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老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023-07-20 03:14郑瑛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试题考查

郑瑛

云南省2023和2024年高考采用语文、数学、外语+文综或理综的形式,即通常说的新课程新教材老高考形式。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2月,云南省采用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高考适应性考试题进行了全省统一测试,明确了高考的题型结构和命题思想。但就目前地理教学来看,高中地理教师仍较为困惑的问题主要有:2023年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出现新变化和新要求应如何应对?高考复习时区域地理部分应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增加、复习时间减少应如何有效应对高考?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新教材特点,以及对全省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特点和考试情况的思考,现提出以下教学策略供地理教师参考。

一、研究试题特点,明确高考新要求新变化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2023年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很好地遵循了评价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研究该套试题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可以明确今后教学和备考的指向。

1. 突出基础性

试题基本都是在新情境中运用学科基础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如工业与服务业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联系和资源与国家安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城市景观与功能区、河流水文特征与交通运输线建设等均为学科基础的、必备的知识。同时,减少了以往在地理学术情境下对新知识理解的考查,也没有对陌生地质地貌地理过程的考查,基础性特点突出。

2. 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考查思维品质

试题在新的情境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试题情境和设问新颖,如机场定制鞋服务、石油生产、文化景观的变化与规划、淤积层对修建大桥的影响等,都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情境,但又非常新颖,没有固定模式和答题套路可依,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建构答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对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突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3. 跨学科综合是试题亮点

从本套试题选择题第5题CO2注入地层驱油和非选择题第37题第(4)小问“结合中国克服世界基建难题建成帕德玛大桥,简述你的两点感受”两题可以看出,试题分别需要调动物理和思政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另外,本次适应性考试的其他学科均有跨学科综合试题,因此今后高考试题不仅要求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还要求能够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从适应性考试情况看,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试题,很多学生不知道非选择题怎么答,以喊口号为主,不能结合思政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和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论述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高考命题依据,以课标为标,以教材为本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均应以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即参加高考的学生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性试题很好地诠释了该项要求,考查内容均为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这也是本套试题基础性突出的体现。由此可见,高考地理学科考查内容为课程标准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以下简称“必选”)内容,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扎实进行教学,不要再根据各种复习资料涉及的知识进行添加,要适当减轻学生负担,练“好”题讲“好”题,重在必备知识的落实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避免大量刷题。

三、处理好必修与必选内容的关系,高效利用复习时间

课改前的地理教学一般在高二年级就进入复习,中间用不长的时间穿插选考内容讲解,而新教材的学习内容增加,地理教学基本要在高二年级下学期完才能结束,復习时间减少,仅有一年的时间,因此科学安排五个模块的教学对于节约复习时间、有效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1. 扎实有效做好必选内容的教学,不盲目赶进度

地理学科三个必选模块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文科班学生必学,而高二年级学完该部分内容后,不可能有时间再对其进行复习巩固,因此,在高二年级时就必须扎实进行教学,落实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要求。尤其必选1自然地理的内容,难度较大,地理原理、规律等知识应用性较强,更不能盲目赶进度,舍本逐末地希望留出更多时间复习,导致基础不牢,不仅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也会导致高考复习效果不佳。

2. 在必选内容教学时,整合必修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重在“理解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活动现象、过程及其原理”,是基础模块;必选教材的内容重点在“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原理、原因”,是对必修部分的拓展加深,两者呈进阶式关系。从适应性考试题可见,必修内容也是考查的重点,如区位因素、土壤、工业联系、文化景观的发展变化等,只是适当提高了考查的高度。文科班学生进入必选内容教学时,可采用大概念思路设计单元教学,将刚学完的必修知识整合在其中,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也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加以提升,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网络,且不用再花时间单独复习必修内容。例如,必修中的地貌和必选中的地形变化整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变化整合、水循环与水体运动整合、必修2与必选2等的整合、融会贯通。

