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与对象:实用性文本阅读的基本切入点

2023-07-24 08:48朱惠娟张茂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李斯秦王实用性

朱惠娟 张茂玲

【任务群解读】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这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属于这个任务群的还有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这三个单元涵盖了课标要求的三类实用性文本: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新闻传媒类作品为主;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以知识性读物为主,本单元则包含了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文本。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实用文在写作之初,往往是为了满足其实用的目的,“意”是其表达目的,“言”则是其承载形式。因此,我们阅读实用文大概有两种基本阅读取向:一种是为了实用性目的的阅读,比如读电器说明书是为了了解电器的功能,实现正确组装或安全使用;一种以实用性文本为学习对象的阅读,比如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阅读。前者基本的阅读方式为得“意”而忘“言”,后者则要得“意”而品“言”。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前两篇是演讲稿,虽说都是公开场合发表的演讲,但因目的与对象的分别,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意在号召英国工人进一步投入革命、解放自己,所以多处使用莎士比亚的典故,多用比喻,将思想和理论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具鼓动性和号召力;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意在致哀并总结逝者一生的贡献,把功绩概述、精要评论和深情赞美融合一体,语言庄重而富有感染力。后两篇作为书信,同为文言文且都写给特定对象,有特定的表达目的,但写法各有特点:李斯《谏逐客书》是下对上的一篇奏折,意在批驳错误政见,劝谏秦王收回驅逐客卿的政令,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和夸饰的手法,气势酣畅,有不容辩驳的力量,侧重以理服人;林觉民《与妻书》是一封家书,也是一份遗嘱,语气急切,句式多变,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把“爱汝一念”与对国家民族之爱融为一体的感情表现得哀婉凄恻,又正气浩然,偏向以情动人。四篇课文,因其目的与对象的不同,在文本的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方面各有特点,充分体现了经典实用性文本“言”与“意”的有机融合。

这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要视角。从写作教学角度看,单元写作任务是要学生联系个人抱负和时代要求,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写作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在这个单元中,对其自然有一些“升格”的要求,从单元写作知识短文《写演讲稿》中可知,这个“升格”要求主要指的是要有目的和对象意识:要作听众分析,要根据目的选择主题和材料,语言有感染力、能调动听众情绪。

因此,从实用性文本阅读的侧重,从四篇课文内部的贯通,以及读写的一致性和一体化,我们把本单元的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确定为:立足写作目的和对象,把握实用性文本的表达特点。

【必修(下)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朱惠娟 张茂玲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必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社会交往类单元,目标定位为:把握实用性文本特点,提升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2.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作品,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有为之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

3.学情分析:演讲与书信作为常规的实用性文体,学生不容易从实用性阅读和经典性阅读这两个角度去细读文本,在教学中,一定要对此进行重点强调,文体知识作为必备知识要出现在课堂中。

4.单元大概念:(1)学习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2)凝练单元大概念:目的与对象——学会阅读实用性文本,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3)学写演讲稿,突出演讲的针对性。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展现出的革命伟人和志士仁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的抱负和将承担的使命;

2.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注意分析文章语句,特别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把握作者对各自所处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注意结合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学习内容来理解本单元课文。

3.把握课文的文体特点,体会其实用性、针对性,感受作者表达策略和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4.学写演讲稿,注意突出演讲的针对性。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主动参加由班级或年级组织的以“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发表一次主题演讲。

子任务1:两篇演讲词整合性阅读,致敬革命导师。了解演讲背景,注意两位革命导师是如何根据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来准确选择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他们“主动担当,积极有为”的远大抱负。

子任务2:细读两封书信,致意志士仁人。了解写信背景,分析两位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理解“把握大势、顺势有为”的人生追求。

子任务3:举办“时代、抱负与使命”主题演讲活动。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撰写演讲词,注意演讲的现场性,面向同学和老师发表主题演讲。

四、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时代召唤青春使命,了解学习任务(1课时)。

导入:本单元撷取了古今中外历史上优秀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马克思的演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积极鼓动青年一代迎接新的历史使命,实现政治与革命理想;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悼词中充分肯定了其一生在革命与思想方面的传奇贡献。李斯面对被逐被杀的风险,打动秦王,扭转乾坤;而林觉民面对一生挚爱,仍献身为国,可歌可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见教学资源1),摘抄,发表感言。

步骤1:学生自主填写学习任务单;

步骤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根据下表整合学习成果;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两篇演讲稿和两篇书信。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请以你学过的一篇课文为例,提出演讲稿或书信的阅读建议。

