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理论视角下凉山州初中影子教育透视

2023-07-14 04:41李竺宇刘毅
民族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李竺宇 刘毅

[摘要]教育失范现象的表现是教育权力的寻租与异化,影子教育(课外补习教育)的失范即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民族地区让每一位适龄青年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但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补习机构并不是服务于教育事业。从而,使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失范现象,为此,本文针对失范现象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规范策略:政府、学校层面要保障“双减”“双升”双向发力;学生层面要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家庭层面要扭转“唯成绩论”固有观念。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推进普职融通。为有效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开创凉山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促进对教育公平做出有效探索。

[关键词]失范理论;民族地区;影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2-0094-06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共同体文化教育调研”(2023SPYZX08YB)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竺宇(1995-),女,遂宁银行中级分析师,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经济。四川 遂宁 629000 刘毅(1970-),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四川 成都 610041

马克·贝磊(Bray M.)在所撰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将“课外补习教育”比喻为“影子教育”。课外补习依附于学校主流教育系统而存在,它的办学规模与模式紧跟学校主流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影子离不开事物本体一样,因而被比喻为“影子教育”[1]。影子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马克·贝磊认为影子教育有别于学校组织的无偿课外辅导,影子教育是市场经济主导下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课外补习与辅导,既包括学校教师的有偿补习,也包括校外专门补习机构的辅导,以及非正式组织的大学生家教等。[2]换句话说,“影子教育”包含了一个时限——中小学阶段;两类形式——家教与补习班;三大特点——私人性、补充性与有偿性。

本研究中的课外补习仅为“影子教育”两类形式中的初中补习班,即初中阶段学生为提高成绩而进行的校外补充性教学活动。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上述概念尚未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就导致学生在面临第一次人才分流——中考时,为进入普通高中而选择课外补习。

在我国,民族地区一般都拥有少数民族自治权,一般可分为自治区、州、县三个层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布局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民族地区始终是主战场,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政府想要完善落实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需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凉山州“砸锅卖铁办大教育”,通过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系统让每位适龄青年有学可上,这就为补习市场提供了一大批潜在学员,从而吸引了补习行业将投资发展战略转移到凉山州等民族地区。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以凉山州为调查点,对该地区课外补习所存在的失范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失范理论及其教育学内涵

(一)失范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失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anomie”,原指不遵守法律,亵渎神灵。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变革,许多或新或旧的社会难题被激化。这些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传统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日常准则,却未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在現代社会中这种境遇则被称为失范,进而发展为失范理论。[3]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因所处社会及其历史环境的差异,失范理论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该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引入社会学研究中。迪尔凯姆从实施经验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失范的负功能。他认为社会秩序的混乱即是失范,但这种混乱亦或是非常态的病态,对社会并不存在较大的威胁,是可以被治愈的。这是他首次将反常的社会状态视为失范。[4]他在《社会分工论》中用失范理论阐释了由社会分工引发的病态,即法国在工业革命后,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调解机制来规范社会行动,从而导致了失范。[5]迪尔凯姆将失范解释为“一种由于缺乏、含混亦或多变的社会规范,而导致无法向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景。”[6]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在迪尔凯姆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失范定义为一种断裂不协调的社会结构,在社会成员只能有限使用制度化手段亦或是失去目标文化时,就会激发出社会脱节或矛盾等问题,从而产生失范。[7]

由此可知,失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于社会规范的缺失导致社会规范的体系紊乱与功能丧失,并对社会中的其他体系产生影响的现象,其范畴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学校教育等方面。失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前,社会规范化的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失范现象也就更加突出。凉山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该地区正面临着社会震荡性失范,如本文研究的凉山州初中课外补习问题就是该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失范现象之一。

(二)“失范”的教育学内涵

教育失范现象表现为教育权力的寻租与异化,即作为公共权力的教育权力若未按照规范行使权力,部分权力主体便可借此渗透进入教育行业以寻找租借的环节,从而进行财富的交换,最终以异化的权力形式享受利益。[8]而课外补习的失范即是教育权力寻租与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补习机构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事业特殊的道德使命,未能做到教育权力服务于教育事业。

而与“失范”一词相对的是“规范”,原指客观真实、符合逻辑;或者被当作明文规定的标准。在社会发展中,人们企图以这些既定标准来要求大众进行日常活动与工作,如:道德规范。而“对人们教育行为进行调控的具有程度不等的普适性指示”,它作为日常教育生活的应然领域,通过其所具有的普适性指示系统长期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课外补习的规范即是通过普适性的指示系统将违背了教育理念的课外补习机构引导回符合传统道德理念的教育正轨。[9]

二、悖论:初中义务教育与免费政策

(一)义务教育:影子教育的终结?

