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2023-07-21 09:18闫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后疫情时代

摘  要: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对象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抗疫斗爭取得的精神成果是中国精神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具体化展现,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信心、奋勇前进。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和挑战,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日常化、具象化、实践化,使其贯穿日常以启智,立体生动以共情,融入实践以促行,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后疫情时代;应对路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一次重大危机,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胜利,进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相协调的新阶段。“后疫情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同塔吉克斯坦总统通电话时提出的,意在克服疫情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各项工作,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厘清现象产生的根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青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网络依赖性增强,多元思想博弈干扰学生判断力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着很强的适应融入能力,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疫情的三年期间,为了减少感染风险,较长时间居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大学生同外界现实生活的接触减少,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时间进一步增加。《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较2021年12月提升1.0个小时。”[1]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恢复正常之后,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仍然较高。

多元化信息冲击和消解着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激发了个体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制造、传播的主体。个体不同的立场态度、文化水平、经验阅历,加之资本进场控制舆论,国外政治势力争夺青年,使互联网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不同视角、不同生活方式的别样精彩,但是也混杂着虚假、主观、片面、夸大的信息。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阅读量、点击量,在事实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故意夸大渲染情绪,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尚未成型,极易被情绪裹挟,容易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通过“朋友圈”转发表达自己的态度,形成同学间情绪的共鸣共振,但最终事实真相如何已经不被关注。

小众化社群和精准化推送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形成知识偏见。网络平台的增加促进了网络多元化发展,平台从以文字、图片为主逐渐走向以视频为主。不同平台通过垂直领域细分,吸引需求不同的受众,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圈层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发展特长、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提供了便利,但同时由于群体内部观点相似,交流时多为相近观点的反复阐释,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与兴趣点,通过推送关联信息吸引读者注意力。这使得同质化信息的叠加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进入“信息茧房”之中,不利于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正面引导。

(二)供需匹配度不足,无差别供给忽略学生个性需求

伴随着全面复学复课,学生们重新从电脑前回到了教室里。师生间的线下交流和互动,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程度,调整讲课节奏。但线下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进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而习惯了网上匿名发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线下课堂提问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价值引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理想的高远性和理论的深刻性,与学生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关注和关心的热点话题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加上教师理论水平的差异,无法完全实现个体化、具体化的解疑释惑功能。再次,线下课程无法像线上课程一样可以暂停、重播,学生存在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的问题,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学生个性化需求越来越丰富,但并非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寻求帮助或被关注,如果长期得不到支持,学生可能会陷入挫败感和无力感之中。疫情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让很多学生产生了焦虑、恐惧、孤独等情绪,长时间居家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同学之间由于物理距离的增加,各自居家状态、兴趣爱好、时间安排的不同,共同话题减少,情感也有所疏离,同学间的社会交往频率降低,社交意愿和能力下降,同学间的社会支持弱化;思政工作者有较多事务性工作,且通常为一对多的教育管理模式,疫情期间的“云交流”让师生关系多了生疏,教师可能会因此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只能就共性的问题予以解答,学生需求多样化同教师供给单一化的矛盾突出。

(三)实践活动缩减,行动力弱化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是对理论的运用和创新发展,能够使高度概念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操作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思想理论的吸收内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实现全面发展。疫情的三年期间,学生长期处于家庭场域之中,实习实践、社会交往等活动都处于停摆状态。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学生缺少像学校一样规律的作息安排和严格的纪律约束。外部规范动力不足,学习的状态较为松散和自由,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无法获知朋辈群体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降低了内部进取动力。很多学生出现了学习专注度不高,计划完成效果不佳等问题。他们内心渴望自律,但现实却是行为拖延。复学返校之后,走出家庭舒适区,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缺乏明确的自我成长目标和现实的行动规划。

