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研究

2023-07-17 06:11刘玉青邓志军邓佳楠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问题幼儿

刘玉青 邓志军 邓佳楠

摘 要: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同伴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指导幼儿化解同伴冲突的矛盾,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从生理视角和社会视角,分析了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表现;从文化影响和广场情境等维度分析在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化解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幼儿 同伴交往 同伴冲突 问题 化解策略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间容易产生各种冲突。英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认为,冲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观念中,人們惯常认为,幼儿之间的冲突伴随着争执和打闹,是任性、不懂事的表现。事实上,幼儿的同伴冲突具有教育价值,这一经验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各方面的协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这种人际冲突最终能导致心理内部的冲突。[1]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2]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在同伴群体中依托群体动力,他们可以在模仿中获取知识智慧,在互动中增长社交经验,在同伴冲突中形成观念、发展品德,并得以成长进步。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冲突的重要教育价值,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从同伴冲突中挖掘教育资源,发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表现

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统一、目标需求不一致、游戏资源争夺、发生碰撞等引发言语、肢体等反抗、对立等行为现象。

(一)生理视角下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表现

幼儿的年龄、性别、气质、所处年级、个人智能特点、个性人格、自我监控等属于生理范畴。生理视角下幼儿同伴冲突有不同的表现。

1. 年龄方面的差异

在冲突起因方面,小班幼儿冲突以物品争抢为主,中班幼儿多为游戏而产生冲突,大班幼儿则转向规则制定和他人控制。一是冲突时长差异,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冲突时长趋向延长。二是冲突时段差异,以游戏活动为例,幼儿的冲突行为集中发生在游戏的进行阶段,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同伴冲突行为相对较少。三是冲突解决的差异,小班幼儿以肢体对抗为主,中班幼儿有从直接对抗向采取多种策略发展的趋势,大班幼儿则出现以智慧解决冲突的现象。以游戏活动为例,游戏活动中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以中性策略和消极策略为主。具体来说,大班、中班、小班的第三方介入策略使用率均比较高;协商策略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增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策略的使用会逐渐减少;告状求助策略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班和大班;而互不相让的策略在小班幼儿中使用率最高;威胁命令和友好的表情动作使用均比较少。四是解决效果的差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解决冲突的效果积极率不断上升。

2. 性别分布的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男性幼儿冲突占冲突总数的41.9%,女性幼儿冲突占冲突总数的23.1%,异性幼儿冲突占冲突总数的35.0%。[3]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幼儿倾向于与同性幼儿交往,因而,同性幼儿间的冲突发生频次为最多。男性幼儿间产生冲突较多,以肢体碰撞、物品争夺为主,冲突有来得急、频次高、恢复快的特点。整体上,女性幼儿间产生的冲突较男性幼儿少,身体和语言攻击行为要少于男性幼儿,冲突和解决方式相对和缓。

3. 认知方面的差异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所限,幼儿对同伴冲突的避免、发生过程、解决认知不足。因而,在多数冲突中,幼儿需要成人引导和协调以解决冲突。

(二)社交视角下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

幼儿同伴冲突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园所环境和教师的引导教育等。

1. 不同同伴关系下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

同伴关系给幼儿提供了体验社会交往的多种机会和复杂情境,冲突便是其中一种。以冲突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同伴关系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在同伴群体内,幼儿的冲突行为和同伴示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挂钩。例如,冲突对抗、妥协退让的消极同伴关系下,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恰当的解决,往往可能再次引发同伴冲突。不同同伴解决冲突所采用的策略也不一样,总体有自主化、多样性和有差距等特点。以有差距为例,一些幼儿采取回避策略或语言坚持单一、简短、重复等,一些幼儿则更有策略性。

2.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

就教养方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幼儿可能出现“退缩恐惧、反叛、逃避冲突”的行为;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下,幼儿有出现“攻击、冲突、过度活跃”的倾向;放纵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幼儿容易出现“自我放纵、社交无能力”等问题。上述三类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都存在不利影响,不利于幼儿避免和解决同伴冲突。

成人对幼儿之间的冲突持否定态度,“好孩子”的期望往往导致成人疏于正视和真正解决冲突,幼儿若屈服于暂时的权威,后续可能会再次发生类似冲突。

3. 不同园所环境和教师的引导教育下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

幼儿同伴冲突频次、类型与园所场地大小、空间布置、设施构造等相关。拥挤、布置不合理、空间局促、设施不足的园所内,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频率较高。

教师的引导教育对幼儿同伴冲突有很大作用。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幼儿同伴冲突中的身体攻击、资源争夺、言语冲突及破坏性行为紧密相关,具备高超教育水平的幼儿教师往往更能预见和解决幼儿间的冲突。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并对他们的后续行为产生影响。如教师处理冲突时规则模糊,幼儿在后续冲突中会感到疑惑;教师如果通过权威压制冲突,幼儿会有无法真正理解而再度发生类似冲突的可能。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时机和预后处理,对幼儿同伴冲突也会产生影响。