步骤1:分别从演讲稿和书信两种文体,分享自己的阅读建议。

步骤2:阅读温斯特·丘吉尔的演讲稿《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节选)(见教学资源2)和援鄂医生赵春光书信《别父母书》(见教学资源3),读完后小组讨论,任选一种文体,提出不少于三条阅读建议。

步骤3:展示交流“阅读建议”。

2.整合性阅读课:致敬革命导师(3课时)。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课文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设计(3课时)

预习作业: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情境与任务:演讲词联读,梳理文本结构。

学习活动一

步骤1:课前阅读文章,小组合作完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文章思路图,课上展示交流。

步骤2:课前阅读文章,梳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行文思路,课上展示交流。

【提示】开头(1)述其哀;主体(2-7)赞其功;结尾(8-9)颂其德。

步骤3:点评后,小组进一步修改结构思路图。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查阅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并填表

步骤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看待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的?

(2)作者面对复杂的社会,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立场观点?表现出怎样的使命感和个人抱负?

步骤2:小组展示交流,并互相补充完善。

步骤3:请根据栏目内容提示,阅读本单元文章,独立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填写下面表格,并在课上展示交流。

步骤4: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作简要点评。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2018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哪些贡献?为何200多年过去了,他的影响依然巨大?他又为何会被称为“导师”?

步骤1:演讲词联读,构建马克思的人格形象。

(1)提问:马克思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在想方设法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结合两篇演讲词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提问:两篇演讲词中都提到了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分别是怎样表述的?有什么共性发现?为何两篇演讲中都要强调这一部分内容?

(3)提问:你此前对马克思有怎样的印象?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演讲词,你又发现了一位怎样的马克思?

步骤2:小组讨论,互文阅读,任选一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两篇演讲词的内容与主旨,小组整理对问题的思考,选一名代表进行班内交流。

步骤3:演讲词拓展,重新认识马克思。

步骤4:任选一题完成。观看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结合文本内容,对马克思的一生进行评价,可对其经历做总体评论,也可选取某个角度(如思想历程、家庭婚姻,人生轨迹,战斗精神等)进行评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改写演讲稿。

步骤1: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学生会文艺部准备排演话剧《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再现《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一场景。请你根据原稿,仿照示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改成当今的演讲稿。要求:(1)忠于原文的思想表达(信)。(2)你的同龄人听读无障碍(达)。

示例:每一种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看,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却给工人带来贫穷,机器减少了劳动却引起工人过度疲劳;财富的新源泉却成为贫困的源泉;技术的成功却换来道德的败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却使自己成为奴隶;科学纯洁的光辉的背后却是愚昧无知的黑暗。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却使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科学发展与贫困落后的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这个时代明摆着的事实。(根据文章第4段部分内容)

步骤2:选出学生的一篇改编稿,课上小组讨论,让同学们说说改编稿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及表达效果。

步骤3:根据表达观点要注意的角度,一起修改示例改编稿。

3.单元突破课(4课时)

(1)《谏逐客书》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战国末年,秦国逐渐成为第一大国,并且有要吞并其他诸侯国之势。秦的强大除了变法国策外,也和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任用其他国家的人才有关,然而,约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却下令驱逐所有异邦客卿,这使得秦统一天下的大业面临危机。在这个关键时刻,正在秦国任客卿的楚国人李斯向秦王上书,劝谏秦王收回命令。嬴政为何下令驱逐客卿呢?李斯的进言有效吗?

步骤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材料一: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

请快速阅读文章,抓取关键句,概述李斯反对秦王逐客的原因。

步骤2:分析李斯反对逐客的原因。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探究李斯是怎样做到让秦王收回逐客令的。

步骤1:分组讨论:李斯采用怎样的劝说方式才更易为秦王接受,更容易打动秦王?李斯是怎样做到让秦王收回逐客令的。要求:结合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和论证方法进行思考,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步骤2:晓之以理,梳理李斯的劝谏思路。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其基本劝谏思路:回首过去,以史为据说明客卿对秦有功;立足当下,类比说理直陈逐客对秦的危害;预判未来,比喻对比强化逐客的深层危机。

步骤3:动之以情:感受说理情感。品读重点语句。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分析李斯劝谏成功的深层原因。

步骤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李斯的政治抱负。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步骤2:讨论李斯写这封信的写作目的。有人认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人认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李斯劝谏说理艺术:选择视角,隐蔽矛盾——明确自己的身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洞察对象的心理及需求;表达志向,把握大势——采取准确的劝谏立场

(2)精读《与妻书》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预习作业:阅读补充材料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和这篇课文写作背景(见教学资源5),走进林觉民和陈意映所生活的时代。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整体感知信件信息。

