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与张力文本读写教学

2023-07-24 08:48周永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周永祥

摘 要 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即文学文本自身、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存在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它具有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表情达意的含蓄和文本多义理解的可能三种特征,以及文学文本自身的张力、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的张力两大类型。张力文本读写教学一体化设计读写教学,可以组建张力文本读写大单元,选用由读到写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辩证视角 文学张力 张力文本 读写一体设计

张力是重要的文论概念,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于文学张力怎样定义、有何特征等问题,目前尚未统一意见。至于将它引入语文教学,相关研究和实践仍未充分开展。本文试从辩证视角解释文学张力,归纳其特征,解说其类型,进而确定张力文本读写教学思路与方式,以期用文学张力理论更新读写知识、提升教学成效。

一、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及其特征

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提出文学批评领域的“张力”一词,他解释道,张力“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泛指文学作品——笔者)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1]艾伦·退特张力论的外延和内涵是语义学概念,分别指词典意义和暗示、联想意义,文学张力是作品外延和内涵的统一。新批评派对艾伦·退特语义视角下的文学张力论做了引申,从辩证视角把张力视作文学作品内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

张力论传入中国引起众多关注,并产生新的诠释。刘月新倡导“将作品张力纳入作者—作品—读者的系统中作动态观照”,作者心理张力外化为作品张力结构,后者继而在阅读过程中内化为读者心理张力,同时,读者的阅读期待“在与作品的碰撞与互渗过程中,也充满了既统一又矛盾的心理张力”,而这类张力“具有先在的意义”,作品必须与读者审美心理有一定偏离,心理张力才能产生。[2]该观点突破新批评派本体论批评范畴,不过让张力陷入泛化虚化和变动不居难以捕捉的困境,且过于推重读者阅读期待和作品间矛盾统一的心理张力,有失偏颇。

比较这些观点,我们可以梳理出造就文学张力的矛盾的两个直接来源——文学作品自身、文学作品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文学作品自身矛盾是相对客观的存在,不以读者意志为转移。从接受角度论,以语符形态呈现、具有潜在意义的文本只有经过阅读接受才具备实际意义,转化成作品,阅读未竟,转化未成。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即文学文本自身、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存在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这里的文学既指纯文学类文体,也囊括一些文学与实用交叉类文体,如史传文学。

关于文学张力特征,孙书文依次归纳为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对矛盾冲突的包孕和弯弓待发的运动感。多义性指文本容纳多层面、多向度的意义,情感的饱绽指文本熔铸了作者多层次的情感,它和文本多义性往往相互对应、互相促发、难解难分,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指情感表达和意义表现的含蓄,宣泄直露不能形成张力。[3]矛盾冲突是文学张力产生的根源,应位居首要特征,而文本的多义性和情感的饱绽难以也无需拆分,有时所指为一。另外,此归纳仅基于文本自身矛盾,未考虑读者阅读。调整完善该观点,我们可将文学张力特征总结为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表情达意的含蓄和文本多义理解的可能,其中,文本多义理解的可能既包含文本本身容纳的多层面、多向度的意义,也包含读者合理的个性解读。

文学张力的存在,便于突显文本相关要素,引起读者阅读关注,开拓悬想深思空间,拓宽有尽之言的达意疆域,赋予文本厚重感和耐读性。

二、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类型

从造就文学张力的矛盾的直接来源划分,文学张力有文学文本自身的张力、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的张力两大类,结合统编初中教材课文例析。

1.文学文本自身的张力

文学文本自身内容上的张力有情节张力、形象张力、意象张力、意境张力。

情节张力指文本情节的矛盾冲突对立统一形成的文学张力。如八下《桃花源记》叙述渔人辞去时,桃源中人叮咛“不足为外人道也”,小小心愿渔人却未予满足。渔人带人再来寻找时,明明“寻向所志”,最终迷路了,蹊跷怪哉!前一矛盾尚可解为赞扬桃源中人清心自守、贬抑渔人居心叵测的写作用意,后一矛盾则无法用客观因果逻辑评判,只能以主观心理逻辑解说——桃源虽好,然欲念俗世绝不能有,它只可是拒斥纤尘的心灵净土,正应了《桃花源诗》“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句。陶渊明在情节张力中寄寓深意,留待读者咂摸。

