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现状研究

2023-07-21 19:27王儒雅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传统文化

王儒雅

【内容摘要】尽管新媒体的发展已对电视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然而,电视媒体迄今为止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在信息的传递、共识的凝聚、观念的塑造、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体现出无法取代的引领性与权威性。本文通过对电视文化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研究后认为,以传统文化为母题的电视文艺节目,其内在表征已不再囿于“物”的局限,真正开始步入深层次的“感知”,由对物态文化层的表达步入心态文化层的表达,也即由对传统文化视觉形象的直接“复现”,走向对传统精神的凝练式“阐弘”,进而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审美情趣、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并基于此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产生反向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电视文化;文化消费

“没有记忆就没有身份,没有记忆就没有民族”①,在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炎黄子孙在纷纷扰扰的国际社会中形成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是确立中华民族“我之为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在经济冲击、文化殖民与意识形态渗透的复杂当代世界中“独善其身”的重要筹码。

“三根柱子两层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描述。体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儒释道共同构建起传统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与思想体系作为骨架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政治与教育,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等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所以,传统文化是一个枝丫蔓延、交缠蜿蜒的整体性架构体系,从来都不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诸如宋词元曲、民间美术、传统戏剧等仅仅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存在样态。

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样态是包罗万象、庞杂多样的,但不论是在其自然生发的古代,还是在将其刻意再现的当代,它总是强劲地关联着具体的文学形态与艺术形态。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此后十余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对发展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指导性方向。电视媒介以一马当先之势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母题的文艺节目,若干标志性的电视文艺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电视文艺作品在传播中所形成的电视文化,对当代人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普曼在“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理論中阐述道:“电视媒体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并能通过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制约而对客观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母题的电视文艺节目以文化内涵引导受众观念、引发受众注意力,进而成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前驱。

一、呼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

(一)唤醒民族记忆

2016年1月7日,央视出品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CCTV-9《特别呈现》栏目中播出,该片以平实的语态对文物修复进行纪实性呈现,以年轻的目光看向古老的故宫文物,摒弃了同题材以往贯用的宏大叙事手法,用镜头讲述了故宫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除了表达方式的创新,较之同题材纪录片,该片在内容上第一次完整呈现了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②随后,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引入该片,在自媒体人二级传播加持之下,该片迅速爆红,激发起观众对故宫以及以故宫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文化的兴趣与向往。

六百岁的故宫随即成为国风文创根据地,在统一管理下,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故宫博物院并行运营,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得以快速顺利推进,故宫博物院已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开设了六家相关店铺。其实,早在2013年8月,故宫博物院就以公开征集的形式,吸纳开发与故宫有关的文化创意作品,并生产出“奉旨旅行”系列行李牌等文创产品,此后推出了更多文物文创,主要是简单地复制文物,以小件产品为主。由《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的社会文化导向,成为故宫文创的有力助推。作为中国社会重要且庞大的消费群体,Z世代正在强势崛起,其消费观呈现个性化,并具有兴趣优先、注重体验等多元特征,因此其消费诉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更体现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互联网世代追求泛知识潮流的趋势下,当作为泛知识头部内容的纪录片以文化的内核、纪录片的气质,进行年轻化的全新表达时,直接靶向命中了年轻一代的审美情趣,为此后的故宫文物文创的发行助力。

(二)拟化历史镜像

2018年1月1日,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该片以每集五分钟的时长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文化、审美传统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明。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内蕴的笔调通过描述修复师的温情与故事,来展现文物的生命,那么《如果国宝会说话》则以“格物致知”的方式,运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多光影采录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对文物的艺术细节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让观众感受扑面而来的传统造物设计视觉体系,由感官唤醒认知。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上新了!故宫》《故宫贺岁》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映,巧妙地把纪实风与综艺感两种创作手法相融合,让已经被调动起传统文化兴致的观众,接连感受到强烈的推动力。

这些电视节目为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感松绑,赋予传统文化的表达以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随之,“国潮”概念面世。国潮,即带有符号性中国物象图案的国货潮品,产品设计呈现古风与潮流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大多以潮流款式为整体外形设计,融入带有反差感的中国传统元素。一时间,国潮文具与日用品、服饰等产品涌入消费市场。这股“国潮”风的兴起,与李宁——这个国产运动品牌在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的走秀有着很大的关系。③它以“悟道”为主题,运用中国传统苏绣的工艺技法,将李宁品牌最擅长的中国色彩元素“红黄配”打造得更具潮牌气质,改变了其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刻板印象,成为国潮的优质代表。“当商品形态改变时,继承具有连贯性的美学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也只有当国潮是一种商品时,中国文化才能活下去,站起来,走出去。”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传媒或文创对传统文化的追索与体现,仍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中物质文明的“复现”。比如奥利奥公司与故宫博物院的跨界营销,以10600块饼干为素材“盖”起了一座故宫,从故宫的基石,到故宫的城墙与宫殿,均以奥利奥饼干堆砌而成;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文创”《行云流水》茶器,设计元素取自如意祥云纹样,以藏品《剔红缠枝莲纹圆盒》为原型,木盒的盖面上刻了五朵缠枝莲花,盒壁上则着秋葵纹;抑或是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萌文化”“丧文化”而推出的“反差萌”雍正形象系列文创作品……均是由传统之物挪移至当代之物,是以物置物的平行再现与复现。创意者的头脑风暴将以庄严、尊贵、肃穆为特征的传统造物视觉体系,转以一种年轻化、亲和力、低姿态的风格融入当代之物。