步骤1:认真阅读信件,梳理信件信息,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步骤2:组内交流,完善表格。

步驟3:结合上面梳理,整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比较阅读《与妻书》和《禀父书》。

步骤1:有人认为林觉民偏心,所以《与妻书》(1000多字)比《禀父书》(41字)长很多。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禀父书》原文:“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步骤2:组内交流,并推荐1位同学向全班同学陈述组内想法。

步骤3: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修改完善自己理解。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妻书》中林觉民的儿女情长和家国大义交错并进的复杂思想,请同学们参考改编后对话版《与妻书》台词(见教学资源6),设想林觉民写信时想象到妻子读信的感受,把二人的异地心灵对话有感情地演读出来。

步骤1:学生自读改编后对话版《与妻书》台词,酝酿情感。

步骤2:找同学分角色朗读《与妻书》对话,朗读结束后,请同学点评。

步骤3:全班集体看节目“见字如面”第二季(2017年12月5日)中赵立新朗读《与妻书》视频,感受赵立新朗读时对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等,并观看同期节目《蒋方舟解读〈与妻书〉:林觉民给死亡赋予了意义》。

4.写作与交流课:立足时代,书写青春(2课时)

任务与情境:学校举办“时代、抱负与使命”主题演讲活动,请你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撰写演讲词,并现场演讲比赛。

学习元素:(1)依据听众的期待和接受能力,决定内容取舍,语言运用;(2)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3)要有现场感

学习活动一:观看演讲视频,了解演讲通识

步骤1:听视频《我有一个梦想》,从整体上了解演讲通识。

步骤2:联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活动二:探讨演讲主题,体会激情担当。

步骤1:演讲更深层的目的:“我”就什么主题发表演讲,“我”的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是演讲者的激情和担当。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步骤2:课堂写作

步骤3:完成后课堂小组内互评互改。

学习活动三:主题演讲比赛。

步骤1:建立评价量表(见下表),模拟演讲练习。

步骤2:修改演讲稿,调整演讲的态势语。

5.单元梳理与探究课(1课时)

学习活动一 单元文本主题整合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属于必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单元,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走近革命导师与志士仁人,并思考新时代青年人的抱负和使命,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获得实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提升。请简要回顾一下单元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写一句青春座右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本单元获得的阅读经验。

步骤1:学生整理单元学习任务单,独立完成单元总结的写作。

步骤2: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3:修改自己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活动二:单元知识整理与反思

情境与任务:单元文本的语言建构

步骤1:学生整理单元语言建构任务单。

步骤2: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3:修改自己最后的学习小结。

附教学资源

(1)马克思1835年《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2)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热血、辛劳、

眼泪和汗水》(節选)

(3)援鄂医生赵春光《别父母书》

(4)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节选)

(5)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与妻书》的写作背景

(6)改编后对话版《与妻书》台词

(本设计的模板由王从华、胡根林两位教授商议后确定,在此深表谢意。)

【重点突破·《谏逐客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实用文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2.深入探讨本文论辩的思路和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线上来学习一封二千多年前李斯写给秦王的信。这节课重点讨论李斯是如何让秦王收回逐客令的。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讨李斯严密的劝谏思路

师 我们在线上按学号自然分组,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文章的一个部分讨论李斯是如何让秦王收回逐客令的。第一小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小组分析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小组分析第三部分(第3和第4两段)。大家讨论6分钟,可以在课文对应位置上做圈划批注,主发言之外,其他同学可互动交流区留言参与互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交流。

组1 我们分析第一段,李斯用了大量的铺排,铺陈的手法,主要通过列举的方式,呈现繆公、孝公、惠王、昭王因招用大量的人才而获得了成功的史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师 能不能结合论证方法来讲一下。

组1补充 这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正面的举例论证使他的劝说更有说服力。

师 非常好。第一段主要是用举例论证和反向假设来说明客卿对秦崛起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不妨以繆公求士为例做一个文本细读,具体来分析一下秦穆公求士的一个过程。作者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秦穆公对贤才的重视,如果把这四个动词都换成相同的动词“取”,好不好,为什么?

先看第一个动词“取”。做个补充,由余之前是西戎的大臣,是秦穆公用离间计策反而来的,当时的秦穆公就像现在企业的猎头一样,去挖人家墙脚把人才挖来,我们可以叫做“智取”。以此类推,剩下的“得”、“迎”、“来”,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来看,百里奚是怎么来的,蹇叔是怎么来的,丕豹是怎么来的?

