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耕读教育探讨

2023-07-10 20:58梁梦玫原容莲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梁梦玫 原容莲

【摘要】本文分析涉农高等职业院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不足、实施形式较为单一、实施条件不够成熟、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论述坚持耕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原则、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涉农高等职业院校 耕读教育 知农爱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07-04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对涉农高校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希望和要求。可见涉农高校要将“知农爱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中。2021年,教育部发布《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方案对耕读教育的基本内涵做了诠释,“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耕读教育,是“耕”与“读”的结合。从弘扬农耕文化到实施耕读教育,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耕读知行合一的重视。可见,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活动,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一、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状

2021年以前,国内关于“耕读教育”的研究非常少,更多的是对“农耕文化”的研究。直至2021年国家出台方案后,高校方面对耕读教育的研究才开始增多。许晓辉(2021)强调了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必要性,他提出,这是“落实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培养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以及传承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周维维(2021)提出了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实施路径研究,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课程教材建设、实践平台搭建以及高水平师资培育等方面下功夫。陈秋平(2022)则站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提出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实现路径。这些研究进一步强调了耕读教育的必要性。涉农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涉农院校在实施耕读教育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对耕读教育的认识不足、耕读形式较为单一、毕业生为“三农”服务较少、耕读教育基础条件欠缺等现实问题。

(一)对耕读教育的认识还不足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振兴,涉农高等职业院校以耕读教育为载体,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使命。涉农高等职业院校部分师生对耕读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近日,笔者与第三方公司对毕业了一年的202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收回的2 159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在“对耕读教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74%的毕业生了解耕读教育,其中,11%的毕业生表示十分了解,63%的毕业生表示部分了解。在“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耕读相关内容的情况”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讲授过耕读相关内容的比例为77%,其中有22%的毕业生认为教师经常讲授,有5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偶尔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对耕读教育还不够重视,学生对耕读教育还欠缺了解,教师对耕读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耕读教育的实施形式较为单一

方案强调了耕读教育不要停留在弘扬传统的“耕读文化”层面,而要把它当作一种“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它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更强调认知与实践结合。目前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耕读教育时,对农类专业明确要将劳动教育与耕读教育结合;对非农类专业没有这样要求,仅要求在部分课堂教学中融入“农耕文化”。耕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不足,仍然停留在“农耕文化”讲解的层面上,出现了“重读少耕”的现象。同时,学校对耕读教育没有进行整体规划,有关耕读教育的活动较少,耕读教育的校园氛围也不够浓厚。

(三)耕读教育的实施条件不够成熟

对于涉农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实施耕读教育是知农爱农的农耕劳动方式之一,也是厚植“三农”情怀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勤耕重读的知行合一实践,独具“农字”品牌特色,它需要有可以耕作的条件。虽然现在耕作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延伸到农业加工,耕作的条件更广泛,但是目前学校实施耕读教育的条件尚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开发的耕读教育校本教材比较欠缺;二是农耕劳动场所不足,缺乏农业生产劳动的硬件条件,比如耕地、农业产品加工车间等,学校无法充分地开展耕读教育實践活动。

(四)耕读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耕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纳入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知农爱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耕读教育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从当前来看,部分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在评价耕读教育时,把耕读教育纳入课程思政教育范畴,将农耕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之一来考查,主要考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融入耕读教育元素,没有建立纯粹的耕读教育评价方式,无法比较完整地从“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等“三农”情怀和服务“三农”进行跟踪评价。目前这种评价方式很难激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中把为“三农”服务当作自己的首选,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耕读教育的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效果,激励学生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

二、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策略

耕读教育是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将耕读教育贯穿到知农爱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耕读教育校本教材,拓展耕读教育的实践、实训基地及其他场所,建立健全耕读教育评价机制,以提高耕读教育实施效果。

(一)坚持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原则

耕读教育既有“耕”又有“读”,具有“三农”情怀的育人导向。涉农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将耕读教育贯穿于知农爱农人才培养全过程原则,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都渗入耕读教育。首先,将耕读教育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环节。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学校要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通过教学名师、农业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代表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耕读教育专题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农业行业和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耕读文化校园活动。学校通过开展耕读文化主题班会、开办耕读文化主题文艺节目、举办农耕劳动技能比赛、邀请农业行业专家走进校园、举行与第一书记面对面及走进美丽乡村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耕读教育,使学生树立耕与读互进的意识,并逐步打造耕读教育活动品牌,在浓厚的耕读传家校园文化熏陶中将学生培养成能“耕”能“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再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教师要深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将厚植“三农”情怀、“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耕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服务“三农”人才。最后,将毕业教育与耕读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在学生的毕业教育中,精准解读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的有关政策,鼓励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学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提高毕业生为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服务的热情。

