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碳”文化的建构

2023-07-12 06:01易艳
关键词:双碳价值观目标

易艳

摘要: “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资本的引导、科技的创新、能源结构的调整等措施外,更离不开“双碳”文化的支撑。“双碳”文化是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思想武器。从“双碳”理念、“双碳”价值观和“双碳”行为规范三个维度构建“双碳”文化,培育和践行“双碳”文化重在知行合一,要求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实践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双碳”文化; “双碳”理念; “双碳”价值观; “双碳”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 D616; D829.15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2.010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几次工业革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碳循环平衡系统,人类不得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多重危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个目标将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双碳”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亦日益凸显。“双碳”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利于我国在生态文明发展中抢占文化先机,掌握“双碳”文化主动权和话语权。构建“双碳”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习近平说过,“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双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是有其特定的底色和脉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双碳”文化的重要源泉,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曾经探讨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双碳”文化是反映现实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对自然和自己的思考。“双碳”文化是“双碳”生活方式和“双碳”生活理念的提炼。与属于“双碳”文化产品相关的“双碳”技术、“双碳”能源等在场的有形的东西相比,无形的“双碳”文化显得更为重要。“双碳”文化的培育,可以使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入到复杂、多维的文化利益场景,并一展身手。

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由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规范准则及物质文化三个主要元素构成[4]。本文借用其分类,从“双碳”理念、“双碳”价值观及“双碳”行为规范三方面来建构“双碳”文化。

一、 “双碳”理念

(一) “双碳”理念的缘起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国际议题。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就是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曾首次对人类提出警告: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随后许多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地球大气系统,并形成了许多科研成果。于是,199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根据这些科研成果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并正式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ICPP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上便呼吁建立一个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但该条约此时并没有指定任何国际减排目标,只是希望国际上达成条约以履行国际环保义务。同年,联合国开始举行全球首部人类应对气候變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工作。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各国齐心协力达成了面对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国际合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公约。公约设定了减排进程,并要求各国政府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同意以资金和技术转让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原则性的共识对于严控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具体的执行行动。因此,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的第一次会议发表了《柏林授权》,以期能够达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协议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历时两年,为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通过,明确了排气的时间、额度和种类。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由于立场和利益需要的不同,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行了交流、交锋,最后只确定了一些支持性的行动,即通过了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决议。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2015年近200个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协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缔约国根据国情,自主提出减排目标和措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并作了统一安排。此协定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巴黎协定》将世界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呵护地球生态以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在多方合作下,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

世界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气候行动,为此我国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双碳”目标。中国坚决维护《巴黎协定》,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近年来,我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协议框架下的履约义务,提升了《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家自主贡献力度,而且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巴黎协定》的大方向向绿色低碳转型,承诺在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到2060年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全部抵消掉,即实现“双碳”的发展目标。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5]。“双碳”愿景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它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

(二) “双碳”理念的确立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双碳”理念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维方式的变更。

“双碳”理念需要克服发展高耗能和高排放,根据客观条件不搞超越式发展,不搞冒进、层层加码和运动式减碳,而要把“双碳”理念放在新阶段和新格局上来布局,克服经济持续增长与碳减排间的矛盾,破除唯GDP是从,遵从在创造利润时要把环境和社会成本考虑在内的思想。“双碳”目标的设定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双碳”理念不仅仅是能源行业的事情,它与国家工业规划、科技、资本、文化等之间关系密切。“双碳”理念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范式,在认识层面,它是一场思想文化、技术、文明、消费、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革命。

“双碳”理念决定着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双碳”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主导行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终难走远。“双碳”文化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一个人的“思想”由感知层和心理层,以及个性、利益、道德、理想、政治等观念层、人生观和世界观层构成[6]。不同的思想意识对外界的反映不同,同时形成过程和作用也不同。总体上,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是由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双碳”理念应该是处在“思想”的中间层,它以一定的“双碳”心理感知为基础,又受到更高层的“双碳”世界观的影响。

(三) “双碳”理念的型塑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分析国际国内局势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需要统一思想和认识,把战略决策落实到位。但在构建“双碳”理念时,我们必须确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碳”工作的推进迫在眉睫;技术革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特别强烈;大国责任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迫在眉睫。“双碳”理念的构建,除了对传统理念和过去的行为反思外,还需要国家在新发展理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创新,最终形成科学的“双碳”理论。通过政策衔接建构“双碳”知识理论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双碳”理念宣传策略,让人们自觉形成“双碳”行动。“双碳”理论是我国抛弃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是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

构建“双碳”理念,需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曾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7]。我们要把实践活动限制在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留下修复的时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双碳”目标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把环境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保护环境反而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把“双碳”目标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更是彰显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自信。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依靠煤炭、森林等生产资料和空气、水、土地等生活资料。“双碳”理念的形成必须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方式结合,建立起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协调的社会文明。

