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

2023-07-24 15:35钱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后疫情时代

钱莉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多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解决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需要从不同信息平台收集数据,继而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个维度探究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难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2-0116-0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作为毕业生就业的枢纽,高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究毕业生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并分析其中缘由对于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试图厘清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主客观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难”情况进一步加剧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人,达到1 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受新冠疫情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却并没有顺利踏上工作岗位,而是成为了待就业大军中的一员。据调查显示,疫情以来我国城镇失业率持续上升,16—24岁青年失业率更是在2022年6月续创新高,达到19.3%的高位。

图1  2018—2022年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

(二)结构性失业问题凸顯

“结构性失业”于194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其著作《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中首次提出。大部分学者认为,结构性失业是现有岗位空缺与劳动力供给在技能或地理位置方面存在失衡而造成的失业[1]。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人口红利的相对优势逐步消失,企业对于高端人才以及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但是却因为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工业企业、偏远地区工作或者专业不对口等原因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用工需求,因而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面临的最大问题。该比例也创近几年新高[2]。其中,制造业领域内的用工缺口最为突出。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有4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存在供需缺口;30个新进“最缺工”排行榜的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高达54.2%,远高于其他职业[3]。

(三)考公考研比例持续上升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9—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疫情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考研考公热度持续增长。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9届的15.2%逐年递增至2021届的17.2%,上升了2%;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国内读研比例更是从2019届的30%上升到2021届的35.4%,累计上升了5.4%。

此外,在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准备继续参加考研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从2019届的4.5%上升至2021届的6.5%,而2021届中正在备战考研的毕业生中,有80%已经参加过研究生考试。

同时,疫情之下毕业生考编制人数持续增加。在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25%在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这一比例近五年来增长翻倍。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方面

1.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求侧总体承压。2022年以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2022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徘徊在荣枯线(50)以下。2022年11月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也体现了目前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

2.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大。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现存企业数量4 842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4]。中小微企业在承担就业上作用巨大,其中,小微企业吸纳了80%的就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小微企业面临着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2020年疫情以来,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小型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始终低于50%的荣枯线,且数值始终落后于大中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出小微企业在疫情之下始终处于相对收缩状态。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的疲软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处境。

3.部分原先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行业景气度较差。在行业景气度方面,之前承接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部分主要行业,如房地产、中介服务、互联网以及教育培训行业都因受到疫情或政策合规影响景气度明显下滑。据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年二季度景气度排名前10的行业中,仅有通信/电信运营行业景气度稍有上升,中介服务行业景气度同比由27.35下滑至5.78,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景气度同比由3.93下滑至1.2,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则由3.19下滑至0.8,下滑幅度均位列各行业前列。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行业景气度的大幅下滑表明行业内求职竞争更为激烈,也客观上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困境。

4.舆论引导加剧就业困境。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正日益受到各种互联网思潮的影响,而以功利主义、躺平主义为代表的部分不正之风也趁机借助互联网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网络时代充斥着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逐渐功利化。表现之一就是将薪酬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5]。有些学生由于对工作和金钱缺少正确的认识,对工作薪酬的期望过高,甚至错误地认为高薪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学生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是发现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过大,便容易陷入恐慌与消极,进而导致难以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躺平主义”在网络上的盛行也极大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以至于形成了不愿就业,甚至放弃就业的错误价值观。

(二)高校方面

2021届我国高校毕业生909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人,为1 076万人,再创新高。录取率方面,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已由1977年的4.7%上升至2021年的92.9%,其中2021年高考录取率更是比2020年提高了13%,首次超过90%。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见图2)。

图2  2010—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三)高校毕业生方面

1.对稳定性的偏好提升明显。受新冠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感受到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稳定的看重程度明显提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求职时看重工作生活平衡和追求稳定性的比例分别达到38.5%和36.2%,仅次于薪酬福利,位列应届生求职时看重因素的第二、三位。求稳倾向的提升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优先选择稳定的工作