(二)构建耕读教育教材体系

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耕读教育时,要结合学校“农字”办学特色,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对耕读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构建耕读教育教材体系。一是修订课程标准。学校根据现实需要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以课程思政方式将农耕文化、“三农”情怀等耕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标准中,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思政目标等四维目标总体规划课程,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二是要加强与农业行业企业合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具有学校农业特色的耕读教育校本教材,并鼓励教师参加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工作及其他教材编写项目,吸纳高质量的教材,建设耕读教育教材体系,使教学有所依。三是将耕读教育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实际授课计划和教案中。授课教师团队围绕学校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及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提炼课程职业能力与耕读教育元素思政点。将农耕文化、“三农”情怀、“学农为农”等耕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实际授课教学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能力传导、耕读同频”的形式有机融合耕读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将职业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四是开足耕读教育课程。对农类专业,学校要将耕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并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设耕作劳动实践教学环节,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要求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农业实训基地、林场果园进行农耕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并学会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新农科人才。对非农类专业,学校要将耕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学习。

(三)加强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耕读教育的核心是“耕”。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子在学习农业知识时,不能止于课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农业生产一线,走到农村当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农业知识和技术,也才能真正地耕作,达到以“耕”促“读”,以“读”助“耕”的目的,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学校要加强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第一,要加强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确保耕读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开展。涉农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涉农高校教育更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农类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田间地头和农业生产一线耕作,更有条件实施耕读教育。但不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有条件像农学专业学生一样可以深入田间地头和农业生产一线去学习和实践。学校要想将耕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农业生产能力、掌握农业科技,提高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建设一批适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满足耕读教育教学需要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借助农业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打造耕读教育品牌特色基地,为耕讀教育创造良好的实训场所。第二,结合学校农业办学特色,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丰富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一系列便于师生共享共用的耕读教育课程资源。第三,拓展耕读教育载体。通过抖音、学校公众号、学校广播、耕读教育文化墙等融媒体平台,开展“耕读传家”“农耕文明”等专题活动,拓展教育场域。

(四)加强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耕读教育的前提保障。一是加强教师对耕读教育的内涵解读能力。只有教师掌握了耕读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导向,才能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耕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二是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活动,掌握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高耕读教育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走到农业农村当中,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升教师有关农业的专业实操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耕读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耕读文明、耕读劳动、节气农谚等专题知识培训,提高师资队伍耕读教育教学水平。四是鼓励教师自学耕读教育知识,并将参与耕读教育工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和年度考核中,建立健全耕读教育激励机制,提高耕读教育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加强耕读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农业行业企业中选聘一批掌握农业新业态、新技术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耕读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学校要根据专兼职教师各自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特长优势,建立一支由专兼职构成的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

(五)完善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因此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建立耕读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耕读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以及其他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和政策要求,明确耕读教育教学目标,构建由3项一级评价指标(顶层设计、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和多项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共同构成涉农高等职业院校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并确定评价体系各个指标的权重。其中,顶层设计的评价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的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由教务处、督导处、专家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育人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耕读教育课程的考核、学生就业领域以及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的评价。课程考核要将结果性评价、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就业领域考查是对学生就业领域进行跟踪与数据收集,并作为衡量耕读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这可以借助第三方帮助调查,进行短、中、长期跟踪调查,将学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的比例纳入耕读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指标中。最后,学校通过教务处、督导处、专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总评价,分析评价效度,并根据实际反馈情况不断优化指标体系。二是健全耕读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开展表彰耕读教育教学标兵、耕读劳动技术能手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耕读教育并自觉提升耕读教育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六)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耕读教育的顶层设计,健全耕读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出台耕读教育实施方案,并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处组成的耕读教育领导小组,管理和监督耕读教育的开展情况。二是配足耕读教育实施经费。学校在编制预算中,根据耕读教育实训场所建设、校本教材编写、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等需要,加强耕读教育的经费保障,确保耕读教育系列活动有效开展。三是加强与中小学校沟通与交流。耕读教育是一种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更是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因此,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在制订耕读教育实施方案时,应与中小学校加强沟通。从小学生对耕读教育的感知到中学生对耕读教育的体验,再到大学生对耕读教育的知行合一实践,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四是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组成的耕读教育安全保障机制。在实施耕读教育中,尤其是在耕作劳动实践环节,要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搭建家校协同沟通机制,建立健全实施耕读教育的安全保障机制。

总而言之,我们要意识到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对耕读教育认识不足、实施形式较为单一、实施条件不够成熟、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探讨耕读教育的策略,坚持全过程培养的原则,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从而更好地开展耕读教育活动,使学生知农爱农,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周维维.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实施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5).

[2]许晓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5).

[3]陈秋平.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22ZJY468)、2021年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就业创业指导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C21153)、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诊改背景下推进涉农職业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与研究”(YJJ22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梦玫(1975— ),广西平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原容莲(1982— ),通讯作者,广西桂平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