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生态文明课程的构建

2023-07-17 12:03任玮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新医科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任玮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引导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在医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有利于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通过“互联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 新医科;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 任 玮(1978—),女,重庆人,医学硕士,贵州医科大学教务处教务科科长,正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免疫学、生态文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180-04[收稿日期] 2022-04-28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再到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均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这阐明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价值理念、治理途径和发展目标。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医科高校教育要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理解、认知,促进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本文基于新医科背景,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课程,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构建“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化。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从高校角度,发展新医科的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2]。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理念,健康并不只是人类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3],医学和人类健康、生态健康密不可分。2015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和清华大学在京联合发布《在人类世保护人类健康:洛克菲勒基金会-柳叶刀星球健康委员会报告》和《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政策相应》两篇特邀报告。報告认为,保护“星球健康”应成为人类应对全球变化行动的终极目标。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90亿人口产生的后果将可能威胁、抵消人类过去50年社会发展和全球健康取得的成果。应对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机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在于不断增加的热胁迫、洪水、干旱和越来越频繁的强风暴。间接影响则体现为: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病媒扩散、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以及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教育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将生态文明课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等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生态文明课程设置为通识必修课在全校44个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4]。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共同成立教学工作小组,直接统筹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生物学、免疫学专业教师完成生态系统、环境与人类健康知识的讲授,结合医科院校的特点,通过不同学科的积极渗透,丰富生态文明课程的理论教学。

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我校及贵州省高校都是首次开设,一方面,考虑到我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关注从原有的知识传授向学生能力的提升转变,打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够、关注度不高的状态。本课程通过“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借助慕课,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设。

(二)课程体系

本课程围绕知识点设课,突出重点。课程分为34小节,每节一个知识点,中心突出。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慕课展示、设置课中问题、课后小测、章节小测、讨论、最终总评考试等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课程内容的强化巩固,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将思考和学习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后小测、章节小测可以检测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效果,查漏补缺。在讨论环节教师可引入一些开放性话题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如提出讨论题:如何做到低碳环保?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可推送学习资料拓展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学习生态体系,通过自身的学习行为数据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寻找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详细学习数据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深度反观自我,精准调整教学教案,实现教学相长。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整体分析处理,更加精准科学宏观地了解教学全局,深入掌握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学管理和引导教学改革。

生态文明课程内容包括了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生态经济、农业、工业、旅游,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行动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观念,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

(三)课程构建

课程构建的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录制、考核评价设置和后期建设四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首先,教学小组组织召开研究会议,确定参考资料及书籍,组织教师共同确定生态文明课程在线教学的教学内容。其次,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撰写讲稿,并由专业教師进行指导、审核、把关、完善、修订,开展系列集体备课、磨课。在线教学设计包括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设计和课后活动设计。最后,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明确板块学习目标,检测学生学习的进程。

2.录制阶段:按照前期工作准备安排进行课程录制。最终将最佳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在线教学中。教学内容共包括6个板块,对应13章内容,共74个任务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表1。

3.考核评价设置阶段:建立灵活规范的科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尤其注重过程评价。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考试方法改革。全过程评价类型包括章节测验、单元作业、发帖讨论、学习次数、自评互评、在线测试等,有明确合理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需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及评分标准等,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持续改进学习。本课程分为13个章节,针对章节所含知识点中的重点问题设置测验题,且每节课后设有练习题和讨论题,供学生及时复习本知识点内容。终结性评价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期末考试。教师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考核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课前完成任务点、课中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课后完成章节测验,最终形成学生的形成性综合成绩,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4.后期建设阶段:在前期建设完成、上线使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使用的情况,实时调整课程的资料内容,完善课程的题库建设,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可在互动环节和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被动学习调整为主动学习,将问题引入式教学贯穿课程始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相关内容,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几个层面,让学生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智慧,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让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可以内化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5]。高校要积极开展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6]。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少用纸巾、随手关灯、少坐电梯、少用一次性塑料袋与一次性水杯。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如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垃圾分类宣传。通过课程内容的渗透,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教学,同时促进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

四、“互联网+”的模式,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

在慕课模式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推动了生态文明的普及,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通过课程学习的任务点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并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在小组讨论、留言板块等环节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可以及时、平等、自主地进行交流。

充分利用线上开放模式,实现“还教于学”。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实现线上自学自测、师生线上研讨、动脑动手的有机统一。线上配有生动、形象的视频,通过作业进行讲练结合,通过讨论区专题讨论开展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全视角教学,使学习更为灵活、更加主动,拓展了课堂教学,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本课程的构建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了慕课学习平台及课程,自课程建成并使用以来,累计近10 000人次通过慕课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发布课程公告75个,学生发帖2 396个。同时课程还被其他学校选用,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使更多学生了解生态科学基本知识,让生态文明观深入学生的思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新医科背景下,生态文明课程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丰富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和推动下,通过在线课程的实施,构建网络互动的教学课堂,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2).

[2]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98-102.

[3]李芳,魏大巧,祝汉成,等.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31):165-168.

[4]何桂云,李杨,李雪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吉林省高校样本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26-129.

[5]孙曜.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经济师,2021(12):224-225+228.

[6]宋成鑫,张文聪.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6):105-107+11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Guid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but also a basic, long-term and strategic projec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s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rough “Interne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Internet+”, can further enrich and exp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新医科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