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英雄气溢满了舞台

2023-07-17 09:32张柯
走向世界 2023年24期
关键词:武戏动作

张柯

2023年4月7日凌晨5点钟,醒了,打开手机,一条视频扑入眼帘,发布者评论道:

“今晚致敬山东好汉!山东京剧院进京展演《奇袭白虎团》,A角孙卫安下高受伤,坚持摔叉演完,感动所有现场观众……”

视频里说的“今晚”是4月5日的“今晚”,笔者看到这条视频时,“今晚”已经过去三十多个小时。

视频时长3分08秒,一气看了多遍,心疼,感佩,再也睡不着。等到天大亮,将视频发给老同学季卫国,给他留言:“省京这位演员有股子英雄气!”

季卫国看后吃一惊,回过微信来:“呀!孙卫安受伤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这位老同学是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作为省京特邀摄影师,他跟拍省京二十多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上午10点27分,季卫国转来孙卫安给他的微信:“季老师,我前天演出的时候受了点小伤,那个左胳膊肘骨折了……没事儿,我现在(北京)火车站,今天就回济南。”

什么叫“下高”?

演员“下高”为何会负伤?

孙卫安如何带伤完成“摔叉”的?

下高,高处不胜寒

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真实作战故事创作完成的,讲的是志愿军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侦察班插入敌后,成功捣毁敌白虎团团部的传奇。《奇袭白虎团》最早完成于1958年,编剧、演出为志愿军京剧团,“最可爱的人演出最可爱的人”,一时成为现代京剧史上的佳话。1958年12月,回国后的志愿军京剧团集体转业,并入山东省京剧团。

1964年,在中共山东省委大力支持下,《奇袭白虎团》几经打造,进京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观看了《奇袭白虎团》演出,还向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上将了解人物原型杨育才的情况。1972年《奇袭白虎团》由长影拍成戏剧电影,在全国名扬一时,为山东争了大光。

1990年,山东省京剧团更名为山东省京剧院(许多人习惯上称“省京”)。众所周知,省京的拿手好戏是现代京剧“一红一白”,“红”是《红云岗》(原名《红嫂》),“白”是《奇袭白虎团》。《红》剧主演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梅派青衣张春秋,《奇袭白虎团》主演是京剧名角、文武老生宋玉庆。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王团长扮演者是一代名净方荣翔,王团长戏份原本不多,作为铜锤花脸代表性人物,方荣翔得裘盛戎大师亲炙,只要他在台上一开腔,戏迷耳鼓立马被攻陷,那一出“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的唱段,更为《奇袭白虎团》涂抹上一层夺人的亮色,成为方荣翔演出京剧现代戏的标配。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扶,剧中的方荣翔是绿叶,也是红花,叶翠花红,自带流量,在京剧现代戏角色中并不多见。

方荣翔扶的“红花”是当时男一号严伟才的饰演者宋玉庆。说起男一号,就不能不说《奇袭白虎团》的特色。《奇袭白虎团》是一出古为今用的战争剧、英雄剧,武戏戏份原本就很重,经过几代艺术家精心打磨,在增加文戏(包括舞蹈)的基础上,全剧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传统表演程式表现现代战争,艺术家将传统武行里翻腾跌扑,与现代战争“匍匐前进”“排除地雷”“翻越铁丝网”等军事动作巧妙结合,形成了现代京剧武戏表演的新程式,呈现出文戏过瘾解渴,武戏惊险好看的艺术魅力。

创新与挑战是一对孪生兄弟。经过千锤百炼的《奇袭白虎团》,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男一号必须是个文武老生,道理很简单,武生唱不了,老生“武”不了。《奇袭白虎团》中的男一号除了要求唱功好、武功高之外,还得敢于直面极具危险性的武戏动作——下高。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能演《奇袭白虎团》的文武老生,稀缺得像稀有金属,成为省京复排《奇袭白虎团》的最大困难。山东难,外省更难,多少年来,敢于排演《奇袭白虎团》全剧的省外院團不多,原因就在这里。

