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水利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07-06 00:14王妍李宁
档案与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张謇水利教育

王妍 李宁

摘 要:清末民初,张謇在水利教育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于1906年和1908年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和土木工科,1915年3月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年8月制定《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张謇兴办水利教育的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张謇;水利;教育;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针对中国当时水利技术落后、水利人才缺乏的问题,力主培养专门的水利人才。1906年和1908年,在通州师范学校分别附设测绘科和土木工科,1915年3月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同年8月筹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满足各地水患治理的急需。张謇的水利教育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水利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一、 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及土木工科

(一)兴办测绘科与土木工科的动机

晚清光绪元年(1875),年仅22岁的张謇薄游淮上,亲睹淮患,“即以为我江北人民之隐患大害无过于是”[1],由此萌发了导淮志向。1887年,张謇在治黄归途中,途经徐州、淮阴等地,“眼见黄河之水漫无归宿,淮河流域各县均受其累”[2],又一次深切体会淮患的严重性。1903年,张謇筹建了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为了培养导淮治水及地方城市建设急需的测绘人才,张謇在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后于1908年增设土木工科,较早涉足我国近代水利教育。

(二)聘请德学双馨的国内外名师

从筹建通州师范学校开始,张謇就十分注重教师的聘请。1902年制定的《通海请立师范学校公呈》明确规定,“师范之师拟延中人之通普通、东人之娴教育管理教授学者当之”[3],即要求聘用中国人中通晓各科教学知识,日本人中通晓教育管理教学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尤其难得的是,张謇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胸襟,他对教师的聘用不受限于地域和国家观念,“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教师的学识品德最为重要,“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4]

张謇为测绘班聘请了中国教习刘瑴仪教授和日本教习宫本几次教授,负责测绘科事务和教授测绘知识。刘瑴仪毕业于南菁高等学堂,在测绘科开办的第一学期里主要教授算术、代数、几何、测绘等基础课程。宫本几次曾在台湾土木局担任技师多年,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主要负责教授测绘测量、平板测量、水准测量、实习和制图等专业技术课程。

1908年,测绘科学生学成毕业后,张謇又继续在通州师范附设了土木工科,继续聘请宫本教授承担土木工科的教学任务。宫本开设的课程相较于测绘科的6门课程更为全面,主要有力学、透视画、三角测量、河海测量、河工学、制图学习等10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宫本十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因材施教。他还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常常带领学生们在南通各地进行实地测量实习。因此,他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学识丰富,在实践中也能够学以致用。1909年2月,通州师范土木工科学生毕业后,宫本辞职回国。

(三)选拔“淑行端、文理素优”的生源

学校的办学不仅与师资的聘请息息相关,而且与生源的质量也密切相连。因此,张謇对学生的报考条件、入学考试都做了严密的部署工作。1903年,张謇要求“择举贡生监中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为入格”[5],并且要求报考对象“报名时须得素有声望人保书,再由本学校访察试验开单招致”[6]。在招生考试上,进行初试和复试两场考试。考试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涉及国文史地等多学科知识,张謇还亲自参与命题。1906年,测绘科总共录取了43人,其中38人是通过严格的招生考试选拔出来的,另外5人则是从师范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数学成绩拔尖者转入。1908年,测绘科学生毕业后,张謇又增设土木工科,从测绘科学生中选出成绩优异者9人继续编班深造。

通州师范测绘科、土木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通州测绘局、南通清丈局和江淮水利测量局工作,并成为骨干力量。1911年,张謇组织江淮水利测量局对淮河及相关河道进行测量,依赖的就是通州师范测绘科毕业的学员。以测绘科毕业学员沈秉璜、陈楫、罗铭钟、于树椿、邱萼、严迺钊等为基干力量的江淮测量局,耗费巨大精力、财力对淮河流域进行测量,“先后完成导淮图表1238册,图25卷、2328幅”[7]。这些测绘数据不仅为南通全境的规划、沿江沿海垦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后来导淮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二、 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民国成立后,为培养拟议开办的导淮工程需要的水利人才,张謇于1915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一)储才治水以图强国利民的办学初衷

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治水,他认为:“世界文化进行,工程事业日益发展,顾工程之门径多矣,河海工程尤为切近民生之事业。”[8]而当时,“庶不至临事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9]。为了储备人才,避免导淮工程开办后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张謇想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专门学校。