二、 “双碳”价值观

(一) “双碳”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双碳”文化是有效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锐利思想武器,为我们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双碳”价值观是人们对“双碳”价值目标追求、“双碳”价值取向、“双碳”价值选择,以及“双碳”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方法、“双碳”价值创造等一系列观点的综合。具体而言,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反对做什么和支持做什么,区分正误、好坏、主次、对错、善恶、美丑的界限。“双碳”价值观对人们的环保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双碳”价值观一方面表现為“双碳”价值取向和“双碳”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双碳”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双碳”价值尺度和准则,要求以生态状况及利用质量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等活动和事物的尺度。“双碳”价值目标一旦建立,全民族就有了奋斗的精神纽带,统一的意志力、行动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双碳”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人性中利己与利他,利现在与利将来关系的抉择,它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发挥着批判现实的功能,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双碳”文化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明变革的方向并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双碳”文化的认同是凝聚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文化通过核心价值观来教化社会全体成员,规范人们的行为。“双碳”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底在追求什么、不支持什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不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

(二) “双碳”价值观的价值彰显

“双碳”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中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双碳”文化,取决于其“双碳”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双碳”价值观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决定国家或个体的行为目标及态度。“双碳”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在相互影响中得到提升。习近平曾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

“双碳”文化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还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争夺绿色发展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双碳”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双碳”价值观的竞争。建构“双碳”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行动的理解,不断扩大中国“双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生动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权和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主动权。传统发展模式所持的价值观强调物质和经济,从而导致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而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科技和资金等外部手段,但这些手段的使用方向最终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

三、 “双碳”行为规范

在“双碳”理念和“双碳”价值观指导下人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双碳”行为。就现实而言,这是一种理想状况。当人们的自觉行为不足时,我们需要用法律、政策和道德来调控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及关系。“双碳”行为规范固然是以“双碳”理念和“双碳”价值观为思想基础,但也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土壤。

(一) 完善“双碳”法律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生态保护中有些问题是与法律不健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惩罚不得力和法治不严密有关的。刚性的法律在“双碳”文化中必须树立起来,让制度规范成为有牙齿的老虎。“双碳”专门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尚属空白。建构“双碳”法律体系,首先从国内来讲,重点是解决好法律内部规则的协同,法治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一致。完善的“双碳”法律体系应该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主体,以规章为补充,内容涉及碳排放总量与目标控制、强制与自愿减排、产能置换、碳排放交易、碳基金、碳税费征缴等领域。用法治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要考虑“双碳”法律制度与党内法规、社会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之间如何协同。厘清实现“双碳”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多主体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协调的机制。再次,从国际上来讲,重点是推进“双碳”领域的国际法规的制定,建设国际法治体系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承担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平衡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发挥实现在“双碳”领域的引领作用,为全球人民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用法治手段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双碳”战略目标纳入到宪法和法律的领域,由立法机关制定相关法律。最后,需要修改完善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把碳减排管理与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协同立法。把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列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環境保护法》的范畴;将实现“双碳”目标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专门法律之中,使碳减排工作与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持,从而形成实现“双碳”的法律协同效应。

(二) 健全“双碳”政策体系

“双碳”政策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党政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规划。“双碳”政策是“双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反映着国家利益。国家一般以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双碳”发展目标,统一遵循的“双碳”行动原则,需要完成的“双碳”任务,以及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我国“双碳”1+N政策体系如今已基本构建完成。“1”即中央级的指导性方针政策,“N”即部门级和地方级的操作性政策,“1+N”将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双碳”工作政策体系。一方面,将“双碳”工作嵌入五大建设全过程,贯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领域,以便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另一方面,强化中央级规划与地方政府各级规划的衔接协调和支撑保障,确保全方位落实“双碳”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时协调一致。“双碳”政策的一个优势就是短期行动执行快,通过行政手段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让“双碳”思想和行动的氛围很快营造起来。

为保证“双碳”路线、方针及政策的实施和落地,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涉及金融、税收、财政、科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已启动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将逐步推进强制性减排和配额交易制度,落实减排主体责任和新能源消纳责任。加大推进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证券和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差异化融资支持政策和市场化绿色投资激励约束机制的同时,通过金融工具调动全民的“金融剩余”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全民共识与全民运动。

(三) 规范“双碳”道德体系

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道德,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为制度设计提供价值导向,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双碳”道德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日益明确,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渐清晰,“双碳”道德中涉及的自由和责任将逐步得到确认。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双碳”道德也逐步在发展。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边界越来越清晰,想要解决利益冲突的意识特别强烈。“双碳”道德正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关系和调节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中国也是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的角色和地位,意识到自己和发达国家不同的利益关系,才迫切要求调节利益矛盾。“双碳”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它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双碳”道德不仅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而且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它明确告诉人们在实践中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以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此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行为符合“双碳”发展的要求。“双碳”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它通过把握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双碳”道德最终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双碳”道德源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双碳”道德运用善恶、荣辱、责任、良心、美丑等范畴,反映生态实践活动,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我们可以借助“双碳”道德明确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明辨善恶的道德认知上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双碳”道德不仅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且还反映着进步阶级的利益,对新时代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这种精神力量持久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社会的存在发展。“双碳”道德只有落实到人们日常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双碳”道德的养成不仅靠外在的教化,更要靠道德主体内心的自觉、道德义务和责任。这意味着“双碳道德”的价值根基在于人本身而不是其他。