时光如电,地球旋转,转着转着转到了2010年。这一年,饰演严伟才的接力棒交到时年31岁的孙卫安手上。原因不用多说,经过近20年的磨练,他已经成为“稀有金属”,这是他的幸运,也是省京的幸运,他早就有一个梦,在《奇袭白虎团》中出演英雄严伟才。

该说说什么是下高了。

演员从一定高度翻腾到地面的动作叫做下高,下高又分高台前扑、云里前扑、台蛮下高等多种形式,都是极具危险性的武戏动作。相较其他武戏,《奇袭白虎团》里的下高,危险性更大,一是台子的高度高,二是演员下高后,后面一串动作要衔接得严丝合缝,才够潇洒漂亮。孙卫安事后告诉笔者,在《奇袭白虎团》演出史上,“严伟才”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在下高时受过伤。据省京老演员回忆,宋玉庆当年进京演出,下高时摔断了锁骨,后来的几位“严伟才”下高受伤,几乎都伤在胳膊肘部位的桡骨上。

那么问题来了,下高危险性这么大,取掉它不行吗?

不行。

说到底,《奇袭白虎团》以武戏胜,下高是全剧武戏的看点,是戏迷关注的焦点,如果去掉下高,演员危险是减少了,动作惊险度就打了折扣,人物的英雄气就出不来,《奇袭白虎团》演的就是英雄传奇,英雄何惧下高。《奇袭白虎团》看点就是黄金点,拿掉下高,好比24K金变成18K金,甚至变成黄铜也说不定。

如果下高后稍作停顿,再接下一个动作不行吗?

还是不行。

演员下高之后,动作衔接得应该像太极拳一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能有一点打哏。如果打哏,危险是减少了,武戏动作就会拉胯许多,用句济南方言,观众就不待来了。

看点不能去,焦点不能改。

武戏离不开惊险,惊险从来伴着危险。对演出武戏的演员而言,高光时刻就是危险时刻。

可是动作不去、不改,演员安全怎么保证?《劳动安全法》适用于戏剧武戏演员、杂技演员、体操运动员吗?

这是一个悖论。笔者回答不出,留待专家回答吧。

5秒钟漫长得如一个世纪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省京重新复排演出《奇袭白虎团》,这是继1993年、1999年之后,省京第三次复排演出看家戏了。从2020年演到2023年,整整3年,平平安安。

2023年4月5日,晚8时,《奇袭白虎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全剧进入第六场《插入敌后》,这一场和第九场武戏戏份最多、最重。严伟才率领侦察班且“武”且“舞”,翻山越涧,一路穿插,来到一座山岩下面,下高开始了。山岩的高度是两米三,也就是说,演员要从两米三的高度翻腾而下,紧接着衔接后面的动作。伴随一阵锣鼓点,剧中侦察兵们陆续完成了下高,这些演员都是专业武生。

音乐铿锵响起,戏迷们知道,该主角下高了。

严伟才出现在山岩上,他先是一个亮相,然后下瞄一眼,双手举起,在两米三的高度上一个高台前扑(前空翻落下)飞落地面。按照设计,接下来的动作是两个虎跳前扑(即侧手翻,俗称打旁连),再接三个摔叉(跳起来劈三个叉),最后接一个360度转身摔叉,这一组动作始告完成。

演员落地时能不能稳稳钉在地面上,再大的角儿也没有绝对把握,孙卫安这次出问题的原因,是下高用力稍大,虎跳着地时左臂桡骨当即骨折(还是伤在桡骨),左臂不由自主地打了弯,第一个虎跳没有完成,舞台上的“老虎”瞬间没了虎威,第二个虎跳顺势翻了个身,一下趴在舞台上。

一家电视台报道说,孙卫安受伤后坚持完成摔叉,实现了无缝衔接。笔者对着视频反复核对时间,结论是孙卫安趴了足有5秒钟。5秒钟的“缝”够大,哪来的“无缝衔接”?大概率的原因,是记者被演员的精神感动,写文章忘记核对时间了。

当今时代,5秒钟能干什么?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大卫·奥沙洛姆说:“5秒钟的时间足以向月球发送光信号并实现返回。”