早在1901年,张謇就在《变法评议》中提出“讲求河防新法”。1912年,张謇向江苏当局提议在镇江或者清江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但是因当时政府“财政匮绌”,未能如愿。1913年,他又致函熊希龄,指出“习河海工程学者,合诸欧美毕业归国之学生,统计全国,殆亦少数”[10],提出“为今日计,固宜急设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1],但熊希龄接信后不久就下台,该计划再一次落空。1914年2月,张謇就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之初,即向袁世凯呈复交议全国水利办法,要求“设立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为请,诚以规画进行,储才为急”[12]。7月,再次就“儲才为急”“大工将施,人才缺乏”的困境呈文政府当局,“揆时度势,则建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刻不可缓。”[13]为了减少政府压力,张謇以“今养成专门之人才,则不仅便于水利一部分之设施,若内务部职方司所掌职务,皆可资以为用”[14]为缘由,获得政府支持。

为了顺利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张謇在学校选址、经费问题上都一一过问落实。张謇原本打算将学校定在上海,借用上海公学校舍或者中国图书公司房屋以节省经费,但因二者处上海繁华之地,难以养成学生的勤苦纯朴校风,于是张謇决定将校址选在南京,提议暂借江苏省前咨议局房屋为办学场地。从空间规模上来看,“一以该局及各属公寓现均闲旷,足容多数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以局在江宁,为南北适中之地,各省就学者便”[15]。张謇之前预估建筑及设备大概在20余万元内外,经常费用每年约五六万元。校舍借用省咨议局,省下建筑费。第一年开办,设备及仪器等费用约二三万元。所有费用应由国家承担。但是,中央政府财政拮据,张謇数次呈文申请拨款均无下文。无奈之下,只好提出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折中办法,采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筹资的方式,“即由国家承担开办初期应急资费2万元”,此外,“每年的经常费用3万元由首先得益、接受毕业生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暂时均摊”[16],四省每年各均摊费用约7000元,待中央政府财政好转后,再给学校拨经费。呈文获得批准之后,张謇又亲自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当局商议筹款具体事项,最后经过商讨,决定开办经费由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各摊5000元,每年的经常费用也由四省按年拨款,并允诺“凡四省选送之学生可免缴学费”[17]。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学校终于办成,直接由全国水利局管辖。1919年3月,通过全国水利局转教育部立案。

(二)创办初期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要求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之初,张謇明确提出办学宗旨和教育方针。“以养成河海工程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18]。把道德放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其次是身体健康,最后才是知识学习,表明了张謇“德本才末”的水利教育思想。张謇十分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他认为治水工程建设需要强壮的体魄去胜任,因此他要求开设体操游戏课,要求每一位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张謇还要求教师“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于教育”“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记诵”“参观工程,以资感发,派遣实习,以增阅历”[19],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切实应用之智识。

(三)创办初期的组织机构及师资聘请

1915年,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时,张謇为学校构建的组织体系包括校务、教务两会议,教务、出版、事务、进德四部,以及注册处和图书馆,每部各设主任一名。委任留学归国的许肇南为校主任(1919年底改为校长),聘用时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的黄炎培、前都督府秘书沈恩孚为正副主任(开学后改为评议),林大同、许炳堃、丁紫舫为评议,黄应昌为学监,李仪祉为教务长。

张謇高度重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师资建设,先后聘请了刘宝谔、范永增、李虎臣、朱进、周厚坤、马栋华、伏金门、李仪祉、杨孝述、沈祖伟、顾维精、刘梦锡等优秀的本土教员。除教授国文、地理、体育等的教员外,其余教员大都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高级工程人才。如李仪祉,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前往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就读土木工程,1913年又赴德国丹泽工科大学专修水利,1915年学成归国后,受到张謇的邀请,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担任教务长兼教授职务。教员杨孝述于1914年毕业回国,恰逢张謇筹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毅然辞去美孚洋行的高薪职业,到学校担任基础课的教师。

(四)创办初期学生的招收与培养

1915年2月7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于直、鲁、苏、浙四省分途招生,但是招生对象不限于直、鲁、苏、浙四省学生。报考学员“一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一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20]。第一年共招新生两班80人。又因当时“导淮工兴,或不及待”,急需设立特科班,特科班的学生没有另招,从80名新生中择取英文、数学诸科素有根底者,授切要科目,注重实习应用,期以两年毕业,然后就能投身于导淮勘测中。

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品德方面,强调道德立学,“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21]若无高尚的品德,也不能为社会和人民谋福。为了让学生得到专业化的培养,学校开设课程多达五六十门。河海工程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所以学校对学生体质有较高要求,“体育一端,为一切学校所宜重,而于本校为尤切”,“勘查测绘,举必躬亲,跋涉山川,踰越险阻,体质不强,自难胜任”[22]。学校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謇提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23],学识与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1917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首届特科班有30名学员顺利毕业。首届特科毕业生中成绩位列前三的顾世辑、汪胡桢、吴树声,按照校章保送到国家水利局任职,其他大部分都被分配到冀、鲁、苏、浙四省的水利机关。自1917年至192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68名,其中从事水利方面的人才44名,一部分学生后来成为我国水利界和教育界的专家,为我国水利事业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 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1915年8月张謇呈请当局筹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培养各地河海工程急需的测绘人才。