四、 “双碳”文化的践行

“双碳”文化对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持久的。“雙碳”文化一旦建构,其后的重要方面就是努力践行。“双碳”行动只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 践行“双碳”文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双碳”代表着全球工业时代的完结和新发展时代的来临,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正好和中国新发展阶段吻合。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过去总是在追赶西方。可是西方的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得并非完美,意味着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就有了更多的新机遇,同时中国的“双碳”之路也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短。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处于增长期,在短期内,要实现碳排放大的降幅困难比较大。对我国而言,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间只有30年的过渡期,远远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40-60年的过渡期。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多的艰辛。目前,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创新明显不足。根据科技部组织专家分析,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技术,60%处在概念和研发阶段,30%处于试用示范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有关减少碳排放技术的总体成熟度不高,大量的技术需要研发突破。“双碳”时代开启后,全球能源便从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技术依赖型。2022年9月2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11]可见“双碳”任务之重、时间之紧、要求之高、压力之大。

其次,就是减排和经济发展如何平衡问题,减排既不是降低生产力,也不是零排放,而是根据生态优先,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一直保持着3%以上的增速。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目标之间,中国不可能以牺牲国民经济为代价完成碳中和。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双重需求如何平衡,在经济发展中如何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如何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是“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最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优化任务很重。中国前几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期,碳排放结构高度集中,到全面实现工业化还需要时日。这意味着控制碳排放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严峻挑战之下,我国必须加速推进面向“双碳”的能源革命,从多方面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虽然新能源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在社会上发挥核心的作用,但新能源安全如何保障、如何安全稳定这条底线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二) “双碳”文化践行的策略

“双碳”文化的践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双碳”的本质是气候问题,而气候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减排之路刚开始,在降碳时如何保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正常,国家一定要统筹谋划。

从国家层面讲,在向“双碳”迈进的路上目标要清晰。相关部门要完善细化相关政策、标准等,为社会主体提供实践依据。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召开中央会议,专门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举措和重点要做好的七方面工作,明确了“双碳”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双碳”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引导,自上到下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双碳”文化氛围。完善“双碳”法律法规,依法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从中观层面讲,“双碳”不仅仅是节能减排问题与技术问题,还是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化。“双碳”目标的实现,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相关行业实施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企业一定要围绕“双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控、供应链的全面管理等多角度开展工作,从而改进减排方式,生产各种能源和原料的替代产品,建立“双碳”管理体系,以实现“双碳”发展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双碳”实现新路径,积极布局与“双碳”相关的零碳、脱碳等技术的发展,力求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脱碳、降低产业结构耗能等方面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应自觉考虑“双碳”因素,践行“双碳”文化,通过碳封存、碳补偿、碳管理、碳抵消和购买碳汇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间接实现“双碳”目标。社会组织也是传播“双碳”文化的主力军。如何让“双碳”意识与“双碳”行动对接,增进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社会组织引导很重要。社会组织需要传播“双碳”知识并倡导公众参与“双碳”行动,告诉公众操作方法和减排贡献,培养“双碳”行为习惯。还可以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绿色平台,用碳减排来建立碳账本。碳中和不等于零碳,也不是不排碳,而是将排放出去的碳和大自然吸回来的碳达到平衡。

从微观层面讲,每个人应该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公民是工业品消费的末端,公民的生活排碳要么直接消耗能源,要么是通过消费和购买服务的形式形成间接能源消费。“双碳”目标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个人减碳潜力巨大,普通公民参与减碳行为方式很多,比如自行车通勤、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购买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不使用塑料袋、购置较小居住空间、使用可再生电力和开发分布式供电、用热泵调控室温,还有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少吃垃圾食品、旧物回收利用、绿色低碳出行、植树,力争使自己做一个碳补偿公民。总之,公民要知道自己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责任,养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习惯,自觉学习“双碳”文化,接受“文化”熏陶,展示“双碳”文化,宣传“双碳”文化,践行“双碳”文化。

“双碳”文化的构建,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自觉的反思和救赎;“双碳”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同时“双碳”文化又指导着社会生产与生活。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与生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时代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事业的成败[12]。以此,我们通过对“双碳”文化的建构,期待文化成为人实现幸福的工具,让人在实践中吸收文化时感受和理解个人、集体乃至全人类的目标,从而在追求正义的事业中满足自身高尚人格需要。当“双碳”文化外显为一种自觉行动时,我们就一定能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打造一个绿色繁荣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1.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4]波普诺.社会学[M].刘云德,王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71.

[6]张蔚萍.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60.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1]于贵瑞,郝天象,朱剑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4):423|434.

[12]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2.

(责任编辑文格)

Construction of “Double|carbon” Culture

YI Y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In addition to the guidance of capital,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the realization of the “dual carbon” goal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dual carbon” culture.“Double|carbon”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ideological weapon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double carbon” cult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double carbon” concept,“double carbon” value and “double carbon” code of conduct.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wo|carbon” culture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which requires people to change their development mode,lifestyle and behavior m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promote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practice.

Key words:“double carbon” culture; “double carbon” concept; “double carbon” values; “double carbon” code of conduct

猜你喜欢
双碳价值观目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