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新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3-07-10 02:13刘慧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音乐教学

【摘 要】《墨子·公孟》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精炼的阐述了诗歌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诗原本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诠释的综合艺术,而今天我们却常常只能通过诵读文字的方式来触摸它。课堂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地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古诗词的主阵地。而受限于专业知识,语文教师很难通过诗与歌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灵动的诗词意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紧扣新课标,践行新理念,通过诗与歌融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歌唱中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借鉴前人经验,立足音乐课堂,对诗词新唱在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信息技术、吟唱技巧、自主创编、心随乐动等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新唱;音乐教学;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68—03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古诗词中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描绘与向往,蕴藏着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感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我们咀嚼文字的酸甜苦辣,领略词句的气韵情致,品味文学的内涵意蕴。诗歌一向并称,古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古诗词课上,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韵律、音调的起伏,在吟唱的抑扬顿挫中体会诗歌融合之美,在多样的学习体验中深悟诗词文化之妙。课堂中弥漫着和谐之美,是教师的循循善诱、情真意切,是学生的心领神会、跃跃欲试;是诗词拥有了翱翔的翅膀,是音乐插上了多彩的羽翼。

一、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一首诗词讲述一段故事,光照一段历史。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走近历史,触摸过往,也可以带我们从中寻觅中华优秀文化及精神文明。学习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和培养创造新思维、加深文化理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

学习古诗词能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优秀的古诗词音韵优美,内涵高尚,曲调和谐,品味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启迪我们的心灵。古诗词韵律美、词句美、情感美,通过诵读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细腻情思,倾听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不经意间内心得到洗涤与净化,受到感染与熏陶。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有利于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而这里的文化基础不是通过教师模式化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来打底的,更多的是提升人文底蕴,提高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文化基础是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加深文化理解

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词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历史感,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通过学习,在文字的诵读中,想象勾勒出诗人所描述的画面,在吟唱中通过声调的高低起伏,节奏的抑扬顿挫感受情真意切,这一过程,恰恰是发挥想象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想象力的提升,可以拓宽思维方式,开阔思维路径,将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提到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重在想象力的激发。通过新吟诵,新吟唱,新编创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和挖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诗词新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诗词新唱是一股清流浸润心田,是一缕清风温暖拂面而来,是高山流水涤荡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三项艺术课程理念[2]。诗与歌的融合是美育的重要突破口、是美妙的艺术体验、是学科综合的体现,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将诗词新唱引入音乐教学中,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意实践。

(一)新颖的教学方式点燃学习热情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一体的。由于历史等综合原因,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方式触摸大多古典诗词作品。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兴起,关于诗词文化传播的节目也让经典流行起来。如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通过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让诗词因音乐的灵动而充满生命力,音乐也因诗词的内涵而羽翼丰满。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接受新事物,也敢于尝试和探索新领域。诗词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对他们的影响深远,在欣赏中咀嚼经典,体会当下,这唤起了他们来自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

在音乐课堂中的诗词主题教学中通过歌唱创编的诗歌,将诗词与音乐结合,古代与现在融合。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充满好奇与激情,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其情绪色彩,体味其音乐起伏,品味其酸甜苦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意實践

为古诗谱曲,编成歌进行演唱,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本体的印象,又能在感受古诗韵律的同时体验音乐之美,即“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国内的一些中小学甚至将“古诗新唱”开发为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可以说,“古诗新唱”以其新颖的教学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和喜爱,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4]。

诗词新唱,是音乐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感受诗词文化的美,在诗词文化中享受音乐的韵律美,这成为他们学习音乐和语文这两门学科的良好途径。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来看,“诗词新唱”有助于学生在亲自体验、感受的同时,以诗词文化温润他们的心灵,领略其语言之美,感受其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编、吟唱作品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审美感知,发现美、感知美,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诗与歌融为一体,创编与吟唱相互渗透,这也响应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中艺术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也实现了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完美融合。

三、诗词新唱在中学音乐教学的应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诗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立足音乐课堂,经过深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反复研究诗词内涵,对作品进行了谱曲创作,改编成名为《但愿人长久》的诗歌,并通过信息技术、吟唱技巧、自主创编、心随乐动等手段和教学方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教学。

(一)自主曲谱创编,丰盈内心体验

课例《但愿人长久》所唱曲谱源自笔者自主编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标注北方音乐收录)作品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羽调式谱曲,借助现代的和声编配、音乐制作等手段进行后期处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谱曲时综合考虑了诗词的内涵、意境以及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力。作品以月起兴,抒发了词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对弟弟的思念、世事无奈,也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编曲中旋律无音程大跳设计,节奏以八分、四分居多,音乐速度平稳,多处加入装饰音设计,意在营造吟的意境,或是叹息、思索。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烘托诗词意境

诗词境界的视觉化、听觉化、形象化是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通过动画的方式开展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课例《但愿人长久》通过信息技术展现朦胧的月光、踱步等画面来营造诗词的意境;吟唱技巧等知识讲解也以动画方式呈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背景画面的渲染,学生能快速地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与诗人共情,加深对诗词的内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诗词新唱将无法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重视吟唱技巧,丰富艺术表现

“吟”本义为有节奏地吟咏、吟诵,也指中国古代能吟唱的诗歌体裁;“唱”是以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给人以享受,也指吟唱歌曲。作品《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吟唱技巧,并贯穿课堂始终。如诵词方面注重诵读技巧和诵读形式;演唱方面的技巧分析,包括咬字吐字、力度、速度的把握等。如第一句“明月几时有”的处理:叼字头,拉长字腹,归韵到位,最后一个字“有”装饰音演唱技巧,ou韵母的饱满延长,声调上扬,有问的韵味儿。间奏部分的吟,在速度、力度变化上的处理。当然,吟唱技巧的渗透应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接受程度为基础,也就是因材施教。而教師的范唱要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在视觉听觉上起到一个良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四)多种形式参与,加深艺术体验

诗词新唱课堂中,多重的学习体验是深化诗词理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诗词的配曲及哼唱。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唱如:独唱、合唱、对唱。虽然旋律不够顺畅,歌唱不够优美,但通过深度的参与和体验,学生能够体验到诗与乐需要巧妙结合,才能反映出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学生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到不同诗歌有不同情感表达方式,需要编配不同的曲调,从而也达到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课后,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尝试创作,他们的参与度很高,创编的曲调虽不够流畅,但通过录音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诗词意境的真切感受;唱的技巧虽不够精准,但可以听出一定是动了真情。在创作体验中依照内心的感受和理解去哼唱心中描绘的诗词作品一定是个美妙的内心体验,这对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结语

通过学生自主创编参与、吟唱技巧分析、信息技术支撑与学生多种形式参与,来开展诗词教学,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引领学生迅速的融入诗的意境,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快速记忆诗词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音乐中看到文学,在文学中感知音乐。诗与歌的融合是激发中学生诗词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当然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水乳交融绝不是夸夸其谈,仅仅只是给出几条方法和建议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学科综合的大课题,是需要得到持久关注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浸润在孩子们心间的民族财富,是我们中国的声音,也是世界期盼听到的声音。从我们本土出发,踩稳脚下步子,与时俱进中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巩敏.浅谈“古诗新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时代教育,2015(16).

[4]温嘉钰.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古诗新唱”[J].教育科学,2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课堂情感培育研究,课题完成时间:2021—09—08。

作者简介:刘慧清(1987—),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攻读音乐教育专业,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音乐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