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逵的雕塑艺术

2023-07-12 07:13徐烨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魏晋雕塑

【摘 要】魏晋时期,北方人民因频繁和多年的战争,而生活艰难。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和百姓生活的悲惨迫使社会动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治文化的创新,雕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艺术。魏晋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戴逵是一位具有特殊才能的雕塑家,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生和发展。戴逵的雕塑对中国雕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戴逵的雕塑写实,风格以流畅、柔和、优美为主,出发点是表达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抒情情感。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三朝雕塑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呈现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形式,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通过梳理戴逵的生平及相关文献,试图更好地理解魏晋时期戴逵及其艺术思想在雕塑中的应用。

【关键词】戴逵;雕塑;魏晋

【中图分类号】J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215—03

一、戴逵生平作品

戴逵(326-396)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派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其艺术是书画、雕塑、音乐等的巅峰之作。特别是雕塑的六格法规范面部形态塑造方法,成为转折点,传承过去,照亮未来,供后人欣赏和研究。东晋的政权中心在南方,没落北方,士族南迁,朝臣谋权反夺皇位,政权更迭,战乱频发,百姓遭苦,学者雅士被动避世。戴逵一生,品格高尚,一生远离尘世。老年时期在雕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称赞戴逵是中国某种雕塑的奠基人,在中国雕塑史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许多学者都持这种观点。

戴逵从小就接受了极好的教育,掌握了乐器和文字。他的老师范宜是一位文学和武术大师,以教授礼仪和易学而闻名。年少时有一天,他出现在瓦官寺,被精通绘画的齐国左长史王漾看到,他说:“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将来一定会有成就,只可惜我年纪大了,无法看到他的绘画将来如何发展壮大。”中年时,戴逵游历江浙一带,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精华,其山水、人物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由此,戴逵也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雕塑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兼容性为后来的雕塑领域奠定了基础。

东晋时期,各种思想传播广泛,风格十分浓厚,这波及到了中国的艺术领域,不仅是各种画法,还有雕塑方面。张彦远曾说,早期的雕塑“形制古朴,没有多少人瞻仰欣赏,从现在存留下的雕塑可以看出那时的风格,后世的晋明帝、卫协都善画像,然而都没能画得惟妙惟肖”。此类雕塑慢慢普及开。戴逵的“既构思巧妙,又善于铸造此像”和“是南朝此像雕塑的创造者”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被大众万分认可。可惜他的这种雕塑没有遗迹可看,但幸运的是,有一些文字记录了他的造像事迹,可以深入了解戴逵的雕刻能力。

二、戴逵艺术思想概述

(一)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以降,时局动荡,传统的儒家学说受到影响,逐渐式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戴逵在世的时候,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儒学思想跨越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儒家坚持善、义、礼、智、信的原则,并对形而上学这一原始的基本知识给予了新的改变。戴逵接受了儒学思想,非常重视遵守礼仪规范,他“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他经常隐居,坚持隐居不问政事,在道德、法律和礼仪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他指责他同时代的一些人思想颓废和奢侈,这也是基于他的核心信念。总而言之,戴逵是以儒家的思想批判当时种种“越检”的行为准则,其尊儒思想就明显可以从中感受到了。

(二)玄学思想

然而,既然玄学是一种人文哲学,在理论上指的是儒家和道家,玄学在理论上与儒学相容,戴逵无疑主张儒学与玄学的结合:两个概念合二为一。虽然没有明显的具体例子表明戴逵参与了清谈,但他的儒学思想是存在的。首先,他将儒家和道家的教义,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了协调,将儒家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形象,以及尊重自由和自发行动的精神,更新了雕塑理念。在《晋书》的原始传记中,戴笠被描述为 “好谈论”,但仔细阅读典籍,就会发现没有关于他参与交谈的记录。

