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短视频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四强训练模式”

2023-07-18 19:39杨亮
关键词:非遗短视频艺术设计

杨亮

摘 要:非遗短视频作为一种较有特色的品类,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粉丝。传统竹编正在抓住这一难得的风口,借助短视频平台提升影响力。文章对短视频和传统竹编作了调研,发现竹编技艺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竹编短视频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意义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四强训练模式”,包括强化专业印象的训练、强化叙事设计的训练、强化艺术感染力的训练、强化互动设计训练。本次研究,希望对传统竹编短视频及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竹编;短视频;非遗

竹编是我国一项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工艺,曾经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竹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些特殊工艺甚至一度濒临消失。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对这一传统工艺非常重视,于2008年将竹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竹编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用户的普及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以抖音平台为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短视频正成为抖音用户喜爱的传统文化类别之一。将传统竹编短视频与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或许是竹编传承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提升学科内涵的一种新方法。

一、短视频概况

(一)短视频

2013年中国互联网进入4G时代,短视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浪微博推出了“秒拍”功能,腾讯开发了“微视”社交软件,短视频以强大的画面、语音、文字等功能,成为网络用户的新宠。2016年抖音APP出现之后,中国的短视频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手机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9亿,占手机网民的72.2%[1]。上述统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关注短视频,除了将它作为信息的获取途径之一,也将短视频作为一种泛娱乐方式,甚至出现了短视频社交、直播卖货等新形式。

(二)非遗短视频

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2018年,政府加大了对于短视频的监管力度,工信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净网”行动。各大短视频平台全面整改,大力发展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非遗短视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大众所熟知的。以抖音为例,该平台于2019年组建非遗文化运营团队,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创作者服务中心”等,从技术与内容两个方面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随后,以传统陶瓷烧造、篆刻、竹编等为代表的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逐渐走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野。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各大短视频平台陆续推出“非遗市集”等直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始通过短视频获得可观的收入。

1. 非遗短视频的分类

第一种是工艺纪实类,占比较高。这一类非遗短视频的拍摄风格与纪录片类似,它主要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体的制作过程。纪实类的内容一般较为丰富,它通常包括前期准备、选材、加工、关键工艺、修饰、成品等主要过程,重点在于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展示。从用户的评价来看,纪实类非遗短视频是较受欢迎的,特别是一些特殊技艺、绝活等。在短视频流行之前,大多数人对于非遗技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程度,对于工艺的具体过程是不清楚的。非遗短视频出现之后,普通人才得以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核心,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魅力的部分。

第二种是作品展示类,占比较低。这一类非遗短视频与制作工艺无关,主要展示最后的成品。展示类非遗短视频通常会选择品质较好的成品,通过唯美的画面、精心处理的文案、配音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受众的印象。此类非遗短视频类似于广告片,即通过拍摄者的艺术处理,吸引受众的注意,一方面起到宣传非遗产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期的直播卖货、电商销售、常规销售等做铺垫。

2. 非遗短视频的数字化

“互联网+”兴起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探索数字化。短视频以其特有的优势助力非遗数字化,并加快了这一进程。我国的非遗文化一度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较为疏远。此外,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继承人断层等原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缓慢。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非遗短视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而且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政策层面之外,还需要不断更新理念。这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3]。这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俯下身段,緊密联系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短视频的流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非遗短视频从创作、发布到反馈的整个流程,都在不断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进程。以可视化、可交互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弘扬,是非遗短视频的初衷之一。

3. 短视频+教育

短视频自2016年火爆全网之后,各大平台开始推出教育内容,并表现出内容精炼化、通俗化、个性化的特征。从各大平台提供的教育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科普等领域,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特别是由于硬件、软件等的进步,短视频平台进一步优化了数字课堂的体验感、参与感,高校师生对于短视频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根据互联网市场调研行业先锋——艾瑞咨询2020年提供的行业报告:“短视频未来将成为教育的标配,从‘短视频+教育阶段进入到‘教育+短视频阶段。”[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微课堂等也在教育部的组织下顺利开展,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始提供微课录制功能,教育+短视频开始进入快车道。

“短视频+”对高等教育最为明显的改变在于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其中技术类课程可以将短视频作为有益的补充,例如一些重点、难点,用常规的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内容,借助短视频的可视化、精细化,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一些非技术类课程,除了可以借助短视频丰富教学资料之外,还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直播方式,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可能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生动,也更加灵活。

二、传统竹编概况

竹编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它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竹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篮、筐、篓等器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竹器。成书于西周时期的《诗经》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诗句提到了竹编,如捕鱼的篓等。春秋时期,竹编技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竹席残片,席片宽2毫米,厚0.1毫米[5]。到了汉代,竹编技艺瑧于成熟,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竹席,其编织工艺已经十分精巧。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在民间仍颇为盛行,竹制器具、工艺品等随处可见。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竹编行业开始萎缩,一些竹编技艺甚至濒临消失。面对包括竹编在内的传统工艺的失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6]2018年以“青神竹编、道明竹编、渠县刘氏竹编、瑞昌竹编”为代表的竹编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由此,竹编再一次迸发出新的生机。