二、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冲突不全是伤害: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不全面

冲突常给人以消极印象。多数情况下,成人对幼儿同伴冲突持否定和禁止态度。豪斯曼研究表明,幼儿同伴冲突后的正向情感达16%,负向情感只有1%。[4]可见冲突的正向价值是远高于负向的。幼儿身处同伴冲突情境时,在冲突中可以产生社会互动、增长经验、发展心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冲突具备教育性价值。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持否定、禁止态度,导致缺乏对幼儿冲突的理性分析,重抑制化解而轻价值挖掘,进而导致成人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处理不当。

2. 文化藏于其中:对幼儿同伴冲突处理的文化失當

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是非观念不健全、易受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社交能力和经验欠缺的特点,这导致幼儿同伴冲突常见,其又缺乏独立解决冲突能力的现象。传统文化中的恭让文化使成人对幼儿报以“安静、听话、退让、好孩子、守规矩”的隐性期望。幼儿从小受避免冲突、鼓励忍让文化的影响,倾向于避免正面处理冲突,这样不利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传统文化塑造着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刻板印象,养育者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教养(包括解决冲突的教育)不一样,导致男孩被鼓励以正面的、武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女孩则倾向于内敛和缓的方式。

3. 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中的处理不当

幼儿同伴冲突的高频次、随机性和常态化,需要幼儿教师有较强的冲突处理能力。受教育理念、情感态度和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的做法和效果不一,有的缺乏教育敏感性,不能及时并恰当处理冲突;有的缺乏对幼儿冲突的理性认识和内在价值的思考,使处理倾向平息和消极;有的采用高控制处理,使幼儿错过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有的解决方式缺乏策略性,使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效果不佳;有的介入冲突的时机不当,错过教育契机……以上种种,说明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中存在处理不当的现象,导致幼儿同伴冲突解决不力的现象。

4. 对幼儿成长外部环境的影响认识不全面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必须要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5]研究显示,物权占有的冲突达到冲突总量的65%[6],因而,园所环境设施、制度安排、班级师幼比、幼儿一日活动计划等,和幼儿同伴冲突存在关联性。

幼儿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影视作品、新闻媒体、周边环境等都可成为幼儿吸收知识的途径。然而,在芜杂信息、错误示范下,缺乏甄别能力的幼儿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社会情境会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倾向、解决方式等产生影响,也体现于幼儿同伴冲突中。

三、幼儿同伴冲突处理存在问题化解的策略

幼儿同伴冲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过多的冲突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给幼儿的安全带来隐患,甚至会使幼儿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其思维方式、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应对幼儿同伴冲突,提出解决对策是必要的。

(一)多视角、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幼儿同伴冲突

1. 认识并把握幼儿同伴冲突的生物学因素

《3—6岁儿童发展纲要》提倡幼儿教育应“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发展”。父母和幼儿教师应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科学认识并把握幼儿冲突的生物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气质、年级、个人智能特点、个性人格、自我监控情况等。以年龄为例,不少幼教教师提到,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幼儿,他们之间各方面能力发展差异较大,解决冲突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生理发展是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在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并把握引发幼儿同伴冲突的生物学变量,提高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能力。

2. 认识并把握幼儿同伴冲突的社会性因素

冲突的本质是社会互动。从引发这一社会互动的变量展开分析,有望形成量化参照和实证支撑。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园所教育水平、社区环境等是幼儿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依托。在社会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品质逐渐形成,经验得以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处理社交关系、解决冲突的水平有望相应提高。

以幼儿同伴关系为例,同伴调解是幼儿解决冲突的重要方式。幼儿在与同龄人互动的过程中,自行解决冲突不仅有利于冲突的真正解决,更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自主能力、领导能力、团队意识的发展和

形成。

父母对待幼儿同伴冲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幼儿在同伴冲突中的认知和行为。权威型、冷漠型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系列消极结果,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父母可通过不同模式展开对幼儿同伴冲突积极心理的建设,如倾诉模式、假设模式、户外模式,在民主氛围中聆听和支持幼儿,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学校为幼儿提供了体验多种多样社会交往的机会。教师可借助多种模式提高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能力,如团体模式、训练模式、旁观模式、参与模式,假设模式等。不同模式下的活动不仅能消减幼儿因同伴冲突产生的不良心理体验(如委屈、焦虑、自我怀疑等),还能提高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能力。

影响幼儿成长的社会性因素有很多,认识并把握这些因素,对促进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文化的刻意训练,提高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能力

