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梅戏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3-07-13 03:23黄梅
百花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梅戏群众文化传承

摘 要:传承优良传统戏曲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弘扬黄梅戏文化,应从细致教学入手,打好学员学习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创新,在积极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具备时代独特的意蕴;要通过对唱腔和咬字的训练提高学员的表演水平;还要通过加强学员对于角色的理解,重新塑造出经典,引发观众共鸣。

关键词:黄梅戏;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在,人们对文化的信心越来越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看重。 人民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表达和文化自觉是国家的根本基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既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世界各国之间文明交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中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黄梅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1]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黄梅戏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一、黄梅戏概述

黄梅戏源于民间的一种小调,即采茶调,是一种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正宗民间艺术。在音乐方面,早期的黄梅戏表演形式是“三打七唱”,即三个人演奏乐器,同时参与帮腔,七个人一起唱。到后来,其声乐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以高胡为主要乐器,并逐渐形成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伴奏。黄梅戏融合了多种曲风,兼具了自然、流畅、朴实、可塑性强等特点,在音乐上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所以被国外朋友称为中国乡村音乐。安庆话是江淮話中的一种,安庆话的特点是不紧不徐,不高不低,直观活泼,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于安庆话地方官话的黄梅戏,其语言特征体现在整个剧本中,以七字、十字为主,曲调多采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变化很大,一般有三至七个字。黄梅戏的唱腔以韵母念以及地方官话为主导,唱优秀传统经典的黄梅小戏以安庆地方方言见长。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音乐节奏之美,充满了人生哲学,特点是轻快、简洁、幽默、高雅。

黄梅戏演唱风格婉约、清新、精致,富有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易于理解、容易推广,主要腔系分为花腔和平词。花腔是从民间小调中衍生出来的,主要表演小戏,曲调健康、朴实、明快,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体现了浓厚的贴近人们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地方风土人情,以“呼舍”“喂却”等“衬词”的曲牌唱腔为主。其中有《蓝桥会》中的“汲水调”、《打猪草》中的“对花”等。平词是黄梅戏板式唱腔的重要表现腔体之一,其腔体优美大方,多用于长篇叙事和抒情,婉转动听,浑然天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包括《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2]

二、黄梅戏在群众文化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

不同的语言和习俗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民族对感情的追求和灵魂的回归,常常会融入具有本地域特色乡情乡音的乡土戏曲文化之中。安庆人最喜欢听的就是黄梅戏,它不仅是戏曲表演,也是大众娱乐的一种重要途径。每当夜晚来临,滨江广场、莲湖,甚至安庆众多街头,都会响起声声扣人心扉的带着乡音的黄梅戏,为热爱黄梅戏的戏迷们组建了一座安庆的“文化地标”,所以安庆以“戏都”著称。黄梅戏的大部分曲目都是以轻松愉悦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为特色,其表现形式质朴、接地气、易于理解,具有很好的能反映人们生活的力量。它具有强烈的抒情力、丰富的魅力和优美动听的特点。戏曲语言活泼欢快,使用了许多的地方词语和垫语,表现出了语言的新鲜感和生命力。其巧妙运用谚语、歇后语,配以楹联、谜语等,增添诙谐风趣的色彩,以鲜明的抒情手法表达民间的风土人情,深刻地体现了百姓的苦难与喜乐;扎根于本土,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赞美,具有很强的“基层活力”。黄梅戏展现了老百姓生活的百种形态,体现了他们的自主精神和乐观精神,对传承优良传统戏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寓教于乐,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要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认识中国的戏曲文化,因为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戏曲也在向他们灌输道德理念。戏文的生动描写以及戏曲的独特表现形式,通常很容易吸引观众去了解历史,社会角色、生活趣味、道德价值观,乃至对意识形态的接受、理解,都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具有音乐性和表演性的戏曲。由于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黄梅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戏曲用语中所含的方言简单明了、生动有趣,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民众的普遍信念和民族意识形态不断地被肯定和加强,所倡导的道德伦理价值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人们生命的意义基础和价值准则。[3]

(三)提升群众审美与修养

黄梅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欣赏,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大多出自基层老百姓,其曲调、内容都比较通俗易懂。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梅戏进行了整理和改编,一些老的剧目经过老艺术家们的不断打磨和加工,不但在内容上得到了改善,而且字句也变得更加优美。[4]比如《小辞店》,原剧内容平平,唱词的文学内涵不高,也不引人注目,但在改编之后,情节也变得正面,唱词也很清新。改编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喜爱,增加了戏迷群体。由于其内涵的广泛性,戏曲文化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个性的思想中心。要想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扩大题材,让高雅的文学内涵走近大众,使老百姓能看懂。黄梅戏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角度审视社会,以平常人的情绪塑造人物,其伦理观念直白,人物性格单一,最能激发人们的强烈情绪。一部动人心弦的戏曲,常常使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而终生难忘。黄梅戏已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广大戏迷群众在享受和娱乐的过程中,被优秀的民族文化所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黄梅戏在群众文化中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一)细致教学,打好基础