(一)竹编手艺人

竹编制品的质量优劣与手艺人的技艺直接相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篾匠的地位较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农村地区都会在农闲时将篾匠请到家里,直接在房前屋后砍伐竹材,然后将它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器具。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已经很难见到篾匠的身影了。只有极少数年纪较大的篾匠,仍在坚守对传统竹编的热爱,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出售给专门的商贩。从竹编手艺人的情况来看,非常不理想。这些手艺人普遍年纪较大,且后继无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靠着娴熟的竹编技艺走乡串户,广为乡人熟知。可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了,极少有人会对竹编这种费时费力的手艺感兴趣。

相关部门加大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之后,竹编手艺人的境况有所改善,甚至少数身怀绝技的手艺人还将竹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如四川青神的竹编,多年前就在国内享有盛誉。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张德明,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推出了瓷胎竹编、精裱竹编艺术品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尽管竹編行业在相关部门的关注下,手艺人的生活、工作境况得到了改变,但类似张德明的例子毕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竹编手艺人的情况不容乐观。期待相关部门对竹编这一传统技艺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竹编手艺人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竹编制品的使用情况

竹编制品有它的优势,如自然、环保等;但也有劣势,如制作工艺复杂、易发生虫蛀等。作为生产、生活用具,目前只有农村地区还在少量使用。如篮、篓、箩筐、筛等,只占日常用具的极少部分。从这些竹编器具的情况来看,大多工艺简单,制作较为粗糙,价格低廉。尽管如此,上述竹编器具的用户大多为老年人,可能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念旧或者是习惯使然吧。

城市居民使用竹编的数量更少,且大多集中于一些工艺精细、造型美观的水果篮、花篮等生活器具。另有少量对竹编有特别兴趣的家庭,会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竹编工艺品。如青神竹编针对高端用户开发的瓷胎竹编,甚至还有被称为青神一绝的竹编画。

(三)竹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将竹编导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种大胆的革新,它一方面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如传统竹编中的一些纹样,可以建立相应的视觉数据库。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在图案基础、构成基础等课程模块中,从视觉数据库中选取一些典型的竹编纹样,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图案提取、打散、重构等练习。这种做法一方面增强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引导学生从传统工艺中吸收有益养分、提升设计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浙江的一些高校,将浙江东阳传统竹编融入产品设计课程,通过构建艺匠兼修的教学内容、协同型的教学方式、打造校企共育的教学平台等,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最终“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升了设计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7]。

“竹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完全可以借助当地的竹编资源,甚至组建以“竹编艺人+专业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此外,各地的高校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如尝试剪纸+艺术设计教育、木雕+艺术设计教育、刺绣+艺术设计教育等。

三、非遗教育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及意义

(一)可行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的联合,始于2002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8]。这是高校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导入高等教育,意义重大。高校集中了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科研平台、最优秀的人才等,它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艺,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相当吻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其次,艺术设计专业与民间工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源于1980年代的工艺美术专业,在创建之初就把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工艺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地方的民间工艺,如竹编、景泰蓝、苏绣等,只是由于前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艺术设计对于它们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如今,随着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将它导入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意义

1. 将非遗教育导入课堂,有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涵提升。近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高等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时代正在临近。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有很多高校新开,或者增设了相关专业。就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其内涵建设刚刚开始,未来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入课程教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提升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将非遗教育导入课堂,有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思政建設。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9]始终是高等教育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当前,各地高校正在开展思政教育改革,除了“大思政”之外,专业课程中的“小思政”正在建设之中。将传统竹编导入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中,是一种极好的思政教育,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的尊重,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心目中获得足够的尊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自信、文化自信。自包豪斯创立现代设计教育以来,国外的设计发展迅速,我国的设计水平相对落后,甚至有人提出了将中国设计教育全盘西化的想法。事实上,上述看法缺乏连续的历史观,是一种偏见。我国的传统设计根深叶茂,唐三彩、瓷器、明代家具等曾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被世界各国争相效仿。或许是缘于“船大难调头”等原因,目前中国设计只是暂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罢了。当然,中国设计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还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将竹编工艺导入艺术设计教育,将它与现代设计结合或许是提升中国设计水平的途径之一。这一融合,可以让学生逐步建立设计自信,并上升到文化自信。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导入是一项较有特色的具体措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它可以真正将文化自信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四、竹编短视频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传统竹编短视频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形式,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完全可能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四强训练模式”。

(一)强化专业印象的训练

传统竹编最吸引人、最有魅力之处在于它精湛的技艺,给人以非常深刻的专业印象。因此,传统竹编短视频的设计,第一要务便是传达它的专业性。特别是一些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往往身怀绝技,通过短视频可以展示他们的精湛技艺,给粉丝以高度的专业感。这也是传统竹编短视频与其他短视频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是受众最为关注的。不管是竹编爱好者,还是普通的短视频用户,都可以从精心制作的竹编短视频中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增加对竹编技艺、竹编传承人的尊重。任何一种技艺,要想获得人们的尊重,首先应当树立专业形象,这也是传统竹编短视频设计的重要策略。