生1(互动交流区) 百里奚,是繆公用五张羊皮赎得的,“得”是赎得,不惜重金;

生2(互动交流区) 蹇叔是经过百里奚的推荐,繆公请来的,“迎”是迎请是礼贤下士;生3(互动交流区):丕豹是投奔而来,逃来。

师 这几个动词,如果换成了相同的动词“取”,肯定是不好的,无法体现秦穆公的急切,动词的铺排变化可以传达出一种急切的心理,从用词的丰富性来说,比较单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能不能说到秦王心里,秦的历代贤君,孝王,昭王,惠王都是如此,而反观秦王,您在干什么?您在逐客。这句顺势的反问,恳切中隐含愤懑,含蓄但有力地让秦王意识到客卿非但无害且有功于秦,让秦王反思逐客的谬误。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从求才到逐客,秦对待人才的政策变化,会不会也将是秦崛起之路的终结呢?这是第一段,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段。

组2 作者先用华丽的辞藻夸饰了那些秦王爱的那些国外的珍宝,然后对比了他对外国有志之士不重用反驱逐的做法,说明秦王取物和取人的标准不一样,这种“双标”态度无助于实现跨海内制诸侯的理想。

师 很好,李斯在这一部分的结论是:此非跨海内而制诸侯之术也。他在提醒秦王,你难道只会享受六国的色、乐、珠宝么?您忘记了自己统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了么?李斯是站在实现霸业的战略高度将目前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与现实实现霸业的雄心相联系,使其重新思考逐客政策。

师 我们回到这一段的“物”上,李斯所取的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珍贵奢华,光华照人,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而且都是来自于异国他乡的高端奢侈品啊。他反复铺陈,极尽渲染,从秦王最熟悉的生活,从他的所好出发,目的就是让秦王感受到失去这些心爱之物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然后产生取物和用人上的情感共鸣,高端人才不也是稀有珍品么,您怎么就弃之如敝屣了呢?失去这些物,你应该无法生活吧,会心痛吧。失去了高端人才,您有办法生活么,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么,在你统一天下的路上,无才可用的时候,不捉襟见肘么?

生1(互动交流区) 不弃异国之物而逐异国之民。

生2(互动交流区) 落差大。

生3(互动交流区) 鲜明对比。

师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朗读,读到秦王心里去。读出那种让秦王失去后的那种心如刀绞的感觉。接下去,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和第4段。

组3 如果大王您驱客的话,那些有才能的人就不到您这里来了,他会跑到您的敌国那边去,给您的敌人提建议,又因为您把他驱逐了,不要他们了,他们就会对您怀恨在心,会一致联合起来对付您,对大王您本国的存续很不利。

生1(互动交流区):对比,类比。

生2(互动交流区):危害国家安全。

生3(互动交流区):逐客是亏本买卖。

生4(互动交流区):秦王vs五帝三王。

生5(互动交流区):从事实到理论,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师 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在这个部分,李斯将王者和泰山、河海做了一番类比,王者就如同泰山和河海一样,人才就如同土壤和细流一样,王者不拒绝人才,就像泰山不会拒绝土壤,河海不会拒绝细流,秦王您是哪一类呢?你想要建立五帝三王的功业,您需要培养自己的应该是什么?是泰山河海一样的气度和胸怀。但是,您怎么做呢?您的理想不是要做秦王而是要做秦帝,“地无四方”您做到了么?“民无异国”您做到了么?这一段,李斯预判未来,用类比、对比、比喻来说明逐客的危害,逐客是在帮助六国,对秦而言隐藏着深层危机的。

小结一下。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部分回首过去,以史为据,说明客卿对秦有功;第二部分立足当下,类比说理,直陈逐客对秦的危害;第三部分预判未来,比喻对比,强化逐客的深层危机。

活动二:选句朗读,体会李斯融情于理的表达特色

我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次成功的劝说不仅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同时还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我们前面分析了李斯一步步走进秦王心里,打开秦王心结的过程。他是以一个客观中立的视角在为秦王考虑,在这封书信里作者是如何拿捏自己的情感的?我们选几句来酝酿一下情感,读一读,品一品。

师 “客何负于秦哉!”为什么不用“客未负于秦哉”?

生1 对秦王不仅无情还无义的控诉,没用“未”,是一种克制和压抑。

师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生1 像一个老人家对秦王抱负苦口婆心的提醒,隐晦地表达对秦王的忠心。

师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乃”,竟然,什么叫“竟然”?

生 想不通,秦王您为什么要逐客呀?这不是给敌国送武器和粮食吗?对秦国和秦王的隐忧。

师 大家朗读这些句子有感觉到李斯既有强国之情,又有忧国之心,这么有理有情有义有忠心,还有才,秦王能不被打动么?