(一)“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才”的办学初衷

张謇深知“河海工程非先测量,则规画估计无从措手”[24]。民国初年,江河泛滥,水患频发,而当时河海工程专门學校因培养周期长而一时无法满足各地水利人才的急需。1915年8月3日,张謇“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为由,呈文袁世凯请求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8月5日,袁世凯批令“常有水患各省,先行筹设”[25]。8月19日,张謇拟订《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18条,请袁世凯核定批令。

(二)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办学要求

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河海工程测绘之人才”,这与前文所述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为了节省经费,又能尽快招生开学,张謇提出把各省停办学堂或旧废衙署、寺庙修缮改为校舍。经费由各省分担,“开办费以五千圆为率,经常费每年以一万圆为率”[26]。张謇在师资上要求聘用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之人。在招生方面,要求报考学生为中学毕业生或者有中学文化程度。在进行入学考试之前,“赴各该所填写入学[志]愿书及履历书,并附交本人最近四寸照片一纸”[27]。由于治水事业为劳苦之工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入学考试时,志愿入学者要先受本所体格检查,及格者方能接受学业试验。学业测试科目为国文、英文、代数、几何(平立)、理化等。正式录取入学的学员还需要寻觅一保证人,“填具保证书,为学生担保一切,并缴保证金五圆”[28],保证金于学生离校之日返还。在学生培养方面,各省测绘所对本省学生不收学费,但是膳食费需要各所依据各省生活程度自定,于每学年之始或学年之中分缴。外省学生则需要缴学费,每年40元。养成所不提供学生所需仪器、图书及操衣等项,需由学生自备。学制方面,以两年为一期,人数每班定额50人,每学期递增一级。此外,张謇还仿照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为学生设置了“修身、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地理、用器画、简易写生画、测量学及实习、力学、水力学、机械学、工用织料学、木工结构、土工、格工、混凝工及铁筋混凝工、水工、河工、体操及游戏”[29]等比较全面的课程。同时,章程提出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如有违犯校规及不率教者,应分别事由轻重处以训诫、记过、斥退三种罚则”,“本<校>[所]试验学生成绩及升级、留级、毕业,均照部章办理”[30]。

(三)《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的颁布

1915年8月5日,在呈请申令各省速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一案获得批准后,张謇遂拟订了《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该章程在1915年8月22日的《政府公报》上发布。在张謇的倡议号召下,洪旱灾害发生频仍的省份陆续设立了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早在1915年2月,就职于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的总办马士杰就因河务测绘施工急需测绘人才,在高邮县设立了江北水利工程讲习所,讲习所章程与后来颁布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大致相同。在1916年,马士杰遵令将江北水利工程讲习所更名为江苏省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隶属于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该所从设立至1919年筹浚期满,总共培养了3届本科学员,两届速成科学员,共126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大多成为我国水利方面的栋梁。1915年8月,山东省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于济宁筹设山东省测绘工程学校,张謇拟定的章程颁布后,筹办处将其更名为山东省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招本科学生一班(学制两年),速成科学生一班(学制一年),“学习数理、测绘及水利工程科目”[31]。1921年7月,冯玉祥在河南设立了水利工程测绘养成所,培养水利工程测绘专业人才95名。[32]

张謇兴办的水利教育,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为近代水利事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尤其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謇兴办水利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重要基础,对我国早期的水利近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系河海大学“双一流”文化传承“张謇水利思想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2201704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发表淮南北治水商榷书启》,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5 章程 规约 告启 说略 帐略》,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2]孟村、张廷栖著:《张謇》,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3]《通海請立师范学校公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1 公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4]《女师范校友会演说》,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4 论说 演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77页。

[5][6]《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5 章程 规约 告启 说略 帐略》,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7]须景昌:《张謇与水利教育》,《江苏水利》2003年第6期,第46页。

[8][9]《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四届毕业演说》,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4 论说 演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6页。

[10][11]《致熊希龄函》,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2 函电》(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2][13][14][15]《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拟具办法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1 公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页。

[16][17]姚纬明主编:《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1915-201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18][19][20][22]《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4 论说 演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334、334、334、333页。

[21]《北京商业学校演说》,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4 论说 演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23]《致缪文功李元蘅顾公毅函》,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2 函电》(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24]《拟请申令各省速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呈》,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1 公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3页。

[25][29]《呈拟订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请核定公布文》,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 1 公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0、471页。

[26][27][28][30]《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张謇全集5 章程 规约 告启 说略 帐略》,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152-153、153、153页。

[31]袁长极:《民国时期的山东水利》,《春秋》1998年第4期,第44页。

[32]魏希思:《民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河南水利史料》1986年第1期,第58页。

猜你喜欢
张謇水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题解教育『三问』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