3. 必选3内容重在结合区域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分析该模块内容可见,这部分包括三个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其中大部分内容教师较熟悉,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内容属于较新内容。学习该模块时,教师应以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线索,落脚到资源、环境安全,进而引申到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要避免全面介绍或过多延伸资源、环境的知识内容,而是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四、强化区域认知和分析能力,减少机械性知识记忆

区域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在高考复习时老师们一般会专门对这块内容进行复习整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教学内容增加,复习时间减少,区域地理复习教学成为教师的困惑。

1. 注重分析区域方法的指导,减少过细区域地理知识点记忆

新课程标准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界定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分析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和2023年适应性考试题可以看出,基本不会考查新情境中涉及区域的具体知识点的识记,而是重在考查根据必备知识认识区域、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比较能力。例如,适应性考试第37题第(1)问“简述帕德玛大桥处河流流量、水位、河道宽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题思路是用经纬度和典型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后找出该地的气候特点和成因,从而分析对河流的影响,并没有考查过细的区域知识。因此,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教师应注重分析区域方法的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记住详细的区域地理知识。

关于分析区域方法,鲁教版必选教材设计了“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开展小区域调查”“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四个单元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活动进行方法指导,并在复习教学中不断运用,提升区域分析能力。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方面,只需掌握住各地理分区中基础的、典型的地理事象、特征及空间分布即可。例如,世界和中国重要的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各大洲分区的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等必备知识,过细的区域知识如主要国家的首都、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较细的地理特征等知识点不需要记忆。

2. 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贯穿地理学习全过程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贯穿于高中新课标、新教材必修和必选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及对区域开发利用的评析三方面内涵,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在高三复习时再注重区域认知的强化。

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空间规律及其整体性与差异性,解释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地理的区域发展内容部分是以区域为背景学习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协调发展,这些问题既涉及区域自身特征,也涉及区域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以背景区域为例,培养学生如何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特征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记住该区域的特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内容部分,要关注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掌握重要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特点。

五、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地理思维

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可见,高考试题是在复杂现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思维。适应性考试题更是突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地理教学方式,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首先,地理教学中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发展思维、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问题式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问题的确定应考虑与实际情境的关联,围绕问题,建立相关知识结构。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托情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围绕情境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为学习链,促进思维发展和结构性知识生成。

其次,注重在情境中建构解题思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指出,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地理适应性试题和近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情境中解答问题,不同的情境解答思路不同,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因此对思维的综合性、逻辑性、创新性要求很高。平时学生做的题很多,这些题也有情境,但高考不会遇到相同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建构解题思路,厘清为什么这样答,而不是关注答什么,前者注重地理思维,后者注重地理知识。充分利用高考真题帮助学生学会建构地理思维才能够较好地应对高考。

最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习真正发生。高三复习教学时,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和学生陷入不断的做题中,缺少自主思考和整理的时间,题目做过,老师讲过,但自己没有想清楚,答案来源不明白,很快就会遗忘,达不到复习效果。教师应精选练习题,精讲精练,练后再反馈,尽量让学生把考过、做过的题想清楚,做明白,总结出答题思路,而不是盲目刷题,囫囵吞枣。

六、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其中的“外在表现”是通过答题时的文字表达来体現的。从适应性考试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获取信息不全、解读信息和设问理解出现偏差、文字表达不清或逻辑混乱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薄弱。如第37题第(1)问“简述帕德玛大桥处河流流量、水位、河道宽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试题,很多学生不能根据设问理清答题思路,分季节答流量、水位、河宽变化,而是把答题内容混乱堆积。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训练,如确定关键词、根据信息补充表达等;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强化语言表达和思维外显;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关注学生文字表达的规范训练,注重研究试题的答案,并与自己的答案对比,找出问题,学会用学科术语。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在答题中准确获取信息,清晰地论证和阐释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新课程新教材老高考是云南省进入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高考试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们应注重考—教—学的有效衔接,针对高考考查要求,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扎实推进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沉稳的态度面对高考。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试题考查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