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认证的地理科学专业混合式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初探

2023-07-22 18:30吴舒悦赵宇鸾苏兰兰薛启玉
地理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模式能力

吴舒悦 赵宇鸾 苏兰兰 薛启玉

摘 要:地质地貌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疫情背景下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实习教学模式对提高地质地貌实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方式缺乏智能化、实践能力的甄别宏观不具体、实习成绩测评缺乏过程性和实习成果缺乏共享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逐渐走向深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微认证作为当前国内新兴的线上学习认证平台,以其专业能力为导向、实践证据为中心、评价科学性及成果可共享等优势,能较好助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并有效解决传统地质地貌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微认证学习平台,构建混合式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以期对地理科学专业传统地质地貌实习的教学模式做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微认证;地理科学专业;混合式教学;地质地貌实习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6-0074-05

2022年8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高校要按照成人认知规律、职业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结合实际开展线上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1]。同时,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教育技术界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作为当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2],其本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3]。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以线下课堂的理论教学和标准化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过程流程化和实习成果呈现方式封闭化,需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突破传统局限。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4],既具有线上教育快速、灵活和个性化等优点,又兼具线下教育体验感强、自主探究和合作感强等优点。微认证能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学习和认证平台的支持,该平台是由美国非营利性组织“数字承诺”所开发,主要对学习者的单项能力进行认证。其具有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实践证据为评价中心及实习成果可共享等优势,依托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空间来连通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这为实现地质地貌实习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途径。为此,本文旨在构建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以期推进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充分发挥,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教学质量,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模式参考。

一、传统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习方式单一,缺乏智能化

实习教学方式的选取应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地质地貌实习教學仍以教师为主导,线下“讲解—接受”型的实习方式较为普遍,教师根据整齐划一的、既定的实习目的和计划安排实习,学生活动形式高度统一[5]。这种实习方式主要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以扩大和丰富地理学科知识范围为目的[6],缺乏对学生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关注,违背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线下实习方式难以脱离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和满足教与学方式的多样性,迫切需要智能化的平台支撑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来指导实践教学的实施。

2. 实践能力甄别缺乏微观化

野外实习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具体实践能力为导向。传统野外实践教学能力目标的确定较为宏观、不具体,可理解性、实操性、测评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实践能力的微观化、可视化和具体化是实施精准实践教学的关键一步。以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内容“喀斯特地貌”实践能力的确定为例:“学会对不同岩溶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该实践能力的确定一般以实践课程中涵盖的大主题为依据,较为笼统、空泛且不具体,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既不利于体现师范生获得的具体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实现精准教学和精准评价的目的。

3.实习成果呈现缺乏共享性

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主要为纸质版的实习报告。此方式以纸质为媒介,个人收藏保存为主,在需要时将其作为实习成果的相关凭证。此方式缺乏一定的实时性和便利性。然而,在地理师范生专业化、职业化趋势明显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习成果共享,帮助用人单位或劳动力市场实时、快速地查看师范生获得的能力从而精准匹配所需专业人才,已成为目前高师院校教育教学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4.实习成绩测评缺乏过程性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地貌实习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对实习成绩进行测评时应侧重考查地理师范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然而,某高师院校对地质地貌实习成绩的评估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价(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教师主观打分)为主,既缺乏实践性证据的支持,又缺乏过程性和规范性,很难体现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的多种成长性行为表现及实践技能的准确获得,因而难以持续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 微认证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其结合的适切性

1. 微认证的概念界定与主体构成

认证是一个过程。其认证标准主要看认证者是否符合由负责创建或实现这些标准的发布者所建立的特定标准,符合特定标准的则给予相应的通过凭证[7]。微认证是学习者选择“微能力”进行认证学习的过程。“微能力”指细微而具体的能力。微认证主要由发布者、认证者和认可者三大主体构成,在高校,发布者可以是学院和学校等权威机构,认证者是学生或者教师,认可者是学校、学院、教师等[8](图1)。

首先,发布者基于已有研究和经验创建能力认证项目、设计相应能力认证框架(包含能力概述、实践建议、学习资源、证据提交指南和评估标准)以指导认证者的学习认证,同时,邀请和组织评估专家对认证者提交的实践证据进行评估并公布认证结果;其次,认证者基于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微能力”并根据认证框架收集实践证据(音视频、图片、文本和素描图等),提交线上平台进行认证,若认证通过即可获得“微证书”,微证书是一种数字化证书,不仅能向同伴和同行分享、交流学习成果,还能体现学习者知识掌握和能力获得情况等详细信息;最后,认可者核实和检验“微证书”的真实性,将其作为评价学习成效和与未来社会人才匹配的依据。

2.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面对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和重组教学结构的突破点[9]。混合式教学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各学者的研究,本文的混合式教学是指以信息技术衍生的移动设备为线上学习媒介并将其作为网络教学环境和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情境,这一情境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截至2022年3月,我国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比例已从疫情爆发前的34.80%提升至84.20%[10]。可见,混合式教学的出现顺应疫情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趋势,被学者们认为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形式[11]。

3.微认证与混合式教学结合的适切性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的《2021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和《2022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在“关键技术和实践”领域均提到了混合学习和微认证[12-13]。2022年的报告中强调“未来教与学应重点关注将混合式与微认证相结合,以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教育教学变革的灵活性”[14]。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技术融合,未实现全过程的融合[15]。高校亟需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找到适合的立足点,开拓新的可能,而微认证因其自身优势可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全过程学习、认证和科学评价等平台支撑。因此,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依托双线融合的空间,通过微认证学习认证平台链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实习模式面临的困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高等教育应对教育教学变革时更加灵活高效,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注重过程性等特点,达到科学评价和成果可分享的目的。

