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吧

2023-07-18 02:11郭静娟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3年7期
关键词:苏苏言说小雪

郭静娟

十八岁成人礼之前,按照惯例,学生需完成一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我让孩子们以“十八岁,我们可以写下什么”为题来写作。我对他们说,就算是用这种方式和曾经的自己作一次告别吧,告别童言无忌,告别年少轻狂,开始扛起公民的责任。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活中最关心你的人,面对不一样的自己,相信你们一定有话要说。

学生们认认真真写下的,有对亲情的梳理,对父母的感恩,对梦想的渴望,对生活的困惑,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反思。许多文字不只让人感动,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1

文静的苏苏如是写:

“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管教很严格的家庭,在我们家,你们是爱我的,我是自由的。只是,有时你们会说我天天苦着个脸,不活泼,不开朗,爱想太多,爱把事情想得太坏,你们希望我开心点,因为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和人。我明白你们的良苦用意,虽然我的性格已经形成了,但我会尽力让自己轻松快乐,你们放心……”

苏苏声音有点轻,大家听得很安静,我也为之一怔。班级中,那些开心果式的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赢得大家的喜欢;那些小刺头一样的存在,则让老师们不得不為之费心;而那些沉静认真的学生呢?在我眼里,苏苏一直是个乖巧认真的女孩,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很沉默,很认真,偶尔会问问题,她几乎不需要老师操心,但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自加压力,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可能藏有自己不便言说的困惑。

想起高中时候的自己,成绩还可以,但性格较内向,没有多少存在感。大概,我在老师眼里,也属于因放心而少关注的那类。但一直到现在,每每回想起高中时代,分数之外好像总隐藏着些自卑。

苏苏读着读着,落泪了,朴素的情怀自有它的动人之处。我这样点评:生活中,你会发现,沉默的人往往更加善思,甚至带有哲学家气质,许多内心丰富的人生活中往往也不太善言辞。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我们的生活足够多元,所以也足够包容性格的多元。我们无须要求自己像别人,而当我们试图评判他人,也不该只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

那一刻,苏苏的眼神很亮。这些话打开的,不只是苏苏的心扉,也包括我自己那隐秘的心结。

2

小雪是个相对活泼但有些敏感的女孩,容易有小情绪。她写了很多,其中一件小事,描述格外细致,让我读得有些心酸。我问她愿不愿意分享,她没有犹豫就同意了。那份释然和坦然,意味着她已经跨过了那个坎,成长了:

“每个人曾经都可能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我也不例外。高一有段时间,我沉浸在不稳定的情绪中。那个周末,妈妈骑着电瓶车从二十公里外的地方来接我,回家路上,走了一半车就没电了。夜幕降临,妈妈在路上找到一户人家,说明情况,这户人家答应让我们在他们家里充电。但我心里很气愤,一路上都在喋喋不休,责备妈妈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就来接我。不远处传来凶狠的狗叫声,我最怕狗,因此更加心烦,吵得更凶,最后,一气之下我自己走了。我一直往前走,也不接妈妈打来的电话。走到小河边,河中黄色的牌子,被昏黄的灯光打亮,勉强看得清上面的字。我停下,觉得委屈,更觉得绝望。不过恐惧拽着我,让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往河边更靠近一步。妈妈的电话又一次打来,我接了她的电话,我听见她的哭声。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十分愧疚……”

阅读这些文字时,我不禁泪目。大概,每个人在懵懂的少年时代,总会被一些焦虑和烦恼折磨,但却无法言说,也无处言说。小雪知道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她无法直视那样的自己,但又控制不好,所以,情绪才会反反复复。这便是内心隐秘的纠结和挣扎吧。如果没有这些文字,一个孩子的任性、脆弱和无奈,又怎么会被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知道呢?

对小雪文字的点评我是谨慎的,我选择了共情。我说,自私其实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自己不敢直视的隐秘角落,但爱和成长会帮助我们不断减少这样的角落。比如我,每当我和儿子吵架,我永远不会赢,而当我回到自己的爸妈家,我便可以任性。这也许是人性的弱点,但也是生活的美好之处。当我们敢于反思,敢于坦然面对,那么便意味着我们成熟了成长了。

大家的掌声很响亮,我相信,那不仅是送给小雪的,也是送给他们自己的。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另外的自己,从而获得成长。

3

就用善解人意、活泼外向的小婉同学的作文题目来收尾吧:你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吧。小婉在信末如此深情表白她妈妈:

“很少有机会有勇气像这样表达自己,以后就多听听现实的声音,看看我现实的行动吧。亲爱的陶女士,今后的日子,还请继续多多关照!”

还请多多关照!多好。从语气就能感觉出来,小婉和妈妈的关系很亲密。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如此勇敢地表达爱意,都可以如此轻松地和父母相处。如果不能,也请试着换到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许多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一次小小的征文,一次用心的写作,不仅让我读到学生们心灵的丰富性、多层次性,也让我读到了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狭隘偏见。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孩子,多去包容和等待,也要把孩子当成老师,多向他们学习,而不是用固化的方式去解读他们。我们必须谨记,我们,也曾经是他们。这样,我们看待问题,才可能找到真正适合的视角。

来,让我们彼此重新认识一下吧。

编辑 东篱

猜你喜欢
苏苏言说小雪
小雪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Watching the Cataract on Lushan Mountain
观星地理之凤凰天池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
小雪的惊喜
Effect of rifle bullet parameters on the penetration into ballistic gelatin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