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思政:助力儿童的品格提升

2023-07-17 19:48李昌亮姚梅
江苏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道德教育

李昌亮 姚梅

·学校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02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传承“爱的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实验与爱同行”。近年来,学校立足“童心母爱”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丰富了“童心母爱”的思想意蕴,建构了“臻于生长”的实践体系,创生了“润泽童心”的行动路径,形成了良好育人生态,培养了有爱心、有童心、有慧心的儿童,塑造了一批“斯霞式”教师。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有珠江路和四牌楼两个办学地点,总面积27193.6平方米,现有70个班级,3180名学生,189名教职工,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9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5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69人。未来,学校会继续追求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发展。

【摘 要】基于对“童心母爱”育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全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张,明确了“全域思政”实践的内涵、原则,提出了实施策略,即建构启蒙性的“全域思政”内容框架,创生有亲和力的“全域思政”课程体系,打造有沉浸感的“全域思政”任务情境,探索有融合度的“全域思政”联动机制。

【关键词】全域思政;道德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3-0073-04

【作者简介】1.李昌亮,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00)党总支书记,一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姚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一级教师,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大附小”)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启蒙教育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生成的“爱的教育”思想是学校最为珍视和始终坚守的教育哲学。20世纪30年代,时任校长罗炳之首次提出“爱心教育”的主张,即“爱心教育不外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而抽象,由爱兄弟、爱邻居而至爱国家、爱人类。老师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待人”。20世纪60年代,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也逐渐清晰和成熟。建校120多年来,南师大附小“爱的教育”始终以“爱祖国”“爱社会”“爱他人”为基本主张,促进儿童品格的提升。

一、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开展原则

(一)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新时代,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问题,基于对“童心母爱”育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南师大附小提出了“全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全域思政”)的主张。“全域思政”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覆盖时空、信息、认知、行动及心理等多个不同范畴,包含全视域、全场域、全境域的多维立体概念。“全视域”是指纵向让儿童认识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时代价值与精神的启蒙和熏陶,横向实现儿童与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真实连接与和谐共生。“全场域”不仅指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学习、活动及交往等,还指贯穿其成长历程的关键阶段、关键事件。从实践领域看,它是融合课堂内外教学与活动、社会家庭实践与生活,以及和大自然接触与探究的广泛演绎空间。“全境域”指向一种诗意想象。人一生的发展犹如向下深植于成长背景又向上生发至人生愿景的“生活境脉”,每段境遇都是人生历史中的特殊定格。师生共同建构的思政场景实践虽然是基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与生活,却是观照人生成长完整过程需要的独特定制。

(二)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原则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构大思政课程体系”,要求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之外,还要“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将思政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斯霞老师说:“思想政治课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地进行教育,而不能空洞地说教,更不能死记硬背。”基于这样的政策要求和理论基础,南师大附小开展全域思政实践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小学全域思政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既要有形式,又要有内涵,仅有思政课和主题活动是不能观照到儿童成长“全域”的。南师大附小在全域思政实践中强调多学科融合,强调校家社一体化,于“润物细无声”中发挥德育效能。

2.生活真实和情境建构相统一

儿童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并获得道德感、价值观。场景首先应该是原生态的、不加设计的,是源于儿童生活和学习需要的真实事件,教师只需要走进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去记录、去引导。作为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可以有些舞台表演的设计,但这样的情境设计依然要遵循以儿童为主的原则。因此,小学思政教育的场景要坚持生活真实和情境建构相统一。

3.知识习得和实践体验相统一

小学专门的思政课程(道德与法治)和思政教学以显性的知识习得为基础,逐渐达成“知”与“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小学思政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实践体验是一种重要方法。思政教学还要“尽量避免知识化、概念化的做法,坚持德育的生活取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生活情境、突发事件中展开”。知识习得和实践体验相统一是小学全域思政实践的基本方法。

4.专题学习和多元融合统一

小学思政“全域”视角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契合,育人资源是多元的。学科学习、儿童生活、儿童社会关系、文化环境等都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域思政教育的内容,将专题学习和多元融合统一起来,让儿童在综合的思政实践中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核心素养。

二、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从“十三五”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童心大剧场”,到“十四五”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实践”,南师大附小在稳步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清晰了全域思政实施框架。

(一)以“思政课程”为关键,建构启蒙性的全域思政内容框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廳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明确为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小学阶段的任务是“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南师大附小全域思政内容框架把《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关键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科学精神和劳动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启蒙”“革命文化启蒙和红色经典教育”“法治精神和公平意识启蒙”“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要内容,以儿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习资源的补充,让儿童与自我、自然、社会生活建立联系,在具体的道德场景实践中接受“爱”“责任担当”“创意生活”等启蒙性教育。

(二)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创生有亲和力的全域思政课程体系

只有把隐性的学科思政和显性的思政课程相结合,把思政“启蒙性学习”融入、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全视域”“全场域”“全境域”的思政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1.每位教师都是全域思政的课程主体