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对学生能力发展来说缺一不可。较长时间的网络学习和线上实习实践,脱离了知识应用的现实场景。仅靠观摩和思考,无法满足实际操作、动手练习、亲身体悟的需要,停留于“想当然”的状态,少了代入感和参与感。这致使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体悟和认知。此外,实践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而且有助于提升表达沟通、团结合作、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交流、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是社会大课堂带给学生的独特成长,蕴含着科学理论之外的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形成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挑战的应对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2]。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和新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念、与时俱进。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是中国精神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具体化展现,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3]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人生成长与全面发展需要精神和价值的引领。因此,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日常化、具象化、实践化,以中国人民艰辛卓绝的抗疫事迹丰富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把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注入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表现之中,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日常化,培育学生理性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4]随着教育教学秩序的全面恢复,高校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出于生活便利性考虑,加之对病毒的轻视,防护意识下降,防护措施有所放松。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日常化,并将之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

第一,把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教育常态化。人类对病毒的认知是渐进式发展的,现阶段仍处于研究之中。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经常性教育,通过邀请医护人员与科研人员开设讲座、开展主题班会、撰写科普文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病毒起源发展、疫苗研发进展、科学防护等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以科学态度对待病毒,不恐慌,不漠视。

第二,实现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教育全覆盖。一方面,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梳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精神品质,分析中国取得抗疫成果的根本原因,形成科学认知,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抗击疫情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大考,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创新应用,各门课程应研究自身专业在抗疫中运用和发展的案例,将中国抗疫故事与抗疫斗争取得的成果融入课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第三,实现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教育长效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细节入手,落到实处。日常管理服务中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形成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案。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要提高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实时数据和思想动态监测,简化办事流程,提升为学生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把制度政策的出发点和思路原则解释好,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及时回应学生的疑虑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困惑,切实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二)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具象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是从14亿中国人民同疫情英勇斗争实践中提炼概括出的精神文化,具有理论化、抽象化的特點。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丰富其表现形式和载体,使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式的感悟和思考。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大学生是疫情的亲历者,也是投身抗疫实践的参与者,对于疫情有着较强的体会。思政课要运用好抗疫斗争中的典型事迹,通过通俗接地气的语言与音视频素材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我是党员我先上”[5],这些铿锵誓言在疫情期间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蕴含着舍生忘死、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再次被提起时仍让人感同身受。教师既要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的事迹,也要讲述抗击疫情中千千万万平凡人的真实故事,因为后者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第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化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场域,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构建和创造,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营造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校园场景,如在公告栏张贴抗疫宣传图文作品、在校园广播开设抗疫故事专题讲述、在校园电子屏幕播放抗疫感人故事等。其二,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作为校园活动主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体悟。如邀请抗疫先进人物开展宣讲会、座谈会,围绕抗疫故事开展书画、演讲、合唱、舞台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浸润和熏陶。其三,将中国抗疫故事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将思想引领寓于学生想看与爱看的内容之中,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在学校与学院的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等官方平台,创作和发布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的表情包、漫画、H5、短视频、小程序等新媒体作品,以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实践化,养成学生行为自觉

知为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唯有实现知行合一,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落实到行动中,才能使其转化为学生进取奋斗、战胜困难的动力。

第一,教育引导学生继续做好防护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校园集体生活对高校防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向学生阐明现阶段校园防控政策,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担当,履行自我防护义务,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只有每位学生都树立科学精神,正确对待病毒,遵循科学防护要求,才能保障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

第二,组建学生宣讲团讲好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学生宣讲团对于分享者和受众双方都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宣讲团成员在分享之前,需要搜集关于抗疫故事的资料,而筛选、整理、归纳、表达的过程也是对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朋辈群体之间年龄相近、话语使用方式相似、理解能力相当,大学生宣讲员更加了解同龄人的困惑点、共情点,受众学生更為容易接受。

第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悟中国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外化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中学会担当,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结合专业实践,带领学生走访、调研当地抗击疫情的重点单位,了解他们在抗疫中的行动,感悟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艰辛卓绝的故事;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形成实践调研报告,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用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激励学生自觉投身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行动中。

三、结语

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展现,在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斗争实践中锤炼出其特殊的精神品格,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网络思潮多元、学生个性需求多样、实践活动缩减所带来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应积极将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探索和实现其日常化、具象化、实践化,在教育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进而形成行为自觉,发挥抗疫斗争取得的精神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2022-04-18].hhttp://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605.htm

[2]把握改革大局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大局 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N].人民日报,2015-05-06(01).

[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

[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3-02-17(01).

[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作者简介:闫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干部。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着力点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