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轻与重

2023-07-06 01:22黄崇森
野草 2023年4期
关键词:东君互文性组诗

黄崇森

去年八月份,东君自印过一册《尺蠖集杂然录》,印数只有十来本,收集了他的55首诗作,其中好几首就来自这组诗,但加了诗题。把自印诗集与《即兴曲》比较,前者收录了行数较多的技术上更复杂的“中型诗”,而后者则为一组“轻体诗”的组合。在这里,我借用了现代英语诗人奥登的“轻体诗”概念,但又并不完全与他所说的概念相同。

奥登所说的“轻体诗”标准是:一是为表演和为观众诵读或演唱的诗,二是旨在让普通读者阅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诗歌,三是具有一定特点和技巧的打油诗。这种诗体通常情况下比较诙谐,轻松,但也可以是严肃的,总的来说,对读者相对“友好”,不是诗人极端私人化的沉思或玄想的诗。

仔细阅读东君的这组《即兴曲》,会发现它具备了上述的部分特点,但也不完全是。这组诗的开头两首,说一个叫陶先生的人,住在城里,是个彻头彻尾的“俗人”,“热爱柴米油盐/也不反对梅兰竹菊”,“无事人得了老梅清淡/闲游市井如一片浮云”,那么这个陶先生是谁呢?从第一首的“这里不出名人/也没什么特产/岭上多白云/可以看看”,让人联想到南朝齐梁时的著名道士、炼丹家陶弘景,有一首答复齐高帝萧道成劝其出山的名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隐居茅山45年,但又无法真正脱离世事,或者说不能忘情于世事,实为梁王朝的最高国策顾问,后人称山中宰相。诗中的陶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他们相同的是置身于俗事中,却都有一个比较出世的心态,既置身于事中,又置身于事外,不以偏执的态度应对生活的困境。陶弘景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齐梁王朝的政权,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层社会相互搏杀,各自依附的士族不安全,市井小民的日子自然也好不了,曾是朝廷官员的他,只能以居江湖之远来周全自己的身心。东君巧妙地运用了诗的互文性,在一个看起来比较简洁的文本中,传达了微妙而复杂的心绪和思考。

说到互文性,这也正是这组《即兴曲》的显著特点。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因此,可以说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互文性的特点,但在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这种互文性是“隐而不显”的,譬如一首完全写实、没有任何典故痕迹的诗,如我们在网络和报刊上看到的多数“口语诗”,它们的互文性是通过对前人诗作的模仿、改造或创造性的转化完成的,表面上与那种博学的炫技的“学院派”诗作截然不同。东君这组诗虽不同于上述的此类“学院派”作品,但文本的互文性却是有意突显的。除了上面说到的两首,第七首说到了李白和水中的月亮,第九首的最后两行“舌头的火焰舔着上腭/发出一个凄冷的翘舌音”,可能是对《洛丽塔》著名的第一句的戏仿,第十首的梵高和他的破靴子,第十二首的“地铁里到处是/湿漉漉的花朵”,是庞德名诗《地铁车站》的化用,第十三首的“吹过茅屋的那一阵风”对杜甫名诗的指涉,第十七首通过谈到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和他的长期居住地,日内瓦的名胜莱芒湖,表达对信仰的思考,第十八首运用了《世说新语》“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典故,第三十七首对旧段子的幽默式改造,“大隐隐于制服/小隐隐于被窝”,则令人发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他处理得新奇且自然,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这些互文使诗作获得了一种奇妙的阅读效果,借助文字的引领,我们似乎也拥有了穿透时空的能力,置古今变幻于迷离的诗意中,诗中的人物,既像古人又像今人,也不全是古人,也不全是今人,漫长的历史和地理的空间,融合进一个小小的文本中。诗虽精短,但视野开阔,并且展现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在这里,诗不仅仅是对当下经验的回应、质疑,还通过与古人与历史的对话、辩论,来加深对现实的反省,对物、对自我和对存在的体悟。因此,读者对诗的理解,也相应地能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影响文本的文化传统中,领会互文之间的传承和变异,从而触及诗歌意旨的核心。

即兴曲原本是一个音乐的概念,本意是指创作动因的偶发性,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偶成”,无论是文学的概念,还是音乐的,与精心构撰的大作品相比,可以说是一种抒情小品。这组诗从文本的表层呈现来说,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好像它们是一种偶然的灵感产物的集合,是在某一个时间点,被某种东西激发,在对“此在”的体验和思悟中,被某个语流抓住,诗人就成了诗的发声器或打字机。于是一段分行的文字从他的指尖上流了出来,之后慢慢积累(在原稿所署的时间、附记等副文本上可以看出这一点),组合在一起,又经过了几番的修整、删削,使整体的语言风貌统一。

文字简洁,但有一种内在错综的驳杂性和隐晦性,而正是通过这种驳杂和隐晦,这组抒情小品式的“轻体诗”,获得了一种内在的“重”,这“重”是现实的丑陋和野蛮,对诗人精神世界的侵入,如第二十八首,最后一节——

思考死亡

就是在脑子里

让自己死一遍

如果一遍不够?