活动三、深入思考,分析李斯的劝谏立场

师 李斯写这封信,有人认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人认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老师给大家两个参考视角。

观点一:写这封信,李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其一,李斯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有战略眼光的人;其二,他在战国时代后期各国即将走向统一的格局中,把自己的理想和秦国“绑在一起”。他了解那个时代,看出秦国必将统一天下大势,并顺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至于个人利益的实现,则是他实现抱负的副产品。

观点二:写这封信,李斯是为了保护自己。其一,李斯有著名的“仓鼠厕鼠”之叹,想方设法成为“仓鼠”是其一生的追求。如果被秦国驱逐,就极有可能沦为“厕鼠”。其二,纵观此人的一生,个人利益至上是其行为准则,如他甚至丧失原则阿附赵高。尽力保住自身利益,是李斯的行事原则,写这封信也自然首先是为了使自己在秦国多年的努力不至于付之东流。

不能否认,李斯的谏逐客书,一定有为了个人私利的部分,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李斯之所以上书言事,是为了留在秦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斯劝谏的成功,与秦王的野心和抱负有关,与秦王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决心有关,与秦国的实力有关,更与李斯本人劝谏语言的魅力有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谏逐客书》的评价为:“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对李斯文章有高度的评价。

小结一下李斯的劝谏艺术:(1)选择视角,隐蔽矛盾—— 明确自己的身份;(2)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洞察对象的心理及需求;(3)表达志向,把握大势——采取准确的劝谏立场。

因此,《谏逐客书》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这封信——改变了一代政治强人的一个重大决定;改变了无数士人的人生走向和命运;也加速了秦王一统天下的步伐。

今天的作业:从说理角度,比较分析《谏逐客书》和《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谏艺术。

好,下课!

(执教:朱惠娟,上海市南汇一中;张茂玲,上海市南汇中学)

【专家视点】

从上面的单元整体方案设计以及教学现场来看,两位老师对于实用性文本教学都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任务的分层设计充分体现“目的和对象”的学习视角。

围绕一次主题演讲,创设了三个子任务:其一,两篇演讲词整合性阅读,注意两位革命导师是如何根据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来准确选择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其二,细读两封书信,分析两位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理解“把握大势、顺势有为”的人生追求;其三,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的特点撰写演讲词,发表主题演讲。

第二,具体课型设计上突出了文本形式与“目的和对象”的匹配性。

无论是单元引读课、重点突破课,还是整合性阅读(联读、比较、互文、群文等)课、表达与交流课,还是单元梳理与探究课,都特别关注从目的和对象出发,考察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原因,品读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特征等特点,侧重挖掘其实用特性。

聚焦于目的和對象,体会不同场合之下,基于不同写作目的,面对不同对象,文本所展现的独特的态度、语气、表达策略、语体风格,以此作为实用性文本阅读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不会有太大疑义。但在我看来,经典的实用性文本的教学价值远不止于此,经典实用性文本的“意”和“言”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身可以成为阅读课重要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其“意”也,作者能精准把握时代特征,透彻剖析当时的社会问题,体现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闪烁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其“言”也,结构安排严谨巧妙,语言精炼概括且形象生动,寓深刻的思想性于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之中,充满感染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意”也,深情满怀哀悼亲密的战友,字里行间充满了不舍;其“言”,言简义丰,优美典雅。这里,“意”和“言”都有独立价值,得“意”有助于品“言”,品“言”方能更好得“意”。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也是如此。两封书信,均为名篇,颇具文学魅力,从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抒发、语言艺术上,都有值得我们细细品鉴赏析的地方。

另外,我们注意到,这四篇课文都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冷静洞察和深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勃兴,更预见了无产阶级为主力的大革命的到来;李斯一方面看到了天下归秦的历史趋势,也透彻地看到了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应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的形势;林觉民对于妻子分析的“今日事势”,在于积贫积弱之国须有人起来革命,中国才有出路。他们的认识合乎当时现实,也合乎社会历史发展大势。这也是这类交往类实用性文本需要我们细读细品的“意”之所在。

以此看来,本单元的教学,我们不能仅限于从目的和对象角度开展的实用性阅读,还要引导学生从经典篇章角度对其作深入赏析和品鉴,方能不偏离其“定篇”的教学功能定位。

[作者通联: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朱惠娟,上海市南汇一中;

张茂玲,上海市南汇中学]

猜你喜欢
李斯秦王实用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李斯自食苦果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只爱黑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