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下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

2023-07-11 07:53伍俊华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合一劳动教育课程教学

伍俊华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课程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劳动过程,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一是要发挥叙事教育功能,提高教学的“温度”;二是要“做学教”合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要多种教学评价耦合互补,实现“五育并举”。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做学教”合一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达到融合“德智体美”的效果,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党的教育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培育,而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意见》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作为各个时期伴随学生成长的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活动,无疑都是劳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根线、一段渠,这就要求所有课程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劳动教育的环节和内容,这是符合和满足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要求,符合立德树人、塑造积极健康的劳动者的要求。

一、厘清“做学教”关系,明确课程教学内涵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指出,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所以,做就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合一也就变成了“做学教”合一。在这个逻辑下,教师的责任就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的责任就不在于学,而在于学会做;教师负指导责任,学生负学习责任。放到学习的具体问题上考量,教师不能仅仅拿出现成的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要把怎么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分析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触类旁通地找到其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愿意凭此经验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索知识的归宿,唤起学生探寻真理的热情和动能。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生,勉强学生照着学,流于教学不能合一的局面,更谈不上“做学教”的合一,结果是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苦。如果教师是根据学生做和学的方法开展教学,那么教师就费力少而成效多,学生也能够乐学了。

二、发挥叙事教育功能,提高教学的“温度”

叙事,一般理解为讲故事,但叙事教育与一般的讲故事不同,差异在于对所讲故事的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叙事教育能发掘文本的深藏意蕴,有利于经验生长、个体成长和意义阐释。叙事教育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教师所实践的教育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通用的方法。教师的叙事能力尤为重要,包括认识、吸收、解释知识学习方法的能力。叙事教育强调的是关心人,叙事式教学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更要富有感情,将知识与学生联系起来,进行结构编排,组织教学情节,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所以说,叙事教育是由具有叙事素养的教师遵循叙事规律践行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劳动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每一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发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中间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融合是实现学生主动学的前提,它是叙事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责任根据教师的指导,以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生有意愿凭借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经验推导出其他的问题解决办法,从而探寻知识的本源,寻找知识的归宿,达到勇于探究真理而“自得”和“自动”。从“自得”到“自动”,再到“自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要能够讲出与学生的探寻相关联的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能够激发学生探寻真理的勇气,这也是可贵的精神教育。教育是一种启迪学生心灵的努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心的变化,耐心倾听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不遗漏任何细节,把自己融入学生的故事之中,感受学生的苦与乐,从而回归教师与学生的伙伴关系。特别要强调的是倾听的重要性,要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倾诉,教师专业地倾听。教师要有倾听的意愿,具备倾听的能力,对听到的内容加以再认识、再吸收、再理解、再确认,从而与学生心灵合一,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助手。通过师生双方的职责合一,实现学生学会“做”的目的。

三、推动“做学教”合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唯有保持“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种永远做学生的“学生精神”。教师具备了“学生精神”,就容易放下身价,做好学生的助手。学生成了“做”的主体,也会在“做”中学。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也就合一了。

(一)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好学生“做”的方法

教师要先以体验式、情境式、对话式教学为手段,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大脑进入劳动状态。再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现场答疑+视频宣导+人体雕塑+互动游戏+情景模拟+专业讲授,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做”的部分比例占50%左右为宜,考核评价全部在体验和情境模拟过程中完成,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行是知之始”的教育理念,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三种,即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从“行”中得来的,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植根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真正的“做”是既要手到,更要心到,心和手不能分家,在用手做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做”的道理,劳心和劳力二者必须合一,用心以制力。学生如果用心调动精力,钻研学业真知,便能够弄明白知识道理,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多种教学评价耦合互补,实现“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势在必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学评价是学校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综合价值判断,也是对教学质量及其教学效果的认定。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是一个个复杂的主体性存在,有着独立的情感和人格。

(一)强化过程评价,健全评价过程管理

教学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要关注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個体差异以及自身努力和进步的程度,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学习动机与思想意识,注意评价方法的正当性,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为了保证过程性评价公平有效,可以成立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价团队,设计长期评价指标体系,每堂课都有专人记录学生参与和得分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作业,使学生有能力完成作业,不断挑战有难度的任务。

(二)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值性评价是针对每一名学生,把个体的一个阶段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对其新变化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以前后两次成绩的增值幅度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发展的纵向管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从点滴进步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从发展的视角动态地进行评价,赋予评价的真正意义,使学生进入自我发展空间,获得道德品质培养、心理情感完善、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的多维开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健全综合评价,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

综合考虑每一名学生的所有方面情况,强化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体现评价的人性化和精细化。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吸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从时空上牢牢把握每一名学生自我发展和进步的幅度,从坐标上及时了解学生在群体里的位置,为学生建档管理,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信息,学会听、看、察、访、聊等沟通管理方法,收集学生的变化信息,持久关注学生成长。

(四)加大团队评价力度,推行快乐评价

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考核时每个环节和任务点都有考点。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协作,完成“做”的过程比一个人“做”的效果更好,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好作风。另外,将评价过程变得快乐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本身具有严肃性,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柔化过程性评价管理,动态化发挥增值评价效力,长期性协调综合性评价作用,积极发挥团队评价力量,从每堂课的考评到团队考评,再到期中、期末考评,使学生减轻压力,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收获。

总之,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学生要学会做。“做”是教学的核心,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胆识,提高了认识,意志力、判断力和坚忍力也同时得到提升。“做”就要有个做的样子,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其遵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和职业心态,提升执行力;加强学生职业形象和沟通能力训练,使学生树立基本行为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学会运用沟通技术,有效提升做的水平、质量和精神面貌,感受到做成了的快乐。劳育不是苦育,体验中成长,是劳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周钧,张华军.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教育叙事、叙事研究及叙事探究的概念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合一劳动教育课程教学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