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亲和力提升探析

2023-07-12 22:43勾瑞波李显颜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勾瑞波 李显颜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不易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要求教师提升其教学亲和力。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指导精神,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亲和力:致力内化融贯原理,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积极回应现时关切;沉心净意回归经典,自我追问有的放矢。

[关键词] 教学亲和力;内化融贯;知识背景;现实关切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医药类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2019GXJK013);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医药类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2020GXJK037);2019年度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师一品”教学改革创建项目“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亲和力探索”(MYJG201922)

[作者简介] 勾瑞波(1971—),男,辽宁建平人,哲学博士,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西方伦理学研究;李显颜(1975—),男,湖南道县人,学士,中共道县县委党校外联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100-04 [收稿日期] 2022-08-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这门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升这门课程的亲和力具有挑战性,其直接关系能否达到本课程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笔者长达十余年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亲和力问题:致力内化融贯原理,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积极回应现时关切;沉心净意回归经典,自我追问有的放矢。

一、致力内化融贯原理,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

(一)内化融贯基本原理——教学目标实现前提

开设的每一门课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思维与实践方法,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1]。毋庸置疑,要使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于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充耳不闻,课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亲和力意义重大。以刘同舫[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概括,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有赖于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思维与实践方法,而这又要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来实现。也就是说,若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够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讲授意味着教师要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融贯。

(二)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内化融贯,这也恰恰是增强课程教学亲和力的重要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对原理本身有比较深入整体的把握,最好能够在深入原理本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多些现身说法、自信阐释。当然,这需要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深入理解后的真正信服与真正信服后的深入理解的对立统一。只有对讲授的理论十分信服,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投入激情,而这份渗透着理性的激情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其前提是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内化融贯,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暂且搁置“如何使教师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一问题,先探究应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才能增强教学亲和力。固然,在我们准备探究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已预设了这样的前提——增强教学亲和力进而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是有固定教学模式的。谈起教学模式,以下提法我们并不陌生——混合式慕课、两分两专、一课多师、分类教学、互动式、学生导向型、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原理—原著—案例“三位一体”、基于问题链设计、嵌入式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有些观念的确值得我们借鉴,而现实是不同学生会喜欢不同授课形式的教师,采取同一种授课形式的教师的受欢迎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一门课是否受欢迎,教学是否具有亲和力,其中的关键并非取决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在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融贯理解以及诠释技巧的娴熟,甚至与教师对所从事职业投入的热情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适合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而并非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

二、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积极回应现时关切

(一)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

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果所讲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往往会使其产生亲切感。如何能更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具有充分而全面的知识储备。毋庸置疑,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涉及很多专业。因此,教师想在授课过程中找到更多与学生知识背景的交集实属不易,若能找到与授课对象知识背景的交集,将有利于增强课程的亲和力。鉴于此,我们可以转换思路,即回溯中等教育层面。一般来讲,上大学前学生往往要经历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现行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加以综合梳理。普通中等教育的教材内容通常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对其粗略通览,整体把握大一新生都受过怎样的中等知识教育,便于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比如,中学阶段的政治课与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哪些重叠之处?学生入学前已达到了怎样的层次和程度?当然,学过并不等于学到,自以为学到也不等于真正学到。如果我们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过程中论证引用他们在中学阶段曾经学过的内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特征时,可以将学生中学阶段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加以阐释和说明。如果教师能将相关概念准确地再现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到课程充满趣味性。在讲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最小单位定为原子时,我们可以写出某个化学方程式加以配平,然后指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本身就暗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物质结构的理解:原子是物质最小粒子。在讲到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时,可以引述在中学就为学生所熟知的一元二次方程y=ax2+bx+c(a≠0)的性质,即当b2-4ac<0时无解,但是到了高中就有了虚数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等知识都为学生所熟悉,用其佐证教师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便于学生理解,自然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因此,学生是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感兴趣,起关键作用的是授课教师。

