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2023-07-08 10:04孔令璇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眼结膜川崎丙种球蛋白

孔令璇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川崎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全身血管炎症、急性发热、皮疹等是其主要特征。该病好发于5 岁以下儿童群体,患儿发病时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若不能及时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死亡[2],故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病情。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且具有抗炎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小儿长期服用该药,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药物,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川崎病患儿,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 例、15 例;年龄最小的3 个月,年龄最大的5 岁,平均年龄(3.38±1.43)岁;病程最短的1 d,病程最长的7 d,平均病程(5.28±1.51)d。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 例、17 例;年龄最小的5 个月,年龄最大的5 岁,平均年龄(3.46±1.35)岁;病程最短的1 d,病程最长的7 d,平均病程(5.47±1.42)d。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连续发热5 天以上,且存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3];年龄≤5 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者;有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合并脏器损伤者;合并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者;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48 片/ 盒)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10 ~17 mg/kg/ 次,3 次/ 日,饭后服用。在服用3 天退热后,可逐渐减量至3 ~5 mg/kg/次,1 次/ 日,饭后服用。治疗6 ~8 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生产企业: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3074,规格:2.5 g/ 瓶)静脉输注,用药剂量为2 g/kg/ 次,1 次/ 日,治疗1 日。

1.4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1)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在治疗6 ~8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C 反应蛋白(CRP)、心肌酶谱、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均恢复正常,即为显效;患儿在治疗6 ~8 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即为有效;患儿在治疗6 ~8 周后,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且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无改善,即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每次抽取2 mL,以3000 r/min 的速度离心处理10 min 后获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进行对比。(3)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或CT 造影检查,应用冠状动脉Gensini 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无异常计0 分;直径减小<50% 计1 分;直径减小≥50%且<75% 计2 分;直径减小≥75% 且≤99% 计3 分;完全闭塞计4 分;总分值为0 ~20 分。根据冠状动脉Gensini 积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轻度损伤(1 ~7 分)、中度损伤(8 ~13 分)、重度损伤(≥14 分)。(轻度损伤例数+中度损伤例数+重度损伤例数)÷ 总例数×100%= 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4)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药物性皮疹等。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4.29%)比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1.43%)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例(%)]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IgG、IgA、IgM 水平分别为(9.26±1.38)g/L、(1.98±0.64)g/L、(2.68±0.64)g/L,对照组患儿的IgG、IgA、IgM 水平分别为(8.79±1.09)g/L、(1.83±0.57)g/L、(2.74±0.69)g/L。两组患儿治疗前的IgG、IgA、IgM 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IgG、IgA、IgM 水平分别为(11.56±2.65)g/L、(2.42±0.75)g/L、(1.34±0.35)g/L,对 照 组 患 儿 的IgG、IgA、IgM 水 平 分 别 为(10.38±1.74)g/L、(2.11±0.54)g/L、(1.52±0.41)g/L。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IgG、IgA 水平均比对照组患儿高(P<0.05),IgM 水平比对照组患儿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g/L,±s )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g/L,±s )

组别例数IgGIgAIg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59.26±1.3811.56±2.651.98±0.642.42±0.752.68±0.641.34±0.35对照组358.79±1.0910.38±1.741.83±0.572.11±0.542.74±0.691.52±0.41 t 值1.7932.4971.1742.2500.4282.240 P 值0.7640.0140.2440.0270.6700.028

2.3 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57%)比对照组(28.57%)低(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例(%)]

2.4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常发生于5 岁以下婴幼儿群体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冠状动脉血管炎等与川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4]。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冠状动脉破损等并发症,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获得性心脏病,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5]。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镇痛解热药物。该药除具有镇痛、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呈凝固状态,进而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感染的发生[6],有助于改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儿,易出现恶心、呕吐、胃溃疡等不良反应。近年来,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在川崎病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总有效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可有效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发生[8]。将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能有效发挥抑制细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效控制其病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IgG、IgA 水平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高(P<0.05),IgM 水平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低(P<0.05)。说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有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儿低(P<0.05),说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能够封闭血管内IgG 的Fc受体,阻断患儿血管表面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进而可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产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9]。除此之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儿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安全性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丙种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通过低温乙醇法分离提取,并经过病毒灭活处理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制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在本次研究中,有2 例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这可能与药物的输注速度过快或患儿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显著,能够增强患儿的免疫力,降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促进其康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眼结膜川崎丙种球蛋白
少妇突变“泪美人”竟是眼结膜淋巴瘤作怪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Risk Assess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s Along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North Indian Ocean on the Basis of a Weighted Bayesian Network
羊发烧、尿发红、眼结膜发黄该咋办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动物几种眼结膜的检查方法与相关疾病的诊断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