还可以再来一遍

像耶稣那样死一遍

像嵇康那样死一遍

像魏则西那样死一遍

在历史人物的耶稣和嵇康之后,突然窜入一个死于无良医院的魏则西。耶稣的死,以教义来说,是上帝用爱子的血来救赎世人的罪,这死是大爱的死,死得越是残酷,就越能彰显它的神圣性。嵇康的死是不屈服于权势的死,死于气节,死得悲壮。而魏则西的死是死于对生命的漠视,死得荒谬,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无辜牺牲品。恶从历史的深渊中进化了过来,而在不同的地理场域中,恶也有不同的呈现,历史的惡和现实的恶,在彼此加持。在这里,我们读出了愤怒、哀伤和无奈。

诗人试图用理性和信仰给予调和,但最终无法获得平静,反而被现实裹挟和刺痛,就像这节诗表达的——

那蹲在暮色中的

山丘的哀痛

通过一条河流的

细微颤动

传到刚刚与你握别的

我的手中

这样的细节在这组诗中不时能找到,不过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而已。而它的驳杂性,不仅在于不同时期诗作的集合,诗歌主题和题材上呈现的多样性,还在于每首诗内在肌理的驳杂,如第二首,从陶先生、柴米油盐说到梅兰竹菊,再说到——红绿灯、空调房、清风、老梅、市井、浮云、蟋蟀、牛排、绍酒,一直说到“榆钱满地买春”,诸物杂陈,俗俗雅雅的日常纷至沓来,像开了一间眼花缭乱的杂货铺。又如第十首,从梦、流水、鱼、河流、心脏,再说到梵高、破靴子和亚麻布。就如布罗茨基在谈论阿赫玛托娃时说的,她常常只在一个诗节内,就覆盖各种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东君也是这样。

这使诗作产生一种类似于“拼贴艺术”的效果,“拼贴艺术”是截取互不相关的东西,进行组合,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东君诗中的这些事物在类别上构成强烈的反差,而随着诗行的推进,它们被巧妙地并置或混搭在一起,时而协调,时而错位,时而冲突,在清晰的古典风格的诗句上,生生地创造了后现代的诗歌美学特征,一种荒诞感从诗行的内部滋生了出来。美术上的“拼贴艺术”会故意展现出随机和偶然,这组诗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可能也是诗人有意制造出来的假象。

谈到隐晦,这几乎是谈论现代诗时绕不过的话题,奥登曾说,“在一个没有真正的公共纽带的混乱社会里,诗人被孤立起来,被社会的复杂搞得不知所措,它的丑陋和力量让他感到惊恐,而阶层差别的尖锐和繁多,也让他很难确认自己的读者,于是他们的诗转向对自己情感的沉思和对想象世界的创造”。

当诗人沉湎于自己情感的沉思和对想象世界的创造,会产生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诗意。此外,还有特殊政治语境下无奈的隐晦。而当诗人面对一个复杂以至于无法命名,其意义还没显现出来的世界时,假如他足够诚实的话,当动用的语言触及或深入这个现实世界时,也同样会产生一种隐晦的意象空间——

日落之后

向日葵的脸转向虚无

影子大于我们的身体

对我们始终抱有偏见

红灯伸出流血的断指

指责盲目的行人

鸟在风里奔跑

平行宇宙的形影相吊

四个互不相关的画面,并置于我们的眼前,暗示的是我们人生的悖谬吗?或者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或自我的支离破碎?这组诗的节奏是舒缓的,但诗的内部却充满了张力,隐藏着多元的、复杂的、悖论般的冲突,它不是用某种尖锐物来刺痛你,不是以某种重物来挤压你,也不是以某种风暴来袭击你,而是让你置身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境况之中。这个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处于这个境况之中,但现在东君把它揭示了出来。

诗意的隐而不显,对诗来说也许并不是坏事,在一个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匆促的时代,我们的诗需要沉潜下来,需要时间来助它一臂之力,需要更宏大和更精微的心智,为其不断做出校正。

我們看到了一个微缩的国度,里头有不少有名有姓者,但更多的是无名者,他们与诗人对话,也在不同的文本中对话,彼此折射,像两面或多面镜子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中,让我们看到了众生的不幸和永在的虚无。那些有名者和无名者,又像是诗人诸多的影子,他们奔向不同的方向,又彼此牵扯、纠缠,甚至拔刀相向,但最后,他们冷静了下来,“苹果与刀/在午后的三点构成/一幅恬静的画面”。具体到文本上说,即诗的内部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分岔和突变,而在表达中,东君却消减了很多无用的累赘,修辞上相当克制,因此,整个诗风干练硬朗,确立了自己清晰的标识度和诗歌风格学。

一直觉得东君的诗名,被他作为小说家的名气掩盖了。他写诗,并不是写小说之余的偶尔调剂,而是与小说完全并行的另一条创作道路,齐头并进,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可观。当然,由于诗发表得少,一般读者即便了解他诗的质量,也不一定了解其数量。他的这条诗歌之路,与他的小说创作实为彼此融合、重叠,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彼此指涉,很多地方还形成了互文的关系,而他的散文、随笔或文学评论,又从他的诗和小说派生出来。所有的这些构成他全部的文学思考和丰富性,从而孳生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世界。

【责任编辑 黄利萍】

猜你喜欢
东君互文性组诗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山茶花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李东君
温暖的情境
——读李东君的新作
李东君作品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