对梅兰芳大剧院的观众,对正在家中观看视频直播的妻子程慧慧而言,5秒钟漫长得犹如一个世纪。

孙卫安扑地一刻,候场的演员懵了,台口一侧的乐队懵了,舞台两边的拉幕员懵了。台下的戏迷懵了,老戏迷看得出来,演员伤着了骨头。

时间无声地流淌。

孙卫安只要趴在台上不动,当晚演出就结束了,舞台两边的拉幕员开始拉幕。

再说孙卫安妻子程慧慧。

眼见丈夫趴在那里动不了,看视频直播的程慧慧心疼得痛哭失声。她与丈夫是山东戏校的同学,现在同为省京演员,不同的是,她是文老生,丈夫是文武老生。凡是丈夫在外演出,她总在家里看视频直播,直到大幕合上,她才放下心来。

孙卫安落地瞬间,就听见喀嚓一声脆响,声音来自胳膊,他心里话:左胳膊肯定骨折了,腰部和腿部受伤了吗?还能不能演下去,只有试试才知道。不管怎么样,演英雄戏不能灰头土脸。他决定试试自己的腰和腿,看看能不能演完这一场。

泪眼朦胧中的程慧慧,忽见丈夫右手托着左臂翻身坐了起来,又慢慢站了起来。孙卫安后来说:我站起来试了试,发现腰没事,腿也没事,有事的只有胳膊肘,我决定演完第六场。下面的动作肯定潇洒不起来了,总比灰头土脸强。

在全场观众的心跳中,孙卫安右手托着左臂完成了三个摔叉,后面转身摔叉无法完成了,但几个动作后的那个摔叉必须完成,因为下面还有一段唱。他咬紧牙关做完了动作,最后一个摔叉跃起后,架势保持不动,稳稳地唱出了戏词:

“越障碍,跨天堑,意志坚强……”

这几句“二黄原板”唱得真不坏,完全不像出自伤员之口。

“意志坚强”,唱词是给角色准备的,还是唱给演员的,现场的观众,看视频的程慧慧,没人分得清了。

真是个好样的!

男一号带伤演出,感动了全场观众,也感动了候场的演员,有的女演员眼泪下来了。

“不要流泪,当心泪水把脸淌花了!”

一旁的同事,小声地提醒着。

接下来,还有一个动作等着他,严伟才要排地雷了,为了防止松发地雷爆炸,排雷最后,角色要完成一个旋子接卧倒(四肢伸展着向后旋转卧倒),这对受伤的演员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孙卫安心里已有预案,动作干凈利索,平稳落地刹那,台下掌声一片。后面有个打飞脚的动作,孙卫安急中生智,将左手拍脚面改成右手拍,不是内行,看不出变化来。

“左胳膊伤着以后,我每做一个动作,都在琢磨下一个动作怎么接。”孙卫安后来说。

躺平容易站起来难,A角孙卫安没有躺平,他一鼓作气将第六场戏撑到最后,为B角宋柏珑化妆,接替他上场,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宋柏珑顶住压力,完成了后边几场戏。

观众两掌相击爆发出来的动静,是地球人都听得懂的赞美曲。剧终的时刻来到,“严伟才”和他的战友们靠真功夫,靠一股溢满全场的英雄气,俘获了观众如雷的掌声。

此刻,正在北医三院就诊的A角孙卫安无法听到了。

同事们告诉孙卫安,拉幕员发现他没能马上站起来,便开始拉幕。哪知,站起来的男一号没有一点停演的意思,舞台两边已经拉出两三米的幕布,又被拉幕员拉了回去。演员受伤是意外,带伤坚持演出是意外,大幕欲合还休还是意外,瞬间出现的意外给了观众一串惊喜,也给了导演一个惊喜,如此可遇而不可求的戏剧性效果,是导演想导也导不出来的。