(二)积极回应现时关切,对待学生要有情怀

我们有理由坚信,理论思辨的力量合乎更多人的审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具有巨大的理论魅力。通常来讲,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道理,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储备用逻辑链条统整、贯通起来。然而,再好的理论如果要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绝不仅限于知识传授层次,而要同时回应学生的现时关切。当然,教学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念上不应抱怨学生具有功利意识,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自身生活境遇所面对的问题结合起来,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当下的问题和困惑。比如,有人总结出当下大学生进入大学普遍面临“四座大山”,即学业、情感、经济和就业。对此,我们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上引导学生明白当下首要的任务是努力完成学业,这样将来会相对容易地找到较满意的工作以缓解经济压力,进而因自身的积极上进有可能会得到异性朋友的青睐,或增强自己主动出击的勇气和自信,以解决情感到组建家庭的问题,其中暗含的道理本身就是辩证法的应有之意。

积极回应学生现时关切暗含了一个前提——作为教师要有理解、包容和关爱学生的情怀。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那么其授课大多会毫无激情,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一旦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是有情怀的人,是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其对教师往往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课程就会增添一份亲和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责任、有爱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位有情怀、时时关心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给学生更多获得感的教师通常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相应的授课内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以感性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教师的职业情怀是能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学生的绝不仅限于知识、道理,知识、道理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其更应具有柔性和温度。学生有他们对现实的关切和疑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现时关切进行回应,回应不等于彻底解决问题,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选择,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助力。教师最终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能力问题;主观上愿不愿意付出热情,是态度问题,即便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上学生的忙,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现时关切能够做到尽力而为,这种热心、善意本身就传递着为人之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贯彻。教师的所言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的态度更能教育学生。总而言之,关爱学生的情怀不能抽象化,应体现为对学生关切的问题能够积极回应。于此有必要加以补充的是:在回应学生现时关切时,结合自身经历并融合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被爱护的感受,而不是被灌输某种道理的感受,这种感受因自身的本真往往也会换取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程的亲切感,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面对现实世界。对教师来讲,如果教了多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还只是纸上谈兵,不能活用于生活并解决问题,那么课程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无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三、沉心净意回归经典,自我追问有的放矢

(一)沉心净意回归经典

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前提是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融贯,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毋庸置疑,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浩如烟海,只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或真正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头到尾读一遍是非常难的。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师,要沉心净意回归经典,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教师所授内容的前提下,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魅力,增强课程的亲切感。

(二)自我追问有的放矢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提纲挈领地把握原理的融贯性,这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著作。教师还要有的放矢,通过自我追问的方式主动阅读反映马克思主要思想的著作。比如,我们有必要追问:哪些著作或哪些重要文献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由此我们就会想到,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要对反映恩格斯思想比较成熟的充满论战性的著作《反杜林论》进行仔细研读。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教师可对《资本论》和《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进行仔细研读。欲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很有必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教科书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对结论进行物理学、大物理学、元物理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追溯,需要教师对哲学等具有亲切感,能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品读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很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要遵循逻辑主线追问和引导学生。比如,在充分肯定《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时,有必要补充说明:《共产党宣言》中的几篇导言也值得研读。因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之处。相比较而言,《共产党宣言》正文后面的几篇再版导言更为成熟,因为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年龄的增长,其社会阅历也不断丰富,可在导言中表达更为深刻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传播至今,在于其理论的彻底性,为此我们很自然地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会撰写《资本论》,而且一写就用了26年的时间?

学生通常不满足于识记式的结论,如果我们在课上用有逻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会有学生愿意跟著你的思路去思考,而且在通过逻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时,本身就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逻辑训练。如果学生能够从中品味或感受逻辑美感,在一种愉悦的获得感中增强对课程的兴趣,客观上也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ffinity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GOU Rui-bo1, LI Xian-yan2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Liaison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CPC Daoxian County Committee, Yongzhou,

Hunan 425300, China)

Abstract: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s theoretical and abstract, and not easy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college students,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its teaching affinity. 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his paper tr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ffinity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ternaliz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seek suitable teaching mode; focusing on students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ir real concerns; returning to the classics, self-questioning with a clear target.

Key words: teaching affinity; internalized integration; knowledge background; real concer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