形象张力是文本中不同形象间或同一形象内的矛盾冲突对立统一形成的文学张力。不同形象间的矛盾冲突极为常见,如八上《周亚夫军细柳》,文帝劳军,霸上和棘门军军备松弛,“若儿戏耳”,周亚夫却治军谨严,凛然不可干犯,人物高下立判,文本褒贬鲜明。相较之下,同一形象内的矛盾冲突有时更具张力度,显出人情物性复杂多面的抵触与共存,如九上《三顾茅庐》,与其说刘备三顾之诚打动了诸葛亮,不如说诸葛亮在隐与仕的内心矛盾中,暂时做出先仕以救苍生而后隐以全个人的艰难抉择,两难中更见其人生境界崇高。

意象张力是文本中特点相异的意象看似不可兼容却又结合为一体形成的文学张力。如七上《天净沙·秋思》陈列一系列衰飒沉寂的意象,唯有小桥流水人家格调迥异,给滞重压抑的画面添抹上暖色,呈現客观世界的多元面貌,也扩展了解读“断肠”的思路。没有这道异色创造的张力,小令不过是愁诗哀曲的老调重弹。

意境是寄托情思的整体景象或场景,文本里不同意境差异显著构成矛盾冲突,关联形成文学张力,即是意境张力。如八下《小石潭记》记鱼皆若空游潭水,动静相宜,活脱一副古灵精怪貌,如此清灵意境,令人展颜。随着“潭西南而望”,景象“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直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境一路下行,终为凄怆,暗含柳宗元由乐转悲的心路历程。前后意境对比,潜藏作者远谪不赦后,自我排解又苦闷难释的复杂心境,饱含张力。

文学文本自身形式上的张力种类较多,有写法张力、格式张力、言语表达张力等。

写法与格式张力分别指文本写法和格式上的矛盾因素共存形成的文学张力。如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第一二诗节对“你”采用正述,第三四诗节杂用倒装,“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第五诗节又全用正述。作为积极修辞的倒装手法的运用,营造全诗正述与倒装的写法张力,使描述富于变化,也突出“你”轻盈鲜明、光洁柔嫩的特征,更为“你”的实际所指平添神秘。分行是诗歌格式要求,本诗兼用句外和句内换行,句内换行处出人意料,化句为短语为词,提高停顿频率,节奏轻快,摇曳生情,且增加“妍”“圆”、“鲜”“莲”、“燕”“天”行末押韵,提升韵律感。换行的格式张力是本诗一大亮点。

言语表达张力常产生于异乎常规的语句中,即由非常规的言语表达方式造成文本张力。如七上《天上的街市》,既然空中是“缥缈的”,“我”只能想象,又如何能配以言之凿凿的“定然有”“定然是”呢?用词矛盾违逆语法却合乎情意,言语表达张力里,读者得以触碰诗人超脱现世、渴慕美好的情怀。

2.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的张力

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受阅读经历、认知、兴趣等影响,怀着特定心理期待结构,一旦文学文本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便会在矛盾冲突下生发张力感。从文本角度看,张力的形成得益于对内容、写法的异化或陌生化处理,以及对读者阅读满足的延迟或阻断。

例如,九下《屈原(节选)》以《雷电颂》塑造慷慨陈词、性格炸裂的屈原形象,与读者心中原有的言辞有度、忧郁庄重的屈原天差地别,通过陌生化的写作内容处理,郭沫若传达时代的愤怒和反抗精神,渲染出强烈的张力氛围,夺人耳目,警醒人心。又如七上《皇帝的新装》,在孩子揭露真相而荒唐的游行大典依旧继续时戛然而止,以后续情节的留白阻断对读者的阅读满足,让读者在欲知后事而又不得的张力状态下,发挥想象,投身创作,成就经典无尽的活力。

