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强国建设,基础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

2023-07-17 04:13马斌
江苏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和作为“国之大者”的基础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基础教育可从国家战略、育人创新、教育减负、学科建设、教师教研、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乡村教育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发展;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3-0023-03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副会长兼秘书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并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必须强化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既是强国的基础,又有强国的责任。走向未来,强国建设,基础教育何为?我认为基础教育需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与整体创新,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教育强国建设要强调发展教育的国家战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不仅要办人民满意的大教育,还要办国家需要的好教育,更要办民族振兴的强教育。基础教育应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教育强国要有国家思维,科学的教育更能强国。教育是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服务机构组成的,需要树立立足办学个体、面向区域群体、心有国家整体的系统思维以及全局观念,要从教育功利、本位主义、眼前利益的樊笼中跳出来,共同担当起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历史责任,以国家思维、国家意识提升教育境界,并根据不同的职责、目标、任务和优势,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各尽其能、行高致远、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一体化部署需要系统的育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将教育位置提前,而且将教育与科技、人才有机统一起来。强国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人才依靠教育,教育在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对基础教育进行系统思考与整体创新,从创新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创新人才到创新科技,从创新科技到创新型国家,从而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国内外教育的经验、教训,坚持面向全局、聚焦现实、解决问题,从理念、课程、方式、升学、评价、机制以及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效融合方面进行系统反思,追溯根源,瞄准标杆,攻坚克难,融合创新。

三、从“双减”走向“三减”的科学统筹

“双减”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学生作业减少了、家长焦虑缓解了就是最大的成效。与此同时,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感到“双减”后教育任务增加了、工作时间延长了、身心负担加重了,加之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加强自身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课程改革。“减负”的目的在于增效,“疲惫之师”是很难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其实,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意见》。因此,在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时要加强统筹,将“双减”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一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深化课后延时服务改革,严禁将延时服务变成延时上课,努力实现教育减负从“双减”走向“三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精气神钻研教学,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四、学科育人首先要开启学科建设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比较重视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科建设,甚至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事不是中小学的事。事实上,无学科建设就无学科育人。各类教育都有各自的学科建设,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其内涵、要求、功能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即为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12年前,江苏原创性地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并逐步拓展到小学,开创了基础教育学科建设的先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更为新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先行实践与探索,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因此,地方和学校要加强研究、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方法、新举措,更好地根据新课改要求搭建教学情境、学科实践、跨学科学习的崭新舞台。

五、全员教研是提升人民满意度的钥匙

人民满意的教育观测点就是孩子满意的发展,学业水平是家长对学生成长满意与否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内容。而教师的教研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关键在于人人教研。我认为应以网格教研实现校本全员教研,即根据学校教研主攻方向,将学校学科教研组改设为学科研究所,所下设室、室下设组,打造学科研究任务细分的网格化样态。同时,教师人人进网在格,研究方向各不同,易于协同;研究专题切口小,负担不重;研究进程常交流,整体促进。有人员、有分工、有任务、有方向的网格教研,创新了校本教研中人人教研、错位教研的内驱机制。一些学校实践证明,网格教研开创了学校全员教研的新气象、新局面,整体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水平。

六、劳动教育从学生自背书包开始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劳动创造人,劳动成长人,劳动成就人。劳动教育重在手脑并用,以劳促心。其关键,不仅仅要保证劳动时间、开展劳动活动,重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为学生劳动品格、劳动观念的塑造夯实基础。劳动教育在于“育”,要让学生想劳动、会劳动,更能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儿童自己背书包、理书桌、洗脸刷牙、洗小件衣服、做简单饭菜,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知道劳动、懂得劳动、长期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做好样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进一步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历史责任,三者发挥着不同的主体影响。总体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素质养成在家庭,能力实践在社会。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會天天向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越来越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在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育人机制而努力,但家长教育素养如何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合力育人,尚未建立有效的平台和项目。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妇联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的主题活动,如果进一步拓展为“党员父母我来讲”“党员家庭我来讲”“党员故事我来讲”等,不失为探索以学生为纽带的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一种好方法。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好家长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八、让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比翼齐飞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也促使乡村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乡村教育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教育。“乡村空、城镇挤”是当下义务教育的一种现实状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从乡村教育振兴开始,我们要采取措施,切实改变优质生源向城镇集聚、城镇缺教师向农村选优的现象。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我们要破除农村学生少、投入效益低的陈旧观念,树立义务教育人人平等的高阶思维,立足乡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业发展需求,围绕乡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采取教师交流向乡村倾斜、教学指导向乡村倾斜、项目引领向乡村倾斜、晋升表彰向乡村倾斜,充分运用乡村学校占地大的优势,开启学科建设、创设学科情境、加强学科实践。另外,我们还需要发挥乡村学校空闲房子多、年长教师多的优势,通过寄宿制等方式改革管理模式、育人方式,变“废”为宝,彻底扭转“乡村学校有空间缺人文、城镇学校有人文缺空间”的现象,让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比翼齐飞。

责任编辑:吴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