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2023-07-21 16:59林震
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展现了大国首都的良好形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需要坚持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不断筑牢美丽北京的绿色底色;坚持和合共治的基本路径,不断完善美丽北京的治理体系;坚持和美共富的根本目的,不断增进美丽北京的生态福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美丽北京

[中图分类号] D616;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7-0054-0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千年大计,美丽中国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正昂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大城市。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形象,关系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首都的绿水青山,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展示绿色北京风貌,发挥窗口效应,讲好美丽北京故事。

坚持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不断筑牢美丽北京的绿色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源于自然也依赖着自然,人类善待自然也会得到大自然的慷慨回报,然而人类一旦破坏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传统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特征,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现代化弯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一度由于认识不足和方法不当等原因,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到2035年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为此,北京将1.1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生态涵养区,占全市面积的68%;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429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6.1%。2022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到2027年,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市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7.5%,生态控制区面积力争达到市域面积的75%。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1年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1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回望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前瞻性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重申:“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先后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22年的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62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如今,北京市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在7个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从扩绿增量转向提质增效,把北京建设得更绿、更美。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首都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硬约束,把生态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对首都发展提出明确的指示要求,亲自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强调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2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與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3把“公共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4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指导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5为北京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在成就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的同时,也为世界奉献了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坚持和合共治的基本路径,不断完善美丽北京的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时提出:“广大市民要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治理智慧。《周易·系辞》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管子·兵法》强调“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和合文化”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其中引用了葛洪《抱朴子》中的一句话“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意思是只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美丽北京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北京“大城市病”的治理,要求“对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不仅要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还要求在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和合共治不应是浅层次的合作,更不应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要打破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由过去的都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什么,变成大家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1在谈到北京冬奥会成功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得益于北京市牵头抓总,健全统一指挥、统筹调度、有机衔接、运行顺畅、反应快速、果断处置的体制机制。正是由于把冬奥筹办举办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才使得区域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联动更加紧密,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构建首都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主动作为,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全面提高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21年,北京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北京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立健全全市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监管体系、政策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联防联控体系,为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方面,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23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民主法治保障。在生态文明目标责任制方面,北京市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建立覆盖全市的河长制和林长制。2021年8月在全国率先创新田长制,这是农业农村部门和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共同保护管理农田的重大制度探索。为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达成治理效能,北京市建立了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实现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

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治理。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22年初,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推动区域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重大任务落地,协商解决跨省(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此后,三地联合签署《“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处置区域合作、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六大方面的协同内容。

坚持和美共富的根本目的,不断增进美丽北京的生态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2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不斷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都发展要“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3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扭住关乎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的核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首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要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绿水青山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京市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生态好、百姓富、环境美”,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实现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和生活高品质的融合提升。2022年底,北京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要求以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和统计制度为基础,以探索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应用为关键,着力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推动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生态产品总值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形成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做精、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做实、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做强的良好态势;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作出首都贡献。

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201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将京郊所有村庄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美丽乡村。北京市先后发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北京还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持续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涵养区的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和《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确立了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綠色发展、强区富民的原则,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方向,要求市级支持政策保持力度不减、成效更优,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自觉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更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效果更突出,目标是到2027年,生态涵养区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林震,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任   征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