教师学科专业化和德育专业化是支持儿童作为“完整人”生长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斯霞老师认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尊重、平等、宽容、关怀”是斯霞教育爱的基本特质。让儿童在爱的温暖中学会爱,实现道德启蒙和价值启蒙,这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应然追求。儿童与教师的互动无时不在发生,他们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更多期待和依赖。在“与孩子打成一片”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但陪伴和支持着儿童的学科学习,而且自然而然地成为儿童德性生长和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引路人。

2.每门学科都是全域思政的课程载体

通过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学习、学科教材的梳理,南师大附小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等各学科中蕴含的德性生长点和价值连接点连同学科素养进行细化整合,形成学科育人的内容框架。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案例研讨、成效论证等,逐步形成五育融合、单元整合、思政渗透、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思政实践的基本策略,构建了学校统筹、涵盖全学科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3.全面构建全域思政的评价体系

南师大附小的每位教师在学科育人实践中运用“微校+”校园圈平台及时激励和反馈校园生活场景中每个儿童的真实表达,通过大数据来描摹“有爱心会生活、有慧心会学习、有童心会创造”的儿童形象,以此不断检验学校思政教育成效。

(三)以“活动思政”为补充,打造有沉浸感的全域思政任务情境

道德启蒙和价值培塑不仅需要纳入道德标准的范畴,还需要考虑儿童的情感关系和公共精神。多年来,南师大附小设计实施的“童心大剧场”“访学营”等品牌活动,就是从儿童生活出发,打造有沉浸感的全域思政任务情境。

“童心大剧场”以价值为导向,以环境、关系、事件为载体,以“剧”为表现形式,实现儿童道德启蒙和价值培塑。南师大附小创办之初的“学艺会”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引导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艺术与情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获得艺术感知与体验,在参与中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传承学校文化,结合时代要求,如今的“童心大剧场”以“生活沉淀—情境建构—角色代入—合作体验—评价分享”为主线,把儿童实实在在的生活场和全员参与设计的排演场、表演场结合起来,在实践体验中实现儿童品格的自我塑造。

2007年,南师大附小以“访学护照”为主要形式开启了“访学营”活动1.0版本,先后经历了主题结构化设计、场景多维互通迭代,如今的“访学营”2.0版本以培养儿童爱生活、爱社区、爱家乡、爱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创意生活、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设计了“爱·味道”“爱·社区”“金陵非遗”“明孝陵研究”等项目,实现了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生活、学习场景相融合。

如“爱·味道”项目围绕食物从哪里来、种子一生经历怎样的“旅行”,开辟种植园,建设烘焙空间。智慧物联技术将种植园和科学教室、烘焙空间链接起来,用物联网监控谷物生长,在科学教室即可观测到种子的生长,待谷物成熟,学生采摘后进入烘焙空间制作食物。因为技术的介入,学生可随时调看“种子”的生命过程,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在“童眼赞‘世遗,童行续辉煌”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展开寻访和研究活动,承担景点讲解员、“非遗”宣传员、文明劝导员及环保小卫士等,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册。这样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家乡丰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家乡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塑了爱国情感,培养了文化自信。

(四)以“校家社协同”为保障,探索有融合度的全域思政联动机制

南师大附小的全域思政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在有融合度的全域思政联动机制保障下,尊重、宽容、关怀、感恩的积极情感逐渐成为儿童生命的底色,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逐渐转化成儿童的自觉行为。

1.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

基于“童心母爱”的德性标准和关系伦理,南师大附小努力在校园环境营造方面实现知识学习与儿童生活具体而真实的场景连接,以儿童为中心,以空间为载体,连接教育活动中的人(儿童、教师)、物(空间和材料等)、事(教育活动),实现个体关怀、群体连接、课程关联、场景互通。南师大附小低年级教学区以“低结构”为游戏主题,建设“会说悄悄话”的校园,实现幼小自然衔接;运用数字技术和传统烘焙材料,设计烘焙体验主题项目,实现校园和家庭生活的关联;建设“创想园”,邀请艺术家和学生定期举办书画展、演唱会,邀请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专家与儿童、家长开展“望苑沙龙”,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秉持“人人都是校园文明的引导员”“人人都是文明校园的管理者”的理念,设立“班级管理员”“文明引导员”“劳动花果果”“校园小交警”等岗位,让儿童在社会关系的真实体验中发展社会能力。

2.开展“形塑社会”的主题活动

“爱·社区”系列活动以“参与、感悟、体验、经历”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发现问题、建言献策、改造社区中成长为社区小主人,从而促进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南师大附小通过制订《学生社区实践体验活动实施方案》、发放一封信等,让广大家长明确“学生进社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实践体验。在社区街道,学生组建了“小南狮保洁护绿队”,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社区联合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儿童剧展演,将学生的德性成长拓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以“校史中的红色经典”“百廿校史回眸”为主题,在南京市国民小剧场进行“童心大剧场”的公演,宣传学校办学思想。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转变,任何有效的教育都要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都要契合儿童的内在心理需求。未来,南师大附小将继续尊重儿童的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围绕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感启蒙,突出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课程学习与活动体验、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相互融合,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域”的场景实践中助力儿童的品格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全域思想政治的场景实践”(2020JSQZ0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