到非正式组织来源,“新来源观”之来源走向世俗化,以开阔视野包容传统村落档案“泛化”的主体、来源、文本、类型等;“泛化”一词也即多元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认为一个传统村落本身即是“活的”整体档案、文化遗产本身有档案或记忆、传统村落以文化遗产档案为身份证等。其三,“跨学科研究传统村落档案秩序及制度的嬗变”。作者避免把传统村落档案作为落后的代名词的“扶贫”基调,提出“母文化”“根文化”的说法,关注大、小传统的转化和互动,承认乡土隐性档案秩序和档案法规制度的共存。其四,“重视国家政府的监管也尊重乡土档案秩序的管理原则”。该书在承认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神圣性的同时,也正视法律为解决现世问题、平衡利益关系的世俗性,还关注习俗、民俗等约定俗成的隐形规则,并提出了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几个原则要求。总之,在实践和理论意义方面,该书真正运用档案学的后现代理论解读和接受传统村落档案的“泛化”现象,承认和尊重多元主体特别是地才(边缘人)的本土化建档实践,为传统村落建档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空间。

传统村落的档案管理与人世间的许多情况一样,大家不可能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有鉴于此,勇于尝试就成为先行者区别于常人的基本标志。我有理由相信,无论这些尝试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包括档案学人在内的探索者来说都是一种进步,我们的社会也会伴随着这些进步而发展。这些也许会成为大家打开此书阅读的动力。

猜你喜欢
建档档案学村落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加强社区入户建档管理的初步探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