义务教育关注每位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即保障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均等。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无一例外地实行免费的强制教育,年限多以9年为基础前后延伸。由于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或“免费义务教育”。

从这个角度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等特点,几乎都在学校完成,理论上可以终结影子教育的存在。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某些地区教育观念的滞后与教育制度的缺陷,不自觉地推动了影子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是教育观念层面的问题。第一,教育认知的偏差。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正确把握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之间的内涵差异。作为教师,应将知识传授于学生,不应为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或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而强化课外补习。第二,功利化教育观。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传统,目前,“考研”“考公”现象日渐升温。同时,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大成就也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第三,狭隘的人才观。现代社会中的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是“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这类狭隘的教育人才观与现代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多元”相悖。

另一方面是教育制度层面的问题。第一,学校课程制度。以應试模式为主的课程设计让师生都处于疲劳状态,难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第二,教育评价制度。“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制度贯穿教育生涯始终,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极易使得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第三,人才选拔制度。基础教育所隐含的“筛选”制度,虽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仍占主流。

(二)免费政策:影子教育的催化剂?

凉山州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当地政府积极配合有关教育扶贫的总方针,深入落实有关贫困生的资助条例,定期动员社会群体或个人开展助学活动,以全面实现“精准到人”为目标、着力构建全地区全学段全校际全方位的教育资助体系,尽可能保证全州每位适龄儿童或少年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帮扶下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为93%以上。这一现象可归功于当地政府所推行的免费教育政策和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系统,一方面,免费教育政策在原有的义务教育政策基础上做到“三免两补”,即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共计82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提供了免费的营养餐,并为该阶段共计30万名经济拮据的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贴。[10]另一方面,通过控辍保学策略让“进得来”的适龄青少年“留得住”“学得好”。

但事实上,虽然大量的辍学青少年重新回归校园,成为复学生,但他们也陷入了认知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学业中的挫败感并存,这使得学生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民族地区相对匮乏的资源在面对突增的入学率时,无法迅速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时解决“大班化”的困境,更不用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地区的课外补习市场创造了前提条件。

根据1993年拉夫特瑞和胡特提出的“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MMI假设)可知,只要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拥有可能提高自身受教育的机会,争取入学机会便是他们的教育竞争核心,对于难以争取入学机会的群体而言,教育不平等现象就会长期存在;而由2001年卢卡斯提出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EMI假设)可知,即使优势社会阶层在学校教育中达到饱和,不平等现象仍将在教育体系中以新的竞争核心维持——教育质量水平。现阶段,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与校际间存在较大差异等历史遗留问题,竞争核心具体表现为学生择校或择教的行为。[11]政府为应对这一局面,又会出台控制城乡与校际间教育质量差距或有关择校的措施,原本拥有地缘等优势的学生为有效维持自身的教育优势,将竞争核心转移至课外补习中,从而获得额外的教育资源。显然,这一现象与免费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民族地区初中影子教育的失范表征

相较于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影子教育市场在经济发达地区已趋饱和。虽然民族地区同全国各族人民一同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为杜绝发生规模性的返贫现象,秉持着“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国家仍保持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与帮扶。以凉山州为例,该州建立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系统为当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夯实了基础[12],但这也为当地影子教育市场的萌芽培育了土壤,其失范表征大体如下:

(一)政府政策适配的失范

“双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政策落地实施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础教育回归到育人本质之上,但我国作为高度“筛选型社会”,中、高考制度仍然是较为公平的教育筛选制度,尽管具有高竞争、高风险的科举制度特点。[13]现代社会中,精英选拔模式已经由焦虑情绪的向上流动转向“下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决策的共识。因此,学业负担仍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当民族地区的“双升”(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未能与“双减”工作形成良好互补,民族地区的影子教育市场自然有了滋长的契机。