B角宋柏珑接替上场的时候,A角孙卫安被急送北医三院,CT检查确诊,他的左臂桡骨粉碎性骨折。

孙卫安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多想再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孙卫安出生在潍坊,父亲特别喜欢京剧,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京剧演员。1991年,山东省戏校招生,招考点设在烟台市莱阳县。父亲给12岁的小卫安报上了名。父亲在区里上班,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她在一个包子铺里打工。小卫安整日呆在爷爷奶奶家,平常在外边玩耍,不是胳膊上擦掉了塊皮,就是手扭着了,放养的孩子泼辣,哪里疼就在哪里糊一块黑膏药,该玩照玩,该闹照闹。

考试头一天,妈妈给儿子洗手,手上黑膏药印子带着胶性,小卫安总也洗不干净。

“咱把手洗得干净点,明天到了考场,咱好好地考。”

妈妈一边为他洗手,一边叮嘱着,小卫安手上的膏药印子很快洗掉了。妈妈生怕膏药印子影响了儿子录取。

前来考试的孩子,有的会唱几段戏,有的会点功夫,像程慧慧,6岁开始学唱戏,家长给她找了一位好老师。到了考场,程慧慧甫一亮嗓,便惊到了招考老师,老师后来告诉她,她一入校就是三年级水平,她不当班长谁当班长,孙卫安由此成了程慧慧的“老部下”。

与程慧慧完全不同,孙卫安白板一个,既没有练过功,又没有练过嗓。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说过:人要想在一生当中办一点事情,有一个起点的问题,如果起点太低,你可能一生会被埋没掉。或者说你会走一条非常艰难漫长的路。如果你的起点比较高,那么你可能在人生中走得比较顺利,你可以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办成一些人很难办到的事情。”

这话像是给孙卫安说的。他的人生起点太低,命运为他安排了“一条非常艰难漫长的路”。所幸他没有被埋没掉,他知道刻苦,他知道努力。他心中有个大梦,将来在《奇袭白虎团》中饰演严伟才。结果梦想成真,他“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办成了一些人很难办到的事情”,凭着真本事,凭着硬功夫,成为省京挑大梁的好演员。

下面这段采访是在电话里完成的。

我问孙卫安:“你考省戏校表演的什么?”

“我唱了两首歌。”

“唱的哪两首歌?”

“一首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另一首是《八月十五月儿圆》,结果我考上了。”说到这里,电话那头忽然没了动静。过了片刻,他声音颤抖地说:“我……我干脆给您说了吧,第二年妈妈就走了!”

他告诉笔者,那时候,母亲每天要去一家包子铺上班,凌晨两点钟骑着车子赶过去,和面、剁馅、包包子,天亮了卖包子,一直忙到下午三点钟下班,再赶到儿子的奶奶家帮着干些家务,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匆忙赶回小家,忙一家三口的饭。如此日复一日,铁人也受不了,母亲终因劳累过度,在儿子入学的第二年,得了急性脑溢血,急匆匆走完36年的人生。

生活中的磨难是最好的人生教科书,它能让一切说教变得苍白,让一切心灵鸡汤味同嚼蜡。母亲去世后,孙卫安像是变了一个人,性格内向了很多。他开始懂得岁月的艰难,他开始明白人生需要努力。他想用刻苦的练功,用学艺的成绩告慰早逝的母亲。

八月十五月儿明,八月十五月儿圆。在孙卫安心灵深处,八月十五月难圆。只有在梦中与母亲相会的时候,那才是儿子的月儿圆。12岁考进省戏校的孙卫安,因为没有童子功,胳膊腿都变硬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练。嗓子唱不上去,练;武功没有基础,练。刚入校嗓子就开始倒仓(变声),过后继续练。功夫真让他练出来了。1998年,从省戏校毕业的孙卫安,程慧慧双双分配到青岛市京剧团。

“我不像别的演员,他们机会多的是,我练功晚,嗓子差,只有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练上去。所以碰到任何演出机会,人家问我有没有时间,我总是回答有时间,不管是靠将、兵卒,还是跑龙套,即使在戏里光翻跟斗,我都干,只要能上台,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都不放过。”孙卫安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说来就来了。

2009年,为了纪念第二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省京第二次复排《奇袭白虎团》,亟需饰演严伟才的文武老生,孙卫安等的就是这一天,经过严格考试,他如愿考进省京,出演英雄严伟才。梦想成真的背后,到底出了多少汗,负了多少伤,只有他和妻子心里清楚。