(三)传统文化的当代濡化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来说,202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传统文化为母题的电视文艺节目,其内在表征已不再囿于“物”的局限,真正开始步入深层次的“感知”境界,由对物态文化层的表达步入心态文化层的表达,也即由对传统文化视觉形象的直接“复现”,走向对传统精神的凝练式“阐弘”,进而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审美情趣、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并基于此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产生反向影响。

2020年1月1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出品的访谈类节目《故宫贺岁》正式播出,该节目以“茶、饭、福、物、戏”为五大主题,每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持人与嘉宾一起在故宫探寻并复原过大年的传统习俗。第一集《乾隆的朋友圈》“重华宫茶宴”,以松实、梅花、佛手为食材的“三清茶”,被乾隆以诗称道:“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④。色不妖、香且洁、味芳腴,不骄傲、守底线、要知足,触探文人雅集、做人做事、君臣关系。第二集和第三集《宫里的团圆饭》《最美的春节》的宗亲宴、廷臣宴、外藩宴,皇帝拜年和开笔仪式背后的礼制和情感,因传承“礼”的精神,才有了“俗”的延续,才有了属于我们的“中国味”。第四集《节物寄情》的年物、年礼是“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探问国人以物寄情、以物达意、以物敬奉天地自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

2020年,《如果国宝会说话》已拍摄至第三季,从第一季(2018)呈现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到第二季(2019)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第三季节目的历史范围则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⑤。该片以文物为外衣,其内核是对思想信仰、审美情趣、人伦道德、社会习俗等传统精神的展现,用物象进行叙事的艺术手法在虚与实之间穿梭。比如节目中呈现的苏轼《黄州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是苏轼被贬后苍凉多情的人生感叹,然,其书体通篇气势奔放、光彩照人,毫无荒率之笔,让观众从失意中窥见诗意,体会作者畅达的人生观。作为一部聚焦文物的纪录片,节目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指向了人,也指向了时代。CSM数据显示,《如果国宝会说话》2023跨年特别节目观众中的年轻人群和高学历人群的收视呈大幅度增长,其中25-34岁观众收视增长了62%,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收视增长了49%。⑥

较之《如果国宝会说话》,同样是从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播出三季的《上新了·故宫》却在2020年出现收视下滑,依据CSM显示数据,该片从第一季平均收视率0.746%,至第二季1.13%,再到2020年第三季下滑至0.925%。该片以“文化探秘+文创运营”为形态模式,让嘉宾跟随专家在故宫寻宝识宝,给观众传播历史与文物知识,并与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每集研创一个文化创意衍生品。可见,该节目以文物为起始,最终落脚仍旧回归到“物”上,在2019年取得了较高的收视份额,但至2020年时“物象”未升华为“意象”,节目主题逐渐式微。

2021年春节,一个名为《唐宫夜宴》的电视舞蹈节目让河南春晚几度冲上互联网热搜榜榜首。长达5分钟的《唐宫夜宴》展现了一群唐朝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趣事。它远远超出了观众对常规歌舞节目的既定预期,参加夜宴的唐俑少女犹如进入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之旅,贾湖骨笛、妇好鸮尊、捣练图、莲鹤方壶、备骑出行图、簪花仕女图等以5G+AR技术的数字方式呈现在电视节目舞台上,似乎展开一幅盛世大唐的人间画卷。正如学者孙建君所说:“历经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后,北方雄浑辽阔的生命激情与南方精致细腻的优雅情怀,忽然汇奔合流,一切都变得富有浪漫气息和青春梦想。”《唐宫夜宴》带给观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某年春晚一个热闹的记忆点,它以感官形式去展现难以捕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美学观,它所呈现的美感瞬间触动观众心弦,这是深植观众心中华夏文明的基因,牵动观众心潮与思绪的不是《唐宫夜宴》如梦似幻的场景,而是面向新的一百年从故土出发寻根与创新之旅,关键词是“有根”。

2021年8月,由故宫博物院、人民网、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2022年该剧选段登上春晚电视舞台。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舞剧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给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⑦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对此评述:“《千里江山图》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远隔千里,却又近在咫尺,始终在观众心中,从未消散”。⑧这种深层的共鸣看似情不知所起,却将解码密钥指向了内在、指向了深层。美与感动已存在于观众的脑海、心中,《只此青绿》所做的,不过是把他们对美的反馈勾了出来。⑨