课程设计中,要加强竹编专业知识的讲解。如竹编的材料、编织工艺、修饰等专业性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做到全覆盖。只有对竹编的相关专业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学生在设计短视频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人以非常专业的印象。如青神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青神融媒”推出的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的系列短视频,展示了从取竹、晾晒、破竹到编织的整个过程,手法娴熟,专业性强。陈云华掌握了青神竹编的核心技艺,特别是能将竹子破成若干与头发相当的细竹丝,其技艺堪称一绝。在上述系列短视频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从取竹、晾晒、破竹到编织的整个过程,其操作手法非常娴熟,粉丝被青神竹编的专业性彻底折服了(图1)。

(二)强化叙事设计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短视频就是一种微型的电影,它的叙事手法应当是艺术性的,完全可以借用电影叙事法,即单叙事与多叙事。不论是单叙事、双叙事还是多叙事,都由内容叙事和表现叙事共同构成,内容叙事的最高目标即为达到表现效果,而所有的表现叙事则需要在内容叙事中完成[10]。也就是说,电影叙事的关键在于内容叙事,传统竹编短视频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竹编短视频中,采用单叙事法拍摄的较多,至于多叙事的拍摄手法则较为少见。课程设计中,可以强化叙事设计的专门训练,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叙事手法,借鉴优秀的电影叙事。

单叙事又叫线性叙事,是指按时间性或者故事发展的线性顺序来组织内容。单叙事的传统竹编短视频通常以某种工艺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逻辑性较强,也较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如杭州临安创手艺竹制品厂的抖音账号——创手艺,其中一段获赞较多的传统竹编短视频,以讲故事的方式,详细地展示了菜罩的制作工艺及最后的成品,这是典型的单叙事拍摄法(图2)。

(三)强化艺术感染力的训练

视频画面的艺术感是非常吸引人的,竹编短视频也不例外。有一些传统竹编虽然乡土气息较为浓厚,但只要用心拍摄,同样可以展现出极佳的艺术感染力。如著名的抖音网红——李子柒,她拍摄的乡村系列短视频便以艺术性、清新自然的画面感走红网络。传统竹编短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如果用心,同样可以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如广州匠人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抖音账号——匠人集,推出了一系列的画面唯美、品质极高的传统竹编短视频,其中的“东阳竹编”“竹编手艺”等特别受粉丝的喜爱(图3)。竹编短视频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可以从拍摄期间着力,如取景、灯光、拍摄角度等;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视频的后期剪辑中强化画面的艺术感。这两种方式都与竹编短视频制作者的艺术修养、设计能力相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及短视频等,认真揣摩其中的设计手法,提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感染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大类,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如基础课程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还可以开设一些中国传世名画欣赏之类的选修课。此外,专业课程也可以做一些专业性的调整,如将竹编短视频导入某些课程,或者作为课程设计的一部分。

(四)强化互动设计训练

可以这么说,短视频与传统视频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性。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观众与视频的制作者进行互动是较为困难的。短视频流行之后,粉丝与视频提供者的互动变得极为便利了,双方可以足不出户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传统竹编短视频也不例外,竹编经营户、手艺人除了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竹编技艺、竹编制品之外,还可以与粉丝进行互动,随时解决粉丝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粉丝的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被满足了,与竹编制品、手艺人的距离更近了。在短视频的帮助下,那些古老的传统竹编技艺及“神秘”的竹编传承人通过网络,可以与世界各地的粉丝进行交流、协作,这对于竹编的传承、竹编制品的传播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短视频创作可以说是近些年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门类,事实上,这一类的课程也可以在相关专业中开设,如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它们对于展示设计成果同样有需求。因此,将竹编短视频导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时,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传统艺术的选修课程或者短视频创作的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展示设计成果的能力。

总体来看,可以将非遗短视频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归纳为“四强训练模式”。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上述四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是相互交叉的,可以多措施并举。

五、结语

我国的传统竹编技术历史悠久,当前正面临一些困境,短视频的出现为它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来说,将传统竹编短视频导入课堂,一方面有利于竹编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内涵提升、思政建设等。传统竹编短视频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可以遵循“四强训练模式”,即强化专业印象的训练、强化叙事设计的训练、强化艺术感染力的训练、强化互动设计训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W020190228474508417254.pdf.

[2] 人民网: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679795251496076&wfr=spider&for=pc.

[3] 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N].人民日报,2017-06-09(005).

[4] 艾瑞咨询.变与不变中国短视频+教育发展展望——2020年[J].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6):40.

[5] 欧潭生.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4(4):32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EB/OL].[2017-03-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content_5180388.htm.

[7] 吴义祥,黎静萍,张宏阳.东阳竹编手工艺融入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设计,2021(16):112.

[8] 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9] 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5163472.htm.

[10] 彭佳琪.电影单叙事、双叙事与多叙事[D]长春:吉林大学,2021:4.

猜你喜欢
非遗短视频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