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2023-07-12 12:31王麟嘉崔海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策略

王麟嘉 崔海洋

【摘 要】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造就了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在梳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困境,从教育赋能、技术赋能、产业赋能三个维度,提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以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20—03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财富。[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数字经济新产业、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等,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新路径新形态,传播普及以及产业化发展新平台新生态,提升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一)“民俗活动”的自然传承

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可能源自于人们对某种精神和思想的需要,也可能是对某种物质的需要,由此就会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而言,民俗活动是其自然产物,一方面用以理解和表达相对应的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特色音乐文化而选择的特定方式。所谓的民俗活动自然传承,主要指的是基于某个地区某个特定的节日,围绕一个或多个民俗活动,选择旧的或新的民族音乐曲目,并将其作为民俗活动背景音乐或主要表演活动。这种传承方式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历来已久,也深得人心,具有参与人数多、传承效果强、人们认可度高等特征。如打歌,其一种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与本民族的舞蹈、音乐、语言和各种民俗活动紧密相结合在一起,自身已形成一定的格局,很难再用其他音乐来替代。

(二)“父承子袭”的家庭传承

家族主义是源自本土经验的核心概念,以家族主义为基础形成了乡土中国的基础“三缘”。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家庭传承在各种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为人处事之原则,还是各种求生技能,抑或是某种领域的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式传承方式并不少见。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家庭传承现象也较为常见,其指的是以“家”为传承基础,通过父辈的示范和引导,完成家族成员的民族音乐文化濡染,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化活动,维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延续。俚濮村寨的男女最爱唱歌和对歌,他们有“不吹笛子不出门,不唱山歌不上路”。家庭文化的浸润和指导,使得他们从小就有唱歌的环境,养成唱歌的环境,由此在无形之中形成对本地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师传众习”的师徒传承

师徒制是一种以口传身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是私人教师和公共教育的混合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2]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视野下的师徒关系,与公共教育有着鲜明的区别,技艺精湛者(即师傅)的责任不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特定知识或技能,同时也兼具人文关怀的内涵,如为徒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整个教育过程持续性更强,牢靠度更高,这也是师徒制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得以流行的原因。顾名思义,“师传众习”的师徒传承是师徒制在现实生活的一种衍射,指的是由当地具有一定威望和声誉的音乐大家,组织徒弟在固定地方学习、观摩、聆听、表演民族音乐曲目或技巧,以此来完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传承模式较为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社区单位为主要范围的民俗活动传承、师徒传承,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传承,都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培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是,也能够明显感受以上传承模式的弊端,如教育普及程度比较低,面向范围小,传承对象少,社会接受程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強。由此,需要结合新时代文化传承模式,如大众化教育模式、在线学习教育模式、社会经营性教育模式,来改善和拓展已有传承模式。

(二)产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唐卡生存危机同样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精神文明体系建设日益完成,文艺文化产品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直播、流行音乐、短视频、娱乐资讯等新的文化产品,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构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有功能、市场生态、生产空间正在被这些新的文艺产品所削弱。特别是在经济产业方面,单一的文化生态,压缩的产业发展空间,再加上内部存在的内耗性传承、变异性传承、破坏性传承等问题,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

(三)文化数字化程度不高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既有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乐器、乐谱、音乐景观等元素,也有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音乐技巧、音乐故事、音乐民俗活动等元素,受地质灾害、风雨侵蚀、数字经济冲击、社会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很多挑战,如传统代际传递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书籍受水浸、虫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出现字体模糊、章节缺失等现象。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但是整体上仍旧处于低级开发、静态保护阶段,往往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当作静态实物来保护,缺乏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技术赋能。[3]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突破路径

(一)教育延展:探索创新“教育+”传承模式

近年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产业、高等教育教学、在线学习等等各个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模式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

一要利用校外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鼓励、支持、引导艺术类培训机构,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兴趣班或特色课程,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曲目、少数民族音乐设备、少数民族音乐故事、少数民族音乐思想等方面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风采, 打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新课堂 。

二要利用高等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基于本地或周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资源,面向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和学生就业创业,重构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用于肩当自身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具体而言,结合本地或全国范围内民族音乐特色文化,开展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社会实践性活动,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学研、以乡村振兴活动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发设计校本资源,开设特色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公选课、专业课,创新设置特色学科和专业,注重新媒体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宣传和强化作用,重视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培养;此外,也要引导和支持音乐学院教师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外出交流、内部学习、项目申报等方式,鼓励音乐学院教师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进行学术研究,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要利用网络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的新方式。要顺应在线学习潮流趋势,以腾讯课堂、斗鱼直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为载体,发挥UP主、网络主播等多元主体在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补充作用,打造多样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媒体资源,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网络化在线化。

(二)产业拓展:数字经济拓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业态

繁荣活跃的文化生态是孕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沃土。

一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丰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新业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拥有着与众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以及个性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些资源为社会公众所向往。所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要拥有跨界发展思维,深度把握区域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活动资源的特色,寻找与市场文旅文创资源的差异化之处,结合当前社会公众的猎奇心理、娱乐情绪、文化向往情感,利用区域内的特色化乐器、音乐曲目、音乐故事、自然风景、民俗活动,以实物展示、娱乐体验为重点方向,打造品牌化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文旅文创项目,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弯道超车。

二要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产业。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短视频产业、资讯类产业、知识付费类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网络直播产业等数字经济产业迅速发展,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大众化传播、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开创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提供了先提条件。因此,在线上娱乐加速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浪潮,加速融合音乐娱乐生态,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和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故事、理论、技能等元素,利用QQ音乐、网易云、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在场、在地、在线相结合展览展示、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线上交易、直播和培训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数字衍生项目,搭建内容+平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服务体系,继而借助用户参与和视觉增值,通过与数字经济平台合作,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后续进行精细化、长期化管理,释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下一轮红利,共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要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产业链思维,打造集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市场运营中心、产品制作中心、文物信息中心等为一体,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休闲娱乐、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园。[4]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激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加多样的应用场景,能够促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化,增强少数民族音乐视觉传播的新体验,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新功能。

一要以数字技术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保护。针对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利用大数据、体感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NUI技术、3D全息投影技术等技术,对信息不完整或者遭到破坏的图像、文字、音像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基础资料进行数字化复原和重建,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信息档案及数据库。

二要以数字技术加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近年来,我国音乐产业消费结构持续年轻化,90后、00后成为音乐消费主力军,他们喜欢有民族辨识度又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音乐。种种趋势表明,少數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不仅要实现对已有文化资源的保护,也要加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由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以数字技术创新传统音乐文化打开方式和展现内容,其中在内容制作上,要统筹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立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原生态,从中汲取特色意象、民族感情、民俗风情等元素,保留其中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发音技巧、声乐结构等特色要素,并融入现代音乐作曲技法、新时代少数民族发展新故事,体现现实生活、时代要求,来唱响时代旋律。在打开方式上,要注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视化展现,加速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数字虚拟主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云直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数字藏品、沉浸式少数民族音乐文艺表演舞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短视频等新展现方式,汇聚起社会公众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层面的共同记忆与个体记忆。

四、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多元性的特征。面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菜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产业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应当探索创新“教育+”传承模式,运用数字经济拓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业态,借助数字化激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周容华.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30).

[2]黄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探讨[J].参花(上),2022(11).

[3]文雅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探究[J].作家天地,2022(13).

[4]朱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1(34).

作者简介:王麟嘉(1991—),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乐器艺术;崔海洋(1992—),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