这一年孙卫安31岁。

刚开始他只会前面几场戏,经过下功夫死练,他很快能演全场了。那时《奇袭白虎团》演员还没有B组,主角要演满全场。

到了这个时候,孙卫安多想再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惜九泉之下的妈妈听不到了。

写到此处,想化用托尔斯泰的话,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没有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演艺路上,就是不能耍油

几天过后,笔者见到了回到济南的孙卫安,他吊着胳膊,一副伤员模样,此时出演京剧《沙家浜》里的新四军伤病员,倒是不用化装了。

孙卫安其实就是个伤病员。

武戏演员如同体操运动员,伤病从来如影随形,躲是躲不掉的。孙卫安的踝骨肌腱两次断裂,第二次断裂发生在第一次断裂没有痊愈的情况下,有一段时间,他不是脚尖疼就是脚掌痛,有时疼得下床都有困难。有同事听说他踝骨肌腱断过,感觉非常吃惊,这种伤病还能演出高难度武戏,真是不可想象。

在青岛京剧团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来济南演出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折子戏,最后一场是“会师百鸡宴”,孙卫安饰演了一位与土匪打斗的解放军战士。演出前一天团里彩排,他在做云里前翻时,一头抢到地板上,两颗门牙当场磕掉,第二天正式演出,他咬着缺了两颗门牙的牙披挂上阵,成功完成了演出。只可惜了,两颗门牙还没有出够力,就提前退休了。

孙卫安说:“演武戏,哪个动作容易伤哪块骨头是有数的。”

“这一回下高你是怎么伤着骨头的?”我问他。

“在高台上翻下来的时候,我使大劲了,如果劲儿使得再大些,头可能先着地,伤着的就是颈椎。”

说这话时,孙卫安声音平静,脸上波澜不惊,仿佛粉碎性骨折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似的。

2019年,省京准备第三次复排《奇袭白虎团》,孙卫安始终有一种隐隐的预感,此次复排演出,指不定哪一天,会跟前面的“严伟才”们一样,在演出中受伤。一旦受伤,个人遭罪是小事,20多年来,自己受伤无数,都成了家常便饭了。问题是当时没有B组,他一个人倒下,全体演职人员都跟着趴窝。你想,从演员到乐队到舞美,一两百口子人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因为你的原因,全都白忙活了,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孙卫安心情纠结就纠结在这里。

一个风和日丽的休息日,一家三口来到泉城广场,他坐在台阶上,看着儿子在广场上喊着跑着乐着,像是一下掉进了欢乐的海洋。

自己年龄大,伤病多,到底接不接复排演出?孙卫安此刻的心情颇像《奇袭白虎团》第四场的一段唱:“心潮翻滚似浪卷……”

“那天在台阶上一坐两个多小时。孩子的快乐跟我心情的沉重,对比可强烈了。”他说。

演還是不演?

坐在台阶上的他,想了又想,纠结了再纠结。

想到后来,他开始明白,《奇袭白虎团》复排演出,风险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剧中几位武生演员也有下高,假如因演员受伤,省京将看家大戏演砸了,院领导承担的风险与责任更大,好在主要领导有魄力,演出的事一旦决定,大家都义无反顾。况且这次主角设了B组,演出成功把握更大些。当下,自己除了一身伤病,关键的问题,一是超龄,二是超龄,三是超龄。

笔者推算了一下,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举行的时候,《奇袭白虎团》主角宋玉庆22岁,长影1972年拍摄《奇袭白虎团》的时候,宋玉庆30岁。以体操运动员退役年龄为例最能说明问题,男运动员退役年龄25岁左右,女运动员退役年龄20岁左右。许多文武老生二十冒头就只演文戏、不演武戏了。经过认真思考,他最后的决定是一个字:演。