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八大整顿方向——办学资格、教师资格、教学内容、培训时长、收费额度、资金监管、校区安全以及虚假广告。由于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民族地区的课外补习市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仍呈无序发展态势,例如:难以杜绝未取得合规办学资格的“游击战”式的补习机构;尚未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系统等。

(二)学生学业认知的失范

程度合理的学业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是超负荷的学业在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这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理念相背甚远,易使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学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大环境下,“题海战术”的传统观念仍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思想,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未积极响应教育部门所倡导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等一系列措施让适龄青少年回归课堂后,学生提高了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但也遭受了学业成就低的挫败感。为验证这一观点,笔者对凉山彝区的盐源县M中学与凉山州西昌市的L中学进行深入调研及访谈。由于L中学位于凉山州西昌市,并且作为州属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它有地理与经济方面的优势,有优先试点相关教育政策的机会,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M中学便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于是,笔者通过二者地缘、经济、教育基础等差异,对比分析两所学校在课外补习市场发展方面的差异,充分了解当地课外补习市场现状。从全体被调查的学生来看,两所学校参加了课外补习的学生平均占比为27.5%,其中,L中学参加课外补习的人数占本学校样本总数的28%,M中学参加课外补习的人数占本学校样本总数的27%;两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首要原因均为“成绩不佳”(占比分别为60.7%与51.9%),其次是“自愿参加”(占比分别为28.6%与33.3%)和“父母要求”(占比分别为14.3%与18.5%)。由此可见,学生为减轻学业成就低的挫败感会寻求课外补习的帮助,但这与当地政府所推行的免费教育政策和全社会所呼吁的“双减”初衷背道而驰。

(三)家长习俗观念的失范

理性的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学生群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力,但课外补习价值观中的功利化成分占比越来越大,使得更多的家长采取更高风险的教育投资形式,比如:超负荷的课外补习。这类人群渴望借助教育这一途径,在短时间内改变原生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

当前,我国教育分流体系中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倾斜力度,目的是为了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同等地位。“培养一个大学生,脱贫一家人”作为一个美好愿景,却被部分家长的错误认知而扭曲——固执地认为只有通过基础教育的向上流动才能阻断贫困代际的传递。他们仍然将量化的成绩作为选拔人才与分流的唯一途径,激化了基础教育过度竞争的态势,使得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过重的学业负担。

(四)学校教育功能的失范

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面临着巩固率和升学率的双重挑战。通过控辍保学实现了适龄青少年“进得来”的目标后,还需通过巩固率和升学率进一步实现“留得住”“学得好”的长远目标。量化的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体系,使得当地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难以坚守教育规律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三年,中考前100名约50%学生外流、前200名约40%学生外流、前500名约30%学生外流、前1000名约20%学生外流、前5000名约10%学生外流。[14]笔者调研期间通过走访盐源县的培训机构,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大部分补习机构会帮助西昌市的优质中学撬走本地的尖子生。同理,西昌市的尖子生也会被成都等外地中学撬走,从而使贫困地区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校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利己与排他主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智和潜能发展。

四、民族地区初中影子教育的规范策略

(一)政府、学校层面——保障“双减”“双升”双向发力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也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切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这就需要统筹推进“双减”“双升”两大举措。

有序优化校内服务内容。首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主体,当地政府应主动作为,出台相应措施有效强化学校的责任担当。例如:凉山州教体局印发的《关于凉山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二十条”》,通过细化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维度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避免重现课程、课时、学业“三缩水”现象,以遏制在职教师校外开展有偿课外补习的活动。其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双减”政策并不是为学校减负、为家长增负。对民族地区而言,更应建立起符合当地实情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机制。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在受教育程度方面,L中学有22.4%的家长未接受过任何教育,23.5%的家长接受过小学教育,接受过中专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家长均为3.5%,四成的家长属于初中文凭,接受过职业高中、大学专科与本科教育的家长均占总数的2.4%。M中学受过小学与初中教育的家长分别占总样本的45.9%和42.4%,仅一名家长接受过普通高中教育,其余10.6%的家长未接受过教育。因此,当地政府应主动担当,全力协助各校摸索并开展多元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防止发生或变相发生将教学任务转移给家庭的现象。

