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郊型”经济绘出正定新画卷

2023-07-20 00:34江渚
中国报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正定县旅游发展

江渚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其成长之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也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一以贯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出地方发展特色。

1983年下半年,刚满30岁的习近平成为正定县委书记,首次主政一地。那时的中国政坛,正在强力推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促动官员队伍更新换代。

作为县委书记,习近平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改革。他借鉴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半城郊型经济”的概念,使正定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迅速转向“掏城市腰包”的商品生产——城市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就加工什么。

在正定工作3年多,习近平同志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近年来,正定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产城融合、古今融合、城乡融合,加快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正定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8.37亿元,是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

“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经济。他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模式和旅游业的重大“转型”战略,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如今,“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仍对正定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今年“五一”前夕,全长106公里的“滹沱河生态走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15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得益于此,位于滹沱河边的塔元庄村在“五一”假期迎来了4万多名游客。而像这样热闹的场面一直延续到“五一”后的周末。村里的各个园区在接待游客的同时,也在加班加点进行升级改造。

塔元庄村距离正定县城仅有1.5公里,利用“半城郊型”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村企合作引入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瞄准城市“菜篮子”,塔元庄村成立了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按照自愿原则,将承包土地以返租形式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集约式开发。入股村民每年每亩地保底2500元收益,年终还有二次分红,又增收50%以上。

为壮大集体经济,村合作社成立公司,建成了集智能监控、浇灌、温控、施肥、预警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无残留蔬菜大棚占地170多亩,收获的蔬菜约1/3免费供应村民。同时,与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合作,推进建设农林牧副渔业从生产到加工、从制作到销售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遵循着“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的思想,塔元庄村实现了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了农业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1年,塔元庄村在原有滹沱河北岸500亩蔬菜大棚和270亩水果大棚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整合滹沱河南岸土地,建设高标准葡萄大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2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融合发展

“正定是一个古郡,地近京畿,四射通衢,早是人文薈萃之地。”习近平在给《正定县大事记1949—1983》作序时曾这样写道。

习近平熟读县志、史料,经常走街串巷,勘察古迹。正定县委大院有两棵大槐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那时,习近平初来正定。“他看到这两棵槐树,问我们知不知道树龄,大家都说不知道,他就让我们找专家看看,要不要保护起来。后来经鉴定,这两棵槐树是明朝初年的,已经600多岁了,于是将它们保护起来。后来还专门立一石碑,刻上《古槐赋》。”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朱博华回忆。

正定县正定荣国府景区航拍。近年来,旅游正在成为正定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正定隆兴寺是闻名世界的宋代大型寺院,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年代久远,损毁严重。习近平频频出面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前来考察评估,努力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复隆兴寺。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习近平希望将“荣国府”引进正定,建成永久性建筑,与隆兴寺一起成为一条旅游线路。1986年8月,在习近平离开正定一年多后,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终于竣工。20世纪90年代,“荣国府”年接待游客最高达138万人次,创下“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仅古城墙6.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分布着隆兴寺、开元寺等38处文物古迹,其中有9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正定把“文化兴县”“旅游兴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举,划定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将近3000户居民、30个机关单位、13家企业迁出古城。同时,实施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工程,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重现“千年古郡、北方雄镇”风采。2019年正式实施的《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还将正定古城保护带上了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循着文旅兴县的思路,正定以“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为标准,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管理。为方便游客、居民路边停车,全县建设免费停车场达22个、车位4.48万个。围绕“为民、便民”,正定新改建厕所600余座,并投放免费观光车、直饮水机。全县新建38处公园游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2022年10月20日,正定县曲阳桥镇,农民驾驶农机在稻田收割忙碌。

目前,正定已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之城,旅游也成为正定县域经济新增长极。202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正定仍接待游客530.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83亿元。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石家庄市委常委、正定县委书记王俊红表示:“正定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产城、古新、城乡三大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千年古城生机勃勃。”

近年来,正定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招引优质项目,扶植科创平台,拓展引才渠道,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和总部经济“4+1”主导产业,在科技创新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目前,正定县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45家。

前不久,河北百龄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总部从北京迁到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科创企业多,产业集聚度高,在资源和应用场景方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对于最终牵手正定,该公司负责人于路晓说,在正定,证件审批、手续办理等方面都非常便利,还能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享受其政策红利。

当前,正定县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协同发展”总基调,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得到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央视新闻

猜你喜欢
正定县旅游发展
石家庄市正定县总工会以“零工驿站”竭诚服务劳动者
正定县正定镇太平庄村 夯实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正定县人大常委会 “网上代表之家”增强监督实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