三、基于微认证构建混合式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提供基于能力为导向的、具体的实践证据、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便分享的成果等,帮助地理师范生实现能力发展和个人成长。本模式以微认证学习认证平台为依托,以即时的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为引领,以“准备—过程—评价”三个维度为实习全过程,具体如下。

1.准备维度分析

实习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准备过程如图2所示。

明晰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而如何确定所设计的目标是否为核心目标,具体可通过三个子问题来引导核心目标的设计:①实习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②通过实习,学习者最希望获得什么?③实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了地质地貌實习内容分析、实习结果分析和实习需求分析[16]。因此,在制定实习计划前,教师应根据线上记录的学习数据和学习行为情况,全面分析实习内容、实习目标、学生需求和学生能力水平,发布微能力要求于微认证平台,包括地理师范生通过地质地貌实践教学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感兴趣的能力;其次设计能力认证框架,说明在实践中应如何根据评估标准收集证据以及证据如何提交等;最后发布认证流程(选择、收集、提交、分享)供学生了解[17],本文以地质罗盘的使用为例(表1)。

教师通过明晰核心目标、设计能力认证框架并发布认证流程后,应引导地理师范生基于实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线上选择相应的能力(小组必修+个人兴趣)于线下收集实践证据。教师则依据核心目标制定以能力为导向、以证据为中心的实习计划以保证实习过程的有效实施,同时编写研学手册,准备实习工具,做好实习动员和实习分组相关工作,有助于实地勘察以及实习工作的高效开展。

2.过程维度分析

过程维度均在线下真实场景实施,是地质地貌实习教学的核心部分。此维度借鉴“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标准,将过程维度分为三个阶段且彼此互相衔接:分别是验证认知—实践应用—综合创新[18]。实习过程如图3所示。

首先,验证认知即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主要分为室内巩固和室外验证,其中室内巩固即巩固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答疑解惑并根据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甄别重难点,组织师范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此次实习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同时督促各小组制定小组目标。这不仅能对线上学习结果给予及时反馈,还能保证室外验证知识的高效实施。室外实践教学主要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验证实习,如野外地质工具的介绍,基本的矿物和岩石类型的鉴别,褶皱、断层、节理等基本地质构造和常见地貌等的初步识别。首先,教师先是集中讲授基础性实习内容中需认证的能力和拆分后的能力点,各小组根据能力认证框架按要求收集验证型证据,教师进行个别引导。其次,在验证认知的基础上,还需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水平,因此,在实践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锻炼。如对地质罗盘的熟练操作、说出褶皱的组成要素和断层、节理的区别、探索各类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地质条件并分析各类地貌的成因等。教师以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的演示和分析,学生模仿、反复实践、锻炼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同时收集实践型证据。最后,在进行验证认知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教师在考虑学生前结构(先前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专题研究,小组各成员互相合作并探究学习,共同收集探究型证据,教师深入各小组分别进行引导,学生现场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答疑并点评。以地质罗盘的使用为例,如表2所示。

3.评价维度分析

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评价方式不仅能精准反馈学生学习成果、改进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还能弥补现有实习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实习教学的价值和质量。因此,教师需在实习结束后量化线上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检验上传的验证型、实践型和探究型证据是否符合认证标准,收集地理师范生线下自评与同伴互评等信息进行综合认证。此认证方式可生成个人学习档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改进地质地貌实习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也能促进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教学的发展。评价方式如图4所示。

四、结论

实习教学对提高地理师范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存在实习方式缺乏智能化、实践能力宏观不具体、实习成果缺乏共享性、实习成绩测评缺乏过程性等问题,借鉴微认证的独特优势(微能力为导向、实践证据为中心、成果可共享及评价科学性)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认证平台,探讨微认证与混合式教学结合的适切性,构建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地質地貌实习教学模式。此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高地质地貌实习教学的实践价值和教学质量。此外,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保障地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增进高等教育教学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微认证平台的建设仍然处于萌芽期,接受度不高,公信力不足。因此,需要权威教育组织或机构与社会上知名企业协同微认证的开发与建设,推动微认证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使更多高校在日常课程的教学中接受并应用基于微认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微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信力并实现微认证持续赋能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EB/OL].(2022-08-16)[2022-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43/202208/t20220816_653132.html.

[2] 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9):104-112.

[3]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4] 张倩,马秀鹏.后疫情时期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建议[J].江苏高教,2021(2):93-97.

[5] 翟伟峰,刘省非,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4(6): 82-84.

[6] 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

[7] 汪维富,闫寒冰.面向开放学习成果的微认证:概念理解与运作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60-68.

[8] 苏兰兰,赵宇鸾,杨玉银,等.基于微认证的地理师范生野外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初探[J].地理教学,2021(24):9-13.

[9] 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9):104-1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工作情况[EB/OL].(2022-03-29)[2022-10-1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24/sfcl/202203/t20220 329_611591.html.

[11] 冯晓英,吴瑞雪,吴怡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12] 刘晓峰,兰国帅,魏家财,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2):115-128.

[13] 兰国帅,魏家财,张怡,等.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宏观趋势、关键技术实践和未来发展场景——EDUCAUSE《2021 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3):15-28.

[14] 王运武,李袁爽,姜松雪,等.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美国《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5):13-20.

[15] 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 13-23.

[16] 冯晓英,曹洁婷,黄洛颖.“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0(8):25-32.

[17]DigitalPromise.Micro-credentials:WhatareMicro-credentials[EB/OL].(2016-12-12)[2022-10-9].https://microcredentials.digitalpromise.org/.

[18] 冯丽霞,王石英,李杨.综合创新能力导向的野外实习“金课”建设研究——以龙门山—龙泉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20,40(8):103-106.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学模式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