一演三年,没出乱子。

没想到,这次下高还是骨折了。

站在笔者面前的孙卫安,年轻、帅气、文气,像个20来岁的在校大学生,长相掩盖了他的年龄。

2023年4月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舞台上翻腾跌扑的男一号,已经整整44岁了,成了文武老生里地地道道的“老人”,早过了演出高难度武戏的年龄,这个年龄还在舞台上“上蹿下跳”“飞来飞去”,伤筋动骨是分分钟的事。

“我现在的体力只能演到第六场,六场之后的戏是靠体力透支完成的,第九场开打的戏,更是靠意志演下来的。”孙卫安若有所思地说。

文武老生演出高难度武戏,能演到44岁,也是个奇迹。

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省京已故著名铜锤花脸宋昌林曾经说过:演员练功不能耍油,你要是耍油,早晚会在舞台上还回来。

宋昌林老师这话,孙卫安感觉很受用。

孙卫安无论排戏,还是演出,是当主演,还是当配角,无论正统的人,诙谐的人,还是可爱的人,阴险的人,无论演什么,他就是不耍油。

从1998年到2023年,孙卫安登上红氍毹已满25年。他说:“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绷着,不能演“油”了,无论排练还是演出,我都不敢松懈,如果松懈下来,指不定哪一天,角色中的军人气质,还有武生的精气神就会绷不起来。如果你意识到你松懈下去了,再想往回改就改不回来了。”

演员同事们发现,每次排戏,或是彩排,孙卫安每一个唱腔,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他都要求自己跟舞台演出一样,认真,卖力气,不敢有一丝懈怠,——这些原因叠加,恐怕是孙卫安武戏能演到这个岁数的原因。

绷着是认真的态度,一个好演员除了认真,重要的是用脑子演戏,这方面他不是没有吃过亏。刚出演严伟才那会,演出获得专家和观众的称赞,他颇有些沾沾自喜。待到后来看视频,他才发现自己太青涩了,演出更多的是凭一股冲劲,功力和火候并不到家。演其他的戏,演唱和动作都有问题,比如因为发声和声音分配不均,有时会出现哑嗓子,做动作也有不到位的情况,最明显的问题是,有时演出还会出现“断戏”(演出过程中,演员表演不在戏中的刹那)。进入省京这个京剧大平台,他的视野开阔多了,对自己要求更严了。

“我对舞台人物把握的总结是:多观察,多体会。认真揣摩每个人物的内心,做到由内而发,发自内心的去演戏,有时一个眼神就能代替许多多余的动作,寥寥几句念白就能把戏完成好。”

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他的艺术总结。

大致算下来,进入省京后,除了演出《奇袭白虎团》,孙卫安还先后在《六出祁山》《野猪林》《卧龙吊孝》《让徐州》《汉宫惊魂》《将相和》《大探二》《乌盆记》《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龙凤呈祥》《桑园会》《防鼠测字》《红云岗》《汾河湾》《除三害》中担纲主要和重要角色。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个京剧演员只有唱的多了,演的大戏多了,眼界才开阔,心胸方宽博,才能把自己逼出来,成长为一名有出息的演员。2022年,孙卫安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汉宫惊魂》是一出有代表性的文武剧目。这出戏不仅要求演员完成一些较高难度的唱段,还要做出一系列高难度武戏动作,如僵尸、吊毛、前扑磕子、倒吃虎、抢背、下高腰变等,危险性也大,对演员的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是个考验。

初演这出戏,孙卫安主要在技巧上下功夫,死抠高难度动作,忽略了唱功,尤其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武戏动作难度虽大,人物精神的演绎,却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次。经过多年舞台磨练,孙卫安对剧中人物认识逐渐深化,他懂得了不能为了皮子牺牲里子,于是果断拿掉了一些为表演而表演的技巧,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上多下功夫。再后来,他主演的刘秀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談到4月5日的受伤,孙卫安出人意料的知足:

“这些年连彩排带演出,加起来演了七八十场了,七八十场就有七八十次下高,能平平安安演下三年来,已经很幸运了。今天来看,三年前决定参加复排演出,我是做对了。”

吊着胳膊的孙卫安说这话时,语气里不乏快慰的成分。

中国人潜意识里面,总爱把角色与演员当成一个人。在梅兰芳大剧院舞台上,孙卫安负伤后爆发出的英雄气,真真切切感动了观众,给山东人长了脸,同时也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孙卫安做到这一步凭什么,笔者觉得仅靠一句戏比天大的誓言,恐怕概括不了其中的内涵,英雄气背后的底色还有什么?