前文提及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实际上,幼儿同伴冲突中不乏传统文化与新兴观念的交锋,以“分享”为例,一些传统的父母鼓励孩子分享,忽视孩子真正的意愿,在日后同伴物品争夺的冲突中,幼儿可能倾向于忍受退让或不服对抗。新兴文化则“鼓励分享,但是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在物品争夺的情境中,幼儿更倾向于理性看待和处理。认知决定行为,文化是行为的基础,父母和教师在所提倡文化的基础上可创设模拟情境提升幼儿对冲突的认知水平,利用情境训练幼儿冲突的解决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水平

1. 重视对幼儿同伴冲突的预设和反思

“凡事预则立”,教育者若做好充分准备,相信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频次会更低、解决效率会更高、冲突中挖掘的积极影响会更多。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展开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准备。如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冲突教育、结合冲突类别对幼儿同伴冲突展开刻意训练、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冲突情境展开模拟、开展冲突头脑风暴会、在班级培养解决冲突的“幼儿导师”、结合主题活动展开冲突教育、指引幼儿自主解决冲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幼儿同伴冲突观等。教师本人可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习先进做法、制定冲突解决预案等方式防患于未然。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反思、总结经验,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如果教师在处理相似情况的冲突时做法不一,容易导致幼儿认知混乱,通过反思,明确规则,以作表率。在预设和反思中,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更为从容和高效。

2. 科学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善用教育机智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介入时机、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等等。

就介入时机而言,教师应摒弃“尽早结束冲突”的念头,应先等待观察,因时因势而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产生互动、体会冲突、自主处理,进而发展同伴冲突的解决能力。因此,这种放手和旁观是策略性的,是无为之中的有为。如此,教师在不动声色中紧密把握冲突的性质和动向,在最佳时机介入冲突,挖掘冲突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最为必要的节点,以适宜的介入程度,適时介入,同时避免危害的产生。

就介入方式而言,教师首先应践行“平等中的首席”理念,保持态度的理性与情绪的平和,避免高压力、高控制下变成解决冲突的裁决者;在适时引导中,教师坚持平等公正原则,注意平衡冲突双方的地位;在介入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幼儿的反应,善用教育智慧,如对幼儿展开冲突的生成教学。教师可以冲突的预防、干预、调解、预后为线索,确保冲突解决的效应。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冲突预后的必要性,通过群体探讨、游戏模拟、戏剧表演等重现以往冲突,在合作性活动中,深化幼儿对冲突的认知。

(四)从宏观层面,把握幼儿同伴冲突的外部影响

1. 完善系列制度,创建儿童友好型园所

前文提到,资源争夺在幼儿同伴冲突中占据很大比例,优化园所场地安排、空间布置、设施构造,创建儿童友好型园所,对减少幼儿同伴间不必要冲突有实际意义。

园所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着手探索园所系列制度,适宜幼儿成长环境的建设,是尤为必要的。幼儿园以年龄编班,同龄幼儿在同一班级内共同学习、生活、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发展。班级规模大小、师幼比、教学和管理压力情况、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同伴冲突。实现班级规模的合理化、实现师幼比的科学化、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有利于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园所内可尝试打破编班限制,依托一日安排,组织跨班级、跨年级混龄活动,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交往,新同学和老同学互动,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擅用广场情境,在真实冲突中提升幼儿的冲突认知和解决能力

当前教育精神提倡“学会共同生活”,家庭和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化做准备,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提升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和解决能力,利于切实锻炼儿童的社交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共同生活”。

“广场情境”指的是家门和校门之外的社会情境,如在社区、在商场、在街道、在游乐园、在餐馆小店……在这些真实场景中,幼儿有机会接触各类冲突情境,成人可借助情境,为幼儿做出示范,做好表率,鼓励幼儿用已有的冲突知识和经验,自己尝试处理冲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借助消防知识入园宣讲、反诈骗知识宣传活动、幼儿健康筛查、幼儿研学旅行、幼儿园节日亲子活动、幼儿家长助教计划等充分挖掘园所内外广场情境中的冲突元素,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发展解决冲突的能力。

3. 幼儿同伴冲突的“跨学科、跨课题、实证、实用研究”的开展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影响因素、解决对策和教育者的介入等,这些研究多数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如能结合不同学科和课题,在实证和实用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相信能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规律。例如,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临床医学、儿童发展评估、特殊儿童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通过不同组合、交叉展开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相信有望探索更为深层的幼儿行为作用机理,提出更具适用性的理论学说,为幼儿同伴冲突的处理提供指导,从理论及现实意义提升幼儿教育和幼儿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4.

[2] 王蕾.关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解决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7(12):93.

[3] [6] 刘畔.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以深圳市Z幼儿园某中班为例[D]. 深圳:深圳大学,2017.

[4] 贾会娟,崔雅莉.幼儿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和目的[J].才智,2009(20):98.

[5] 刘海.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5):67-69.

基金项目: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2019年) “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的路径研究” (SZUDHYJ2019—1015 主持人:邓志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问题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