老年大学是传播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老年大学中,学员来自五湖四海,也分布在各行各业。对于这些学员的教学,要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比如,在刚开始,可以跟老年朋友们交流一些耳熟能详的黄梅戏经典唱段,然后再进行其他曲目的学习。另外,由于黄梅戏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学员们在学习唱腔的过程中必须从咬字发音入手,做到从不会到会,从陌生到熟悉。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有学习经历和良好基础的老学员选拔作为老师的辅助帮手,让他们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共同帮助零基础的同学一起学习、练习、交流、进步,一起享受学习黄梅戏演唱的乐趣,逐步领略黄梅戏艺术的无穷魅力,让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快乐。比如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中的唱段“春风送暖到襄阳”,就是根据黄梅戏传统板式唱腔平词而组合的,唱腔把平词的起、承、转、合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根据人物的感情转化要求选用了“阴司腔”,整段唱腔板式平稳、韵腔流畅、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学员演唱素质的训练。对于初学的学员,此段唱腔难度较高,但作为专业教学,就要提高一个教学层次,必须从难、从严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从咬字、运腔、韵味、节奏进行扎实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和掌握黄梅戏的唱腔要领,再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有据可依,再逐字逐句细抠。在教唱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音准、音量、音质、音色这四个方面达到标准,要做到字与声、声与腔、腔与气、气与情等方面的有机配合,在演唱运腔过程中,严格地把握字、声、情、气、节奏演唱的要领,演唱练习从量变到质变,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在黄梅戏的教学过程中,唱腔和咬字的训练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讲述黄梅戏故事和传递情感的时候,十分依赖演员的吐字和咬字,吐字清晰才能更加準确清晰地表达词曲的内容,这也是传承黄梅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训练学生的时候,正确咬字才可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咬字是运用唇、齿、牙、舌、喉等器官的配合将字的发音达到正确的状态。吐字是将唇、齿、牙、舌、喉咬成的字,准确明晰地吐出来,开、齐、摄、合是吐字的办法,要注意字在口腔中的部位和字的着力点,将每个字都收得洁净。黄梅戏的尖团字有其特殊性,有些圆字一定要按尖字去发音,如“事”(shi)在黄梅戏中一定要念si。黄梅戏的个别字有特殊的咬字要求,这样才构成了黄梅戏特有的语言腔体系,还要分清说话咬字和歌唱咬字的区别。

(二)培养和提高黄梅戏表演者的表演能力

在黄梅戏的演出中,有许多角色扮演需求。在塑造角色时,要使角色的性格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使其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从而使其能够真实地进入剧本,化身成为剧中的角色。[5]黄梅戏的表演者必须了解剧中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身对戏曲的了解,正确把握人物个性的内在部分,从而塑造出其独特的人物内心世界。因此对学员教学的时候,要让其对剧本进行熟读理解,领悟角色的特点。还要求学员在表演时的技巧和身段与人物的个性相符,表演者的内心气息也要完全体现出来,要对角色的言行举止做到精准把握。另外,可以要求学员们观察日常生活,让他们真正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并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言行举止、性格色彩等进行综合理解和概括,剖析剧中人物,使其立刻与现实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联系起来,根据创作目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将其刻画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于现实,再通过专业的服装、道具、表演素材,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加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员们的专业素养进行全面的训练。首先,根据黄梅戏的表演特色,重点加强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舞)的表现手段和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的训练。其次,要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进行全面的教育。黄梅戏是一门集舞蹈、音乐和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也与伦理和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必须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对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与把握。要加强对古代文献及其他相关文化常识的研究,以提升学员的文化素养,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艺术与西方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以中正为本、博采众长”的开阔艺术视野。在此,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戏曲作为教育的核心,以戏曲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在黄梅戏教育中要遵循“演”和“学”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训练。学校和老师应该采用辩证、循环型的教育方式,主动让学员们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旨和艺术感,让他们在剧中扮演真正的主人公,亲身经历人物角色的情感,感受人物角色的内心。二是要合理分配提供给教师的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包括合理的教学内容、丰富的课程安排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学员们在专业素养和整体素养两个层面实现进步和发展。

(四)积极推进黄梅戏的创新

黄梅戏发展到今天,依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既是一代代人艰辛探索的结果,也是世世代代传承的结果。因此,要真正传承好黄梅戏,就应该坚持文化艺术的创新。要清楚地认识到黄梅戏要继承和发展什么、改革和创新什么,必须根据当地的特点,适时地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时代的脉动,在坚持和发展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不受传统的束缚,采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在题材、内容、音乐以及唱腔和风格上,积极地吸收大众艺术的各种元素,并适时地加入幽默和正能量的元素,以迎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要与时俱进,倡导积极的精神,营造新的风尚,展现新的理念,从旧的戏曲中挖掘出新的内涵,深入发掘文化背景,并与当代现实相联系,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原创黄梅小戏。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朱慧慧.浅谈黄梅戏演员如何塑造角色[J].戏剧之家,2016(19):50.

[2] 代佳.黄梅戏音乐与民族声乐融合新路径:以“黄梅歌”《山野的风》为例[J].戏剧之家,2022(17):48-50.

[3] 王孝虎.新时期有效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J].魅力中国,2018(21):274.

[4] 周伊.唱腔、唱法与表演: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1.

[5] 张正贵.新时代黄梅戏艺术的新实践:评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J].黄梅戏艺术,2019(1):4-7.

猜你喜欢
黄梅戏群众文化传承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