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光照亮伟大复兴之路

2023-07-20 00:34朱叶楠
中国报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朱叶楠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回顾百余年文化建设历程,在东西方文明的强烈碰撞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启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相关重要论述为基础,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文化使命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脉搏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经由“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一体、汇科学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文明于一身,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崭新文明形态。

回顾人类文明形态的漫长演进历史,一开始各地区各民族独立发展、群星璀璨,近代以后资本主义文明纵横天下、所向披靡,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文明问世、进而与资本主义文明双峰并峙,上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文明曲折发展、经历了苏联与东欧剧变,进入新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崭露头角、逐渐绽放光芒。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我们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延绵至今不曾湮灭的古老文明形态,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我们不惧挑战、勇于创造,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我们很早就形成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坚定信念,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我们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让各种宗教多元并存,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我们以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来看待其他文明,追求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具备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这些突出优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自身生发出来的,也是会通古今中西一切文明成果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同时用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也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中。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绝非简单并列。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自由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各种理论曾风靡一时,但这些理论或思想最终都在中国“水土不服”,无法彻底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能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牢牢扎下了根基,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同为包罗万象的思想形态,不谋而合地蕴含着对美好社会的崇高向往、对人的主体价值的极端重视、对实践的重要性的特殊强调、对辩证法思维的高度推崇等方面的契合性,从而使得两者的相结合水到渠成。这种“结合”在不使我们丧失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1年10月13日,游客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舊址参观拍照。深秋时节,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热度依然。众多游客纷纷来到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结合”中产生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就实现了对人类旧有文明模式全面超越。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突破了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的神话,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物质主义泛滥、两极分化鲜明、对外扩张频繁的文明发展歧路,让“历史终结论”成了历史的笑话。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赓续并创新了社会主义文明新的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与旧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双重超越,充实与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宝库,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与“世界向何处去”的双重疑问,为人类指出了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既体现本国特色又走向世界的“正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引系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这个双向成就的过程中,厘清两者的关系与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两者相结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结合的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滋养,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从而丰富与充实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通过结合,就能更好地获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场域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自然也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导向与价值取向,陷入保守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具有跨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普遍价值,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推进两者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的首要原则。

当然,马克思主义绝非原封不动的教条,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简单延续中国传统文明的母版,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文明模式的模板,不能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再版,更不能是欧美国家文明发展的翻版。要进一步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返本”与“开新”,并卓有成效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既然需要“结合”,那就说明两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时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精神特性,不可避免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碰撞在一起就是非此即彼的零和竞争,也不意味着两者的相遇必然导致消除差别的熔为一炉,我们讲的结合是和而不同,是在保持兩者特性基础之上求同存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理论的拼凑与嫁接,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深深扎根于中国具体实践之中的。在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过程中,要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适应,彼此见贤思齐、互学互鉴,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开拓出一条求同存异的会通之路,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凝聚双重智慧。因此,在推动两者相结合的进程中,一方面,要让马克思主义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赋予其中华民族的形态与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认同感与亲和感;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时代条件与历史条件的局限,确实含有陈旧过时甚至落后的内容,在当代社会必须进行转型与再造,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劣,让其中真正优秀的部分发扬光大。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华传统文化之“的”,使其摆脱历史局限性的羁绊,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再现活力。在尊重彼此差异前提下的双向补充与相互融通,就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无比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在实践中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卓越的领导者。回顾党的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代领导同志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聚焦时代发展与实践进程,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特别是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提炼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特别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的方法根基。

在实践中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更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人民长期受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熏陶,同时又普遍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很容易认同并愿意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应当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精神,夯实两者相结合的群众基础,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提炼结合的要素与方法。人民群众拥有真正的智慧,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深刻体察时代之脉搏,把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作为两者相结合的着眼点,一方面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涅槃重生,闪烁时代光芒,迸发强大活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和解释力,使其更具中华神韵,从而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两者结合。

总之,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崇高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灿烂辉煌,让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继续深入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定会让中华民族继续伟大下去,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王哲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