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

2023-07-19 10:36徐敏彭蘡钟剑秋
系统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二聚体血浆

徐敏,彭蘡,钟剑秋

溧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溧阳 213300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较多,如冠心病、心梗、动脉硬化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健康。随着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出现较大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比呈现升高趋势,据2020 年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心血管病患者数量超过3.3 亿,脑血管病发病率约345.1/10 万[1]。临床研究显示,患者病发心脑血管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指标呈升高状态,因此推断可利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以此用作疾病诊断参考[2]。这是由于D-二聚体为降解纤维蛋白后生成的产物,能够提示纤维蛋白情况[3]。本研究选择2022 年1—10 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诊的650 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健康体检者分析D-二聚体检验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65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分组,A 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共226 例,其中男135 例,女91 例;年龄32~96 岁,平均(59.63±5.25)岁。B 组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共127 例,其中男90 例,女37 例;年龄41~91 岁,平均(60.02±5.31)岁。C 组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共297 例,其中男170 例,女127 例;年龄37~92 岁,平均(60.06±5.35)岁。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250 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0 名,女120 名;年龄40~90 岁,平均(60.01±5.29)岁。对比分析4 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资料完整、全面;同意配合该次检查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沟通障碍;检查依从性差。

1.3 方法

提前告知3 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员具体的采血时间,指导其掌握正确的禁食禁饮技巧,需提前12 h 禁食、提前8 h 禁饮,禁食前摄入的食物口味需清淡,不得出现暴饮暴食、饮酒吸烟等情况。在采血日当天清晨7:00-8:00 时间采集静脉血样,需保持空腹状态,如感觉腹中不适,可饮用少量温水缓解。选择肘窝主静脉作为穿刺点,每人血样采集量为3 mL,采血针穿刺成功后,需插入含有枸橼酸钠的真空试管保存样本,粘贴患者信息条码后,于规定时间内转运至检验科室。

在血样转运至检验科室后,由专人负责验看,确定血样是否保存完好,避免出现溶血、凝固等问题,待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交接。将所有检验用血样逐批放入离心机内处理,离心速度设定为3 000 r/min,处理时间为15 min 左右。离心处理后,将上清液弃掉,提取血浆样本实施免疫比浊法检验,对样本中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设备为斯塔高(stag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使用设备配套试剂,严格遵照说明书内容进行操作,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分别记录3 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的数值,再记录治疗前后3 组患者的相应数值。

1.4 观察指标

3 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比较。分别记录A 组冠心病患者、B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C 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同时以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测定结果为对照,对比4 组检测者指标差异性。其中血浆D-二聚体<0.2 mg/L 判定为阴性;血浆D-二聚体≥0.2 mg/L为阳性。计算血浆D-二聚体指标检验的灵敏度、特异度。计算公式: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比较

3 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结果最高,冠心病患者次之,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测定结果相对较低,见表1。

表1 3 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比较[(±s),μg/mL]

表1 3 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比较[(±s),μg/mL]

组别A 组(n=226)B 组(n=127)C 组(n=297)对照组(n=250)t 值/P 值(A 组vs 对照组)t 值/P 值(B 组vs 对照组)t 值/P 值(C 组vs 对照组)D-二聚体1.69±0.12 1.77±0.17 1.61±0.09 0.13±0.08 168.305/<0.001 127.380/<0.001 201.494/<0.001

2.2 血浆D-二聚体指标检验灵敏度、特异度

通过计算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指标用于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灵敏度为99.08%(644/650)、特异度为99.20%(248/250),见表2。

表2 血浆D-二聚体指标检验灵敏度、特异度

3 讨论

D-二聚体(d dimer,D-D)属于人体内活性物质的一种,其是经由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产生的物质,具有明显的特异性。通常情况下健康人群血液当中D-D 的含量较低(0~0.256 mg/L 间视为正常),而如出现血脂、血糖等代谢功能障碍后,便会在血管内皮上逐渐形成血栓或纤维溶解物堆积,此时D-D 的含量便会异常增加,因此临床多将该指标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血检指标,患者群体的检验数值较健康人群明显偏高[4-5]。

根据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显示,血浆中D-D 含量和机体凝血功能间存在密切关联。从病理角度来看,当血管内皮发生损伤,或慢性病变导致的血液内环境改变,会直接对凝血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刺激,继而诱导血液当中更多的纤维蛋白物质向交联纤维蛋白转化[6-7]。这种蛋白本身属于人体纤溶机制反应后的产物,而在纤维蛋白经过降解作用后会产生部分代谢碎片,其无法被进一步分解或代谢,且在血液内环境异常状态下难以被及时转运出体外,从而过度沉积在血液当中[8-9]。这部分碎片和血液当中其他物质的γ 共价键经过结合作用,继而产生的D-D。当人体发生心脑血管病变后,其血管内皮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随病程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此时便会过度刺激凝血功能、纤溶功能间的平衡,使凝血功能过度亢进,提高了纤维蛋白的降解速度,因而在血液当中可以发现大量D-D 的累积[10-11]。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健康人群血液当中D-D 含量明显低于心血管疾病群体,而当心血管病症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其血液当中D-D 含量也会有所下降,但受限于自身的病理状态,使得该指标在短时间内尚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12-13]。部分情况下,溶栓治疗会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碎片的数量,这些碎片继续和γ 共价键结合,从而在给药后或治愈后导致血检D-D 指标仍高于正常值[14-15]。

临床检验血浆DD 含量的方法较多,包括磁珠凝固法、发色底物法等,其中免疫比浊法较为先进,且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较高[16-17]。在血浆样本当中加入相应检测试剂后,停留30~60 s 便可在全自动分析仪上获得读数,检验时间相对较短,可适用于临床大范围、快速筛查工作[18]。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为(1.69±0.12)μg/mL、B 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为(1.77±0.17)μg/mL、C 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为(1.61±0.09)μg/m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本研究结果与唐芹[19]发表文章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1 833.21±13.15)μg/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 758.58±13.75)μg/L、急性脑梗死组患者(1 732.59±13.76)μg/L 均高于对照组(127.47±9.03)μg/L 相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测定,用于辅助鉴别疾病类型,且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