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谐剧文学略论

2023-07-18 04:00邓添天
曲艺 2023年7期
关键词:曲艺四川省四川

邓添天

四川谐剧,是民国时期产生的、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以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进行表演的新型曲艺品种。它由王永梭(1914—1990)创立于1939年,兼具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和曲艺的自由空间,以“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传统格局和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常被人赞誉“一人登台,满台生辉”,可以说是四川地域土壤培育的一朵文艺奇葩。

在四川谐剧的成长成熟过程中,王永梭曾作出大量开创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前,他的创作内容主要是揭露和鞭挞黑暗的旧社会,如谐剧《赶汽车》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交通给予辛辣的讽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造了抒情谐剧的新样式,满怀热情地歌颂新社会,如《在火车上》《鲜花与信》《结婚》等,并在谐剧风格、表演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谐剧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充分的储备。1980年,王永梭受中国曲协“全国相声座谈会”之邀赴北京举办谐剧专场演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以此为标志,四川谐剧也正式结束了王永梭“孤军奋战”的局面而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包德宾的谐剧创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包德宾,四川南溪县人,是四川谐剧继王永梭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早年他曾为成都市市政工程公司石工,l972年起开始从事业余曲艺、戏剧创作,1978年调入四川省曲艺团任编剧至今。包德宾是创作的多面手,除了谐剧创作,还涉足清音、扬琴、小品、方言喜剧等曲艺类别和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曾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巴蜀文艺评选一等奖、四川省小品大赛创作一等奖等30多个奖项。其主要谐剧作品有:《这孩子像谁》《兰贵龙接妻》《零点七》《幸福和尚》《梁山一百零九将》《红楼笑梦》系列等。

第一个为包德宾赢得全国性巨大声誉的谐剧作品,是创作于1980年的《这孩子像谁》。当时,全国正掀起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各行各业纷纷在这一关乎是非标准的大翻检中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这部作品中,一个刚做了父亲的男人,抱着孩子逢人便问孩子像谁,结果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搞得他莫衷一是,十分苦恼,最后只好以官职高低来辨真相以求得自我安慰,从而讽刺了“官愈大,权愈重,愈正确,愈掌握真理”的某些现实,极好地呼应了这一社会思潮。作品表演风趣、语言幽默,于198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南方片)并获得了作品、表演双料一等奖。

继《这孩子像谁》之后,包德宾又先后创作了《兰贵龙接妻》(1981)《零点七》(1983)《幸福和尚》(1984)等一系列优秀谐剧作品。其中,《兰贵龙接妻》讲的是沾染赌博恶习的兰贵龙与妻子闹矛盾,醒悟过来后去接妻子回家而发生的趣味故事,歌颂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农民面貌的改变,回应了社会对“姓社姓资”的热议。在《零点七》中,通过主人公一不小心频频说漏嘴的“为人民(币)服务”“红包”以及对钱的盘算,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些矛盾和对人的冲击进行了及时的思考。这两个作品,先后于1986年、1988年入选中央电视台春晚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四川谐剧的全国影响力。《幸福和尚》则讲述了一个手持鲜花、高唱幸福经欢迎水利代表团却没有水喝的新版和尚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批判了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与作风。1987年,这个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全国曲艺组台演出,获得了高度好评。

包德宾的民间文化积淀丰厚,谐剧创作取材于其浸身涉世的生活,作品题材宽阔,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且主题深刻,往往能触及到许多潜在的社会弊病,在幽默谐趣中给人以思考。1988年,《曲艺》杂志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曲协、四川省曲艺团在成都联合举办“青年谐剧作家包德宾谐剧作品展览演出”和“包德宾谐剧新作品专场”演出,对包德宾的谐剧创作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展演展示,同时还对包德宾的谐剧创作进行了专题研讨。此次展演展示和研讨反响十分热烈,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包德宾谐剧创作的一次全面巡礼。除了上述作品,像《监督岗》《水火不留情》《大街上的叔叔》《公关小姐》《紧急案件》《献宝》《爱的含蓄美》等不同题材的作品,也引起了关注。

创作于1988年的《梁山一百零九将》,包德宾把视野投到了民间历史文化中,“抓取”了武大郎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试图借这个早已深入人心、卑微悲屈的人物之口,摇出现实世态的“万花筒”。剧中,由卖炊饼而升格为梁山伙夫的武大郎降下了梁山“替天行道”的旗帜,升起了“今日停伙”的告示,正式宣布罢工,以此来向宋江要求给自己解决待遇问题。他拉关系、讲贡献、摆思想、谈境界、论武艺,等等,一道一道吹嘘得唾星四溅,要求给自己排一个好汉座次。这场面,人们是何其熟悉,正是当时社会不良习气的写照。作品借武大郎自曝其丑的喜剧方式,对此进行了多方位的揭露、批判和讽刺,反映出剧作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生活感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包德宾谐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节点,带着浓厚的承前启后意味。在此之后,他的创作进一步向历史文化的纵深开拓,借助经典新编或人物新释,化合古今、借古喻今,不断创出自己独特的新意。1992年,包德宾创作了谐剧《零点七新传》并参加了当年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北方片)演出。这个作品带着某种回顾总结、老树新枝的意味,虽然不是开掘历史文化经典,但创作思维已显出拓展题材、赋予经典新的时代内涵的自觉。此类创作从开始到逐渐形成规模,几乎跨越到了新世纪。考虑到剧作家创作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这些作品在包德宾谐剧创作中的地位和分量,在此一并作简单的介绍。

谐剧系列作品《红楼笑梦》是包德宾经典新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系列包括9个剧目:《贾和尚失戒》《薛蟠选秀》《刘姥姥脑学》《贾瑞造星》《赵堂官查园》《王熙凤招商》《焦大触电》《贾宝玉跳舞》《尤二姐葬花》。包德宾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雕琢或恶搞经典的肤浅层面,而是用批判传承的方式对经典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在这里,经典题材、典型人物就像是包德宾创作的“外衣”,通过“选秀”“招商”“触电”等流行话语及人物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处境,包德宾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质。

在《红楼笑梦》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集中了各种丑角特征于一身,比如渺小的目标、有限的手段、愚而自赏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失败等。包德宾略去了原著《红楼梦》的历史立场,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但是却借人物的塑造将时代特征更加鲜明呈现。这与原著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形成了某种互文和差异欣赏的错位,大大增强了喜剧效果。比如《贾瑞造星》《赵堂官查园》和《薛蟠选秀》等几个作品,主角不仅与原著人物性情相似——贾瑞的愚傻好色、赵堂官的厚颜无耻、薛蟠的好色无知,而包德宾把他们安排在了如市场调查员、职业经纪人、企业家、选秀者等几份让人羡慕的职业里,让其尽情发挥表演,从而竭力地反映现实,透现历史,在此过程中,滑稽与笑料也自然流淌出来。在此之前,四川谐剧创作尚未有类似系列化经典新编作品,这一系列的创作对于适应新的演出环境及观众需求,意义堪称重大。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皆是开拓性的尝试,把握不全面、不周到之处也是有的,比如《贾宝玉跳舞》时代感略逊,与贾宝玉形象不够契合;《焦大触电》讽刺了“暴发户”心理,但人物行动断裂明显等。

整体上看,包德宾的谐剧创作具有广阔的现实关怀、鲜明的时代感和引领风尚的开拓意识,这是时代使然,也是王永梭開创的四川谐剧艺术薪火相传的结果。此后,又有一些创作者加入到了四川谐剧文学创作的队伍,如严西秀,则是后话。

(作者: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艺评论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四川省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