(三)道法思想

道法思想代表了自然、纯洁、宁静、无为的思想,代表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代表了与自然的和谐。艺术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创作,以表达和实现艺术家的审美感觉、思想和情感,因此,艺术必须使用对象来表达情感、审美感觉和意志。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必须使用对象。艺术与自然、艺术与道法思想、艺术的相遇 正是在這个过程中发生的。雕塑必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表达和体现道的艺术精神。 雕塑与道的关系如下,道可以通过物体来理解。相反,道法精神对雕塑的审美欣赏、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有很大影响,这就是道家美学思想对雕塑的影响。道法思想在汉代被部分推崇后,在魏晋时期成为三家并行的思想流派之一。 在清朝和玄宗那里也可以找到道法思想的回声。戴逵深受道法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他 “依真性而居”的行为,只能用道法思想来解释,但他的独处与庄子等人的消极避世截然不同,他懂得“道”的美,非常美。其次,道法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一部分,道法思想的这种社会取向对戴逵的雕塑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戴逵的雕塑理念

(一)形与灵并重

魏晋时期的绘画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构图来表达主题和题材,即使有一些好的作品,也大多是草草了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西晋,画家们的“印象”变得更加精确,但他们的技能仍然不足。然而,他们不允许自己被绘画的 “形式 ”所束缚,而专注于精神和魅力的表达。在此背景下,戴逵考虑并融合了形式的变化和精神的传递两个方面。在这方面,我们不难从顾恺之对戴逵的评论中得出结论。 戴逵的许多作品,如《临深履薄》《嵇兴》《嵇轻车诗》等,都是形神兼备,虽然他对人物的刻画比较逊色,但已经超过了前人。和他的绘画一样,戴逵的雕塑也形成了形式和象征意义的统一。“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它的雕刻精度超过了一根头发丝,而且在色彩和雕塑形式等许多方面都做得很精致”,这种细致的技术不仅产生了具体的图像,而且体现了绘画中隐藏的魅力,使观者感到仿佛遇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但在当时,绘画中并没有形神兼备,顾恺之也为戴逵提出了 “形神兼备”的理论,可以说,戴逵是以 “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为目标。

(二)隐居与关怀社会

虽然戴逵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始终关注着社会,这是由于他的儒家观点。 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和世俗化。由于戴逵喜欢听取人们的意见,并根据当时的审美观设计雕塑,所以他创作的雕塑非常具有乡土气息和交流性,能唤起游客的温暖情感和自然虔诚。这一点在他与庾道季讨论雕塑时很明显,庾道季认为根据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观念,最好的画风是无味的、粗俗的,而戴逵则持相反的观点,坚持写实的画风。戴逵的雕塑是世俗化的,反映了他的精神信念。

(三)立新与改旧纳新

戴逵的艺术作品的特点是不落俗套和创新。由于胡像的粗糙和质朴的雕像最初引起了许多人的拒绝,因为它们太简单。戴逵大胆尝试创新和变革,吸收了国外这种艺术的精华,将魏晋时期秀骨清像的美学与国外雕塑风格结合起来,创造了扎根本土的独特雕塑形式。他还在中国雕塑史上首次在这种造像上使用了漆器。戴逵的艺术创造力可以归功于他独立自由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正如罗丹所说:“大师,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并在这些屡见不鲜的事物中发现美。拙劣的艺术家只会从别人的视线里看待事物。”

四、戴逵的雕塑艺术分析

(一)雕塑的风格

秀骨清像一词作为东晋南朝的“风格术语”,一词最初在艺术领域是用来描述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的,指的是古代文艺理论的赞美,是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的一种赞美。值得注意的是,秀骨清像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有一定的背景。在魏晋时期,玄学占主导地位,受到政治压制的艺术界主张“明言”,这导致了老庄在哲学上的清淡哲学影响。 因此,史料中常说,魏晋时期的文人都很注意自己的体态和外貌,都呈现出纤细的画面,优雅的服饰,美丽的五官,有的唇红齿白,都是为了完成自己超凡脱俗的心理,魅力四射,气质高雅。 在戴逵的这种雕塑中,人们可以看到浮夸的骨骼和清脆的雕像的风格。在考虑他的雕塑设计时,戴逵考虑到雕塑的审美要求与东晋艺术的巨大差异。他经常坐在帐篷里,听取人们的意见和印象,决定改变,并试图根据外国艺术的精华进行创新。他根据社会和群众的审美趋向,采用秀骨清像的艺术形成标准,将造像雕塑改造成瘦脸和修长身材,开创了这种造像雕塑的新风格。戴逵的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和外国艺术融合的一个例子。任继愈对戴逵的艺术才能和雕塑的成就有如下描述。在魏晋传统影响下的南方地区,中外文化的融合从戴逵的秀骨清像造像和清代造像开始。这生动地表达了这种艺术中的社会审美标准。