有效规范校外培训行业。作为良性发展行业所具备的特点之一是规范化的管理与经营,课外补习机构在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使得该行业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根据省级教育相关部门发布的各市县课外补习机构黑白名单,要求本地教育部门正视课外补习中出现的失范问题,恢复补习市场失序的状态,让其重回健康发展的正轨。比如,依据两类别(学科与非学科)、三层次(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切实明确全州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内容,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有效防范以非学科培训为名行学科培训之实。

(二)学生层面——形成主动学习意识

青少年成长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而学业占据了青少年大部分的生活,使其忽视了自身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过分关注学业成绩导致教育异化的负面影响直接转嫁到学生层面,表现为学业竞争的异化。

竞争的本义是個体通过所处社会关系网中的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朝着目标努力,而学生在学业竞争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业竞争的异化,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良性竞争。首先,学会与自己比较。学生应将自己作为关注焦点,不通过同他人极端的比较来产生学习动力。其次,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估。学生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应以具有共同竞争目标的对象作为参考,以此形成合理的学业表现期望。再次,竞争动机源于自身。不应为寻求父母认可迫于外在压力而被动进行,应该以激励自身学习兴趣等内在因素作为参与学业竞争活动的直接动机。最后,理性看待竞争结果。有竞争则有胜负,这仅仅是一个客观成绩的反映。学生不应对一次结果进行过度解读,而应该针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经验进行总结整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石。

(三)家庭层面——扭转“唯成绩论”固有观念

家庭始终是育人的第一环节,也是规范课外补习市场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课外补习机构的消费群体是学生,但对课外补习机构的选择权却掌握在家长手中。家长的主动选择与学生的被动消费,即选择与消费的主体分离,造成了家长在尚未完全了解子女学习的情况下,因信息的不对等而发生了非理性消费。对于民族地区的家长来讲,有限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课外补习的模糊认识,极易出现盲从现象,这不仅对子女成绩的提高帮助甚微,还容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家长仍持有“唯成绩论”的固有观念,但作为家长不应仅关心子女的成绩排位,还应留意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坚决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

“双减”背景下,凉山州大力开拓的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为当地家长提供了广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机会。当地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提升自身对育人成才的认知。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倾斜力度也是为了破除“文凭至上”的传统观念,落实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同等地位。对学业成就低的学生而言,在尝试了重复刷题、机械操练的课外补习后仍未取得显著成效时,家长应及时转变固有的教育理念,顺应教育分流制度,让子女转向有针对性的职业和技能培训。这不仅能够节省家庭开支,避免出现“教育致贫”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建成了现有的教育体系,跨越式地提高了教育普及水平。但我们仍应坚守教育公平底线。为进一步坚守教育公平底线,促进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凉山州需统筹推进“双减”“双升”共同发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业,优化校内服务内容;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估体系与良性竞争心态;扭转家长“唯成绩论”的固有观念,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推进普职融通。为有效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开创凉山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促进对教育公平做出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Bray M.)直面影子教育系统[R].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2.

[2]Bray M,Kwok P.Demand for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and socio-economic patterns in Hong Kong[J].2003,22(06):0-620.

[3]陈程.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J].社会,2002(12).

[4]王林平.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百年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8(09):114-118.

[5]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05.

[6]刘杰,徐祥运.社会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胡锐军.教育权力失范的伦理矫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7(011):51-57.

[9]李江源.教育规范:自由发展的中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5(02):230-238.

[10]凉山州教育局.凉山州教育惠民政策有保障[EB/OL].(2019-04-17)[2022-10-23].http://www.lszxc.cn/html/2019/lsxw_0417/11303.html.

[11]韦谢,杨治.中国居民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供给——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平等[J].教育学术月刊,2015(1):50-58.

[12]陈婷.省教育厅:确保凉山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N].四川科技报,2019-08-30.

[13]郑若玲,陈为峰.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舉、高考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47-154.

[14]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让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凉山州教育发展大会精神解读[EB/OL].(2022-04-13)[2022-10-24].http://www.lsz.gov.cn/jrls/gzdt/bmdt/202204/t20220413_2199001.html,2022-04-13.

收稿日期:2022-10-20 责任编辑:贾海霞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如何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