三、张力文本读写教学

张力在文学文本中可能小范围、低影响地存在,也可能较大范围、高影响地存在,后种情形下的文本即张力文本。

统编初中教材读写板块混合组元,倡导随文学写,最大化发挥读写结合的教学功效。张力文本读写教学也遵循读写一体设计的思路,围绕特定文体组建张力文本读写大单元,具体教学方式上,首先感知、发掘文本张力,辨别张力类型,进而品析张力语句,建构文本意义,最终由读到写,模仿营设张力,创作张力文本。

以现代诗歌为例。九上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都是张力文本,后者已分析。《我爱这土地》并列陈述鸟的歌唱,三个“这”引领悲苦愤激的土地、河流、风,转而以一个“那”引领温柔的黎明,指示代词与景物特征对比鲜明,构成言语表达和意象张力,象征苦难中绝不屈服的现在和不在眼前但终会来临的美好未来。

九下第一单元《短诗五首》由五首短诗组篇,内容不一,表意含蓄,哲思丰厚,如何自读教学颇费思量。细加辨析,五首诗都充满张力。《月夜》里霜风呼呼月光明明,严酷中亦有清朗,构成意象张力,“却”字暗示“我”作为弱者,严寒中本应主动倚靠坚实外物,但选择“并排立着”,形成有关“我”的形象张力。两类张力烘衬出孤独弱小却又乐观自立的人物形象。《萧红墓畔口占》叙述“我”长途跋涉献花于“你”,等待热情回应,“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山茶的鲜红和夜的黢黑、“我”对“你”的盼望和失望、“我”心中“你”依旧活着和去世的事實、“我”与“你”寂然相对和海涛闲话的多组矛盾织成意象、情节和意境张力网,诉说诗人的沉痛。《断章》里“你”看风景与被别人当风景看、“你”被明月装饰窗子与装饰别人的梦的情节张力,演绎世界主客流转的辩证规律。《风雨吟》极写风疾雨狂,房舍和其中的“我”处在危境,然而“房舍如舟”的比喻和“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化被动为主动,带来解危的希望,关于房舍和“我”的安危矛盾分别构成意象与形象张力,显示时代风雨中青年的志向和决心,给人积极人生观的启示。《统一》自造言语表达矛盾,既曰“所有”“一切”,就是承认个体的繁多与差异,不同个体组建的群体又如何能与单个个体等同?“所有树木无非一棵”尚是同质事物内的比较,“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是异质事物间的比较,言语表达张力进一步引发诗歌与读者基于生活常识的阅读期待间的张力,促使读者反思领会诗人传达的世界观。

整合这些诗篇和九上第一单元诗歌写作板块组建现代张力诗歌读写大单元,先教读九上两首诗,再自读《短诗五首》,最后完成现代张力诗歌创作,从而在教材诗歌单元其他诗篇赏读基础上完成提升式的专项读写教学。采用张力文本读写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简述如下。

【教读九上两首诗】

1.朗读《我爱这土地》,你是否觉察到第一诗节言语表达的矛盾冲突之处?抓住这一点,切入诗歌阅读。

2.这里的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现象涉及文学张力问题,阅读课前提供的文学张力资料,为本诗张力归类。

3.仔细品读凝聚张力的诗句,揣摩作者寄寓的深层情感。

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认识。

5.反复朗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你能发现诗里文学张力是怎样形成的吗?属于什么张力类型?

6.从音乐性和表情达意的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创造这样的文学张力?

7.关于“你”的实际所指看法不同,阅读相关资料,说说你认为“你”更可能指什么?

【自读《短诗五首》】

运用文学张力知识,结合诗歌学习体验,自读《短诗五首》,及时在下表记录心得,并和同学、老师分享交流。

【现代张力诗歌创作】

1.模仿大单元现代张力诗歌写作思路和方法,参考九上第一单元诗歌写作板块,自择内容,拟写题目,创作一首现代张力诗。

2.对照下面等级量表,自评他评诗作,修改升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教学适应性开发与使用”(课题编号:C-c/2021/02/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1937)[A]∥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30.

[2]刘月新.接受张力论[J],中州学刊,1994(04)

[3]孙书文.文学张力论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