有人问孙卫安:“桡骨骨折不疼吗?”

“是疼,可是饰演英雄严伟才,如果演得不完整,演得灰头土脸,心里会更疼。”

语气平静,言语朴素得没有一丝豪言的色彩,没有一点壮语的成分。好像桡骨粉碎性骨折了,如同少年时代胳膊腿的扭伤了,糊上块黑膏药就完事了似的。

尾声,在路上

《奇袭白虎团》一共九场,前面有个序幕,后面有个尾声。走笔至此,忽然感觉本篇有个“尾声”煞尾,意味更为深长。

巧的是,尾声后面跟着来了尾声。

奇袭白虎团的故事,曾经鼓舞过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代人。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发生在金城战役期间。最早知道这个故事,是儿时听先父讲的,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的第三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志愿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成功捣毁了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白虎团)团部,瘫痪了敌指挥系统,在志愿军战史上创造了斩首作战的光辉战例。

先父张四维所在的志愿军炮11团2营4连(红军炮兵连),与杨育才所在203师607团一样,在金城战役第三阶段打的就是白虎团。据《红军炮兵连连史》记载:红炮连在作战中配合24军72师攻占注字洞南山。“由于红炮连准备充分,进入阵地后对目标诸元经过了反复侦察和核对,并主动与步兵进行了沟通,调整了火力使用计划。在第三段战斗(中),创造了以70发炮弹,摧毁敌伪首都师一团主阵地五个重要目标的优异战绩……”

金城战役一役,志愿军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歼敌5.3万,收复阵地 160余平方公里,有力配合了停战谈判。有了这一段英雄传奇,才有了京剧《奇袭白虎团》。

今年是朝鲜战争停战70周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金城战役,志愿军伤亡2.5万人。胜利是用鲜血浇灌出来。

记得父亲晚年的一天,我问他参没参加金城战役,他淡淡地说:“参加了,当时正在下雨——”

我把先父参加过抗美援朝,特别是参加过金城战役的事说给孙卫安听,他一愣:“啊?这么巧!”

2023年5月15日,看到一则消息:《奇袭白虎团》建组动员会在上海京剧院一团排练厅举行。消息称:6月30日至7月2日,该剧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三场。这意味着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山东之外终于有京剧院团排演《奇袭白虎团》全剧了,这将是一个喜人的突破。

非常可惜,日前再得内部消息:上海京剧院《奇袭白虎团》严伟才A角吴响军,排练下高时因膝盖受伤入院,严伟才改由B角赵宏运担纲。笔者祝愿吴响军早日康复的同时,祝愿赵宏运演出成功,让奇袭白虎团的故事更多地传扬天下。(原载2023年5月28日《大众日报》丰收副刊)

The Peking Opera “Raid on White-Tiger Regiment” tells a historical story on the hero Yan Wuicai in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in war, who led Dagger Squad to break into the enemys rear, defeated the enemy by a surprise move, and annihilated the so-called “White-Tiger Regiment” puppet army. First completed in 1958, “Raid on White-Tiger Regiment” was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the Peking Opera Troup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Played by “the most admirable people” themselves, this Peking Opera was highly praised far and wide. In December 1958, the Peking Opera Troupe of the Volunteer Army en masse was transferred to civilian work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Peking Opera Troupe.

In 2020, the Shandong Peking Opera Theatre revived “Raid on White-Tiger Regiment”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s Participation in Korean War against the US. Sun Weian, a Peking Opera elderly male-role player, passed strict exams to perform the stage role of Yan Wuicai after arduous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When staging in Meilanfang Theatre on April 5, 2023, Sun Weian was injured but insisted on finishing the performance, which touched the audience deeply.

猜你喜欢
武戏动作
下一个动作
关于当前戏曲武戏发展初探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让动作“活”起来
论成龙的功夫电影与京剧武戏的关系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