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

2023-07-21 07:34卢雪艳
中国教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任务驱动核心素养

卢雪艳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承担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思政课“实践性”特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用目标引领、情境勾连、差异任务、评价护航的思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任务驱动,落实任务群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构建学生整体性思维,落实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 单元整体教学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任务积极收集资料、探索问题、明确知识,最终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1]5,集中体现为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渗透于单元、课时,虽各自独立,但具有整体架构和系统关联,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地串联起各单元、课时之间的整体逻辑架构。为此,思政教师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宗旨,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坚持“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设计和实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从而转变教与学、学与评的传统封闭模式,让教学从被动机械转向主动个性,从封闭走向交互,建立起“开放、交互、自主”的教学样态[2]。

一、目标引领:整体化设计单元任务群

单元目标称为“大任务”,是单元整体学习的核心任务。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征,单元目标由核心任务分解成的有层次、逻辑关联的子任务组成,这些在主题、目标、内容等方面相关联的小任务组成了“任务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有统整性思维,要从单元整体性“大任务”视角将单元、课时中不同层级的子目标、子任务进行统整,在厘清单元内部与单元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好核心目标与子目标,并以问题去“驱动”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单元时,笔者确定单元主题是“建设文明中国”,此主题包含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内涵的分析、解读,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守望精神家园”。笔者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对应课标第四学段内容,确定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框架(见图1)。

笔者根据以上素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驱动性任务。

任务一:借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比较图”(略),探究其他三种文明都已经衰落或灭亡,唯有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密码。

任务二: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任务三:文明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在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任务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共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家园?

这些驱动性任务密切联系知识和生活,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开放性,聚焦单元的育人价值和目标,提高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任务一为角色带入型驱动,将学生带入中国史、世界史的长河中,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去思考、比较四大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凸显唯有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生命力,激发学生“寻找密码”的探索欲;任务二为问题导向型驱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传统美德、铸就了民族精神,凝聚成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的知识内涵,体验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文化命脉和根基;任务三为通过分享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知道虽然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我们仍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任务四做好铺垫;任务四为创造型驱动,需要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共同完成,通过合作探究形成坚定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的价值取向,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在上述单元教学中,笔者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个大视角,逻辑化、体系化地统整了单元教学内容,用任务驱动逐步深入牵引课堂,避免教学目标的碎片化和随意性。用开放性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再进一步领悟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探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期待与追求化作守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最后提升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去传承、发展和弘扬本国文化,做精神家园、生命家园的守护者。四个子任务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且与大任务的情境、主题、内容体系相呼应,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基础上,延展学习空间场域,促进学科素养落地。

二、情境勾连:有效串联起单元整体教學逻辑

情境是实施单元教学的载体和保证。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原有的线性思维,根据单元主题和目标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统整,创设生活化情境;要做到情境中有任务、任务中有情境,有效地实现教学逻辑勾连,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视域下开展沉浸式学习;把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知、情、意、行情感体验和内化,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进而促进学科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3]。

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单元由“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三课组成。教学时,笔者以一名初中生聚众斗殴用预先准备好的匕首将别人刺成重伤的案例作为主线创设情境,并将“任务链”嵌入其中。

【情境一】

视频播放:在刺耳的警笛声中,画面定格在主人公因涉嫌犯罪被带上警车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他本来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怎么会涉嫌犯罪了呢?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预设驱动任务)

任务一:请自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查阅相关法律,判定主人公的行为是否为犯罪,并说出判定的依据。(对应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内容)

【情境二】

法庭宣判后,主人公服刑,画面切换至主人公狱中忏悔场景,通过视频回忆他的违法经历。

任务二:请根据视频,说出从始至终主人公有哪些不当行为。(对应第三课“规则”、第四课“诚信”和第五课“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等内容)

【情境三】

视频播放:记者采访对话,主人公渴望自由,陷入深深的懊悔和自责……

任务三:导致主人公走向犯罪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扩展生成: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自我保护等)

任务四:案件落下了帷幕,思考却不能停止,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准备如何做呢?(涵盖“遵守规则”“自我保护”“预防犯罪”等内容)

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一个鲜活的同龄人的生活情境演进,巧妙地嵌入“任务链”,避免了情境的反复切换,有效地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逻辑勾连,引领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情境中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理解社会规则,真切地领悟到遵规守纪、做守法公民的内在价值。同时,情境的设置也打通了学习知识和生活关联的通道,帮助学生完整地实现整个单元的知识建构、感悟提升、思维进阶和素养发展。

三、差异任务:满足不同层级学生能力需求

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级的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踮踮脚”完成任务。同时,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的任务,增强课堂互动,将学法指导、情感熏陶、自然渗透融合于目标任务的达成中,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富强与创新”单元时,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立足国情,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报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达成这一目标,笔者从本单元整体框架入手,根据学情采取差异化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见表1)。

笔者在设计驱动任务时,紧扣目标任务,关注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进入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以任务一为重心,查阅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完成动手制作展示等趣味性高、难度低的任务;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二或者任务三,这需要一定的归纳、分析和迁移能力,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也能完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四,这一任务具有挑战性,需要合作完成。这样,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个性偏好的学生都有任务可做,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驱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感、挑战感、成就感。

四、评价护航:保障单元整体教学任务实效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评价主体单一、方式简单、标准缺失、创新不强等问题。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1]49。评价应贯穿单元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整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从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进行。

1. 学习成果评价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自己的学习后,可以通过PPT、登台汇报、故事演讲、绘制小报等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全面接受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客观评价。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促进后面学习质量的提升。

2. 课堂学习评价

除了学习成果评价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指向课堂表现的课堂学习评价量表(见表2)。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按照3︰3︰4

分值占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依据评价表中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等阶段评价指标要求自己,并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的反馈,找到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同时也查找并改善自身的不足,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课外实践评价

由学生自己或和团队合作完成单元整体学习课堂评价后,还有不可缺少的课外实践活动评价。该评价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检验单元整体教学是否实现了素养目标,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如九年级上册“富强与创新”单元,笔者设计了指向学科素养目标的课外实践任务表(见表3),从单元学习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查,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视角下进行评价。当然,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在评价中增加来自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评价,为教与学护航。

教學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的单元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按照任务设计、任务串联、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实践逻辑进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并围绕真实且有效的驱动任务展开学习探究,再通过清晰的成功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最终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让每个学生自由而又真实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优治.将育人方式改革与作业改革深度融合[J].人民教育,2022(17):61-63.

[3] 刘振南.知识建模视域的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15-17.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证据意识培育研究”(课题编号:F/D/2018/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单元整体教学任务驱动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