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7-06 14:59李静
南北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李静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政策、不断丰富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策略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入手,梳理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结果,剖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并从构建“多元、多维、多样”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建立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机制、构建多元化配套保障三个方面探索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途径,丰富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理论基础,有利于真正挖掘出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因素,助力高职教育质量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在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让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或从事某项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崇高教育使命。为了让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得到完成,也为了满足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对技能型人才综合素养方面的新需求,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应当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对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完善职业学校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评价是牵引质量高速发展的“牛鼻子”,评价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然而,现存的评价体系把重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对职业素养依旧有所忽视。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但是缺乏相关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恰恰是目前大部分现代化企业非常重视的方面。因此,通过加强职业素养评价提高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和职位的晋升,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用人需求[1]。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义及其理论模型

1.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般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修养,因而在职业生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通常被称为职业素养。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职业规范和要求就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同时职业素养也体现在职业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素养。因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2]。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一般包含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高职学生在职场表现出来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是职业通用能力,比如职场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团队队友之间的协作能力、主动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范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就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不仅是高职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所必备的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高职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审美意识、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流的专业技能水平作为显性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的求职生存尤为重要。而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作为内在的隐性素养,也影响深远。因此,高职院校既要通过学校里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把这些归纳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学生质量考评体系内,并不断提升。

1.2 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模型

与职业素养相关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冰山理论,另一个是洋葱模型。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冰山理论相联系:水面以上的属于显性素养,指学生的外在形象、学历、技能、知识文化、行为表现等方面,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一般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考证来检验水平;水面以下的属于隐性素养,指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思维意识等方面,占冰山的绝大部分,一般不容易测量与评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评价应该以显性素养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为重点。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结合洋葱模型来看,需要把职业素养进行分层,形成由内而外的包裹的结构:内核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气质个性,向外展开依次为个人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从模型看,越外层的素养越是显性素养,越方便培养和测评;越内层的素养越是隐性素养,越难于测评与培养。职业素养的两个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对于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达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洋葱模型是通过一层层递进的方式,让隐性和显性素养之间的层次关系更明显更突出。

2 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

2.1 评价机制不健全

通过调研部分高职院校,有文件明确了将职业素养评价纳入高校学生评价作为考核各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而在现实中,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制度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高校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也并未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制定。同时也存在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人员配备不全等现象。

2.2 评价主体、内容及方法单一

客观公正的评价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通过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以學校为单一评价主体,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进行评价,并未涉及用人单位、行业等需求,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单一。

2.3 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

评价依据、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考评结果,通过对湖南省内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均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设立了考核依据,但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评价指标和权重的设定缺乏客观的考量,评价标准制定较为随意甚至没有,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针对性、科学性不强等现象。

2.4 缺乏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

要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作用,重要的一环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3]。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基本都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但是缺乏评价反馈;针对结果如何运用,大部分高职院校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有的只是简单分析分值,对于分值较低的指标在今后多关注、多改善,并未制定严格的整改措施,也并未跟踪整改效果;评价工作难以形成闭环管理,存在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不充分等现象。

3 提升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途径

3.1 构建“多元、多维、多样”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3.1.1 搭建多元化职业素养主体评价平台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化职业岗位,也能满足他们长远发展的需要。研究发现,无论是人的智能结构还是素养结构,都存在多元属性特征,因此对于二者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往普遍使用的单一主体(即一元主体)评价模式已经很难科学测评爱岗敬业、勤劳奉献、认真负责等“软”素质水平,而恰恰是这些“软”素质会决定他们的职业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衍生出了许多的现代化职业岗位,而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就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需要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家长和社会形成多元评价的协同共同体。高职院校应当是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重要主体,对学生整体的培养质量进行关键把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在学生顶岗实践和就业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观察、考核与指导,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家长时刻注意督促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协同学生本人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督促学生职业素养不断发展进步。基于多元智力理论,构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家长和社会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评价,进而撬动高职學生的可续性发展。

3.1.2 构建多维化职业素养评价内容

当前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维”,不仅要兼顾社会需求,还要兼顾个体需求,不仅要考虑就业需求,还要考虑职业生涯发展[4]。高职教育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能跟上时代与社会发展脚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需求。因此,应该构建多维化职业素养评价内容,让评价进行得更彻底、更全面。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要想实现育人育才相互融合,应该把立德立人作为根本任务,从多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只有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相接轨,才有可能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从而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另外,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这一特性,也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仅要从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可能面临的工作场景、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多个维度,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或素养水平,还需要评价其他的,比如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积极进取精神、责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水平[5]。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推动实现培养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引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构建多维化职业素养评价内容是必然趋势。

3.1.3 探析多样化职业素养评价方法

增值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学生个体的相对增值额度是其评价标准。相对高职生职业素养而言,增值评价法可以更好地测评学生从进入学校到离开学校期间职业素养的提升情况,是一种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有很多,除了采用增值评价,还可以结合档案袋评价法、专业技能评价法等。多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评价更全面,实施动态化的评价过程管理能使评价更客观。总而言之,探析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能让职业素养评价更深入更彻底,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纵深发展[6]。

3.2 建立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机制

通过对省内外高职院校调研发现,毕业生评价机制在各高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机制能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就业情况进行整体的反馈和评价,能帮助各高校自查学生培养质量,反思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也可以效仿毕业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机制,分别在学生入学、学习、毕业,毕业几年后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成长闭环,得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曲线,为有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尤其对于分值较低的指标在今后多关注、多改善,并制定严格的整改方案,跟踪整改效果,使得评价工作形成闭环管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3.3 构建多元化配套保障

3.3.1 建立配套的制度与体系

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基础,建立配套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是前提。各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监控评价程序,接受申诉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进行组织和管理,对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和监管。教学相关部门可以组建评价工作小组,开展进行评价工作。同时,建立配套的由学校、学生、家长、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多方组成的评价监管保障体系,监控信息反馈等。

3.3.2 提供教师学习研修机会,革新教师教育评价理念

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教师也从中起到关键作用。不定期地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等方式,革新教师教育评价理念,引导教师的思想观念紧跟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思想,让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改革。

3.3.3 基于“互联网+”,建设信息化评价平台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消除教育领域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际维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基于“互联网+”,校企协作共同研发学生职业素养评测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软件评价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评价数据处理,做到及时评价和反馈,动态评价与常态化运作,实现评价手段的现代化。

4 结束语

目前,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但依然缺乏满足企业需求、职业素养高、“适销对路”的学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政策,建立真实客观、科学的评价模式与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将学校育人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多元、多维、多样”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是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学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成为可能。针对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让行业企业从育人的开端到育人的末端全过程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业急需、用得上、用得顺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元、多维、多样、多方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唯有多元、多维、多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评价改革进行彻底,打破一把尺子的同质性,形成多把可丈量的尺子,才能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评价内容一元化、评价方式单一化、价值取向狭窄化等弊端,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红.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3):69-72

[2]宋武.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1,29(3):28-31.

[3]郑荣奕,陈燕燕. 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 职教通讯,2016(29):29-32.

[4]汤燕.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多维评价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3):76-79.

[5]宋宇. 多维度发展视角下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探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2):116-117.

[6]聂强,聂蕊. 基于类型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13-18.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