(二)雕塑作品分析

这种雕塑风格以秀骨清像为主,集中体现在少数现存的杰作之一的木雕中。 这些雕像由戴逵在三年内完成。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这尊雕塑的铸像有6英尺高。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戴逵在制作这尊雕塑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尊雕塑因其精湛的工艺和周到的构思而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戴逵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东晋著名居士郗超也被这尊雕塑迷住了。经过东晋和南朝的战争,这雕塑在唐朝依然保存完好,并受到了高度赞扬:“东晋时有一位名戴逵、字安道的人,他巧凝造化、机思通赡。”基于以上所述,戴逵的雕塑非常精确,与真人菩萨没有丝毫差别,而且光线和色彩都非常准确,他的水墨、点画、雕刻和镂空方面都很有见解,即使在今天技术先进的雕塑艺术中,一个人也很难取得这样的成就。

(三)雕塑艺术的历史意义

戴逵的作品有很多类型,但尤其是他的雕塑,他将雕塑中国化了。本节将以戴逵的雕塑为例,分析其个人的独创性和艺术成就。中国的雕塑和雕刻的发展非常迅速,思想直到东汉以后才传入中国,而我国的雕塑艺术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辉煌多彩。魏晋之后,战争又起,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这一时期的思想也出现了大爆炸。道法思想和玄学迅速传播,民间开始流行,甚至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和尊重。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雕塑在主题和风格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这种雕塑逐渐成为木雕、石雕和泥塑的主要题材和内容;另一方面,这种趋势逐渐蔓延到腹地和中原地区,其风格和题材与汉族传统雕塑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雕塑的存在。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戴逵出现了。

这种趋势在魏晋时期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早期的此类雕塑还处于模仿阶段。在魏晋时期,这种长期积累终于被纳入中国传统艺术,为后来这类雕塑的完全中国化铺平了道路。戴逵的创作时期和他个人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戴逵将这种雕塑原有的简约、坚固与东晋汉人的信念和艺术美相结合,改变了其不和谐的构图元素,推出了骨架高耸、形象清晰的雕塑特色风格。

总的来说,戴逵在东晋时期雕塑的艺术才华,从他的雕塑代表作和他雕塑的骨架优美、形象清晰的风格可以看出。这种新风格对当时和此后的中国雕塑产生了巨大影响,戴逵的雕塑是中国传统艺术与外国艺术融合的典范。他在雕塑方面的艺术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他决定隐居后,在钢琴艺术和绘画领域留下了艺术成就。 如上所述,作者所描述的戴逵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不是随意说出来的,他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他感到亲切的外国文化和思想扎根并带回了中国。 本文通过分析戴逵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历史地位和藝术成就,特别是从他的典型雕塑的角度,对戴逵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雕塑艺术进行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l]孙云飞.东晋雕塑家戴逵绘画评述[J].文教资料,2010(23).

[2]张光全.论戴逵的雕塑艺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3]黄丽萍.戴逵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苏文宁,刘静.东晋戴逵的雕塑艺术造诣[J].兰台世界,2014(12).

作者简介:徐烨之(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雕塑。

猜你喜欢
魏晋雕塑
巨型雕塑
闻一多像(雕塑)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我的破烂雕塑
魏晋清谈探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写实雕塑
雕塑类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