在接受群体领域,相对于之前在消费市场对文创商品的热捧,受众也逐步开始转向侧重内在感知的体验式消费,比如“围炉煮茶”。云南非遗“火塘烤茶”是围炉煮茶的渊源,火塘是古时云南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小到饮食文化,大到神灵崇拜,都离不开火塘,终成为火塘文化。随着围炉煮茶在年轻人中突然蹿红,茶馆等商家相继推出此项服务,线上线下都兴起了一股围炉煮茶热潮。围炉煮茶复刻了传统茶道,并带来作用于感官的审美享受:闻茶香、品茶韵、听烤炙的声响、观赏器物食物之美,三五好友相聚,疗愈疲惫身心,又似文人雅集,仪式带来的形式美感净化心灵。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存在的突出文化现象之一,对于都市青年人而言,这更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追求,而选择何种文化形态作为其生活美学的底色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⑩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在信息的传递、共识的凝聚、观念的塑造、文化的传承等功用上体现出无法取代的传媒引领性与权威性。电视媒体在我国特殊的媒介屬性,更使其在纷乱媒介内容中体现出不容质疑的重要价值,因而传统文化主题的电视文艺作品所带来的文化引导力,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综上所述,至2020年前后,不论是处于输出范畴的电视文艺作品,还是处于接受范畴的广大受众,于传统文化之层面,均已由物态存在走向文化体系,由再现复现走向凝练传达,由商业性物化产品走向内在感官体验。

二、我国传统文化与电视文化的双向回溯

在电视媒体的影响下,于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一些列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即为电视文化。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快速崛起,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冲击与挑战,电视收视人数曾因此而一度出现严重流失,我国电视文化也一度式微。对此,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做出积极应变,并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策拧成合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电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回归,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电视文艺节目在融媒体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巨大疏离感。传统文化生发于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之中,是中华文明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然而在184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通过拓宽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规避了单向输出的电视文化的传播与建构,改善了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松散且不确定的关系,为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方案。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交媒介中对传统文化节目的大众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个体间的文化差异,变相促进了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电视媒体特殊的媒介属性强势回溯。一直以来,在中国国家制度的正向制约下,我国的电视媒体都是建构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的重要政治工具。电视文艺节目在创作、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文化引导性与指向性。电视文化通过受众的信息接受而产生社会化影响,最终通过社会化传播而形成的“互动泛文化形态”。节目中或明示或暗喻的符号性中国物象,使观众一看到便能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这源自中华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视觉习惯与感知习惯,也即接受美学中的“审美期待”以及深层审美心理的“召唤结构”。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访谈节目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是一种明智的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性选择。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气质与精神敞开给观众,进而引导观众去自发追求一种依托传统文化的生活美学。

三、结语

迄今为止,电视媒体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在传递信息、凝聚共识、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拟态环境对当代人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文化是一种社会性记忆,象征性的媒介、制度和实践,社会群体借此建构起一种共享的过去。因此,厘清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大势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不仅不会被时代洪流淹没,恰恰鉴于电视媒体在我国特殊的媒介属性,更使其在纷乱媒介内容中体现出不容质疑的重要价值。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继承与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大环境下,从文化层面的介入对于锚定电视当前所处的媒介坐标体系、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进行产业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⑩林玉箫:《浅谈文化类节目对英雄形象的创新性呈现和传播》,《中国电视》2020年第12期。

②《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网https://tv.cctv.com/2015/12/30/VIDA1451462807578701.shtml.

③《从〈国家宝藏〉到平安夜的苹果解读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密码》,《企业家日报》2021年1月30日。

④张剑:《从“灯塔”到“暴君”——马嘎尔尼访华事件的文学再现》,《外国文学》2021年第5期。

⑤《如果国宝会说话》,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6%82%E6%9E%9C%E5%9B%BD%E5%AE%9D%E4%BC%9A%E8%AF%B4%E8%AF%9D/22264298?fr=aladdin,2020年7月7日。

⑥《年轻观众收视增长62%,〈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被评开年最佳纪录片》,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816956969885073&wfr=spider&for=pc,2023年1月12日。

⑦张辉刚、于聪:《文化+技术:对双重赋能视域下传统文化类舞蹈节目破圈的再思考》,《中国电视》2022年第6期。

⑧⑨《从B站到央视春晚,为何“只此一卷”?》,人民网,https://mp.weixin.qq.com/s/_9zP6sHjgU2k4TKrYyqRXw ,2022年1月31日。

崔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电视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李百晓,胡广丽:《“非遗”纪录片的真理敞开与价值表达》,《中国电视》2020年第12期。

张雯雯:《融媒体时代中国电视文化身份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苏陆影:《“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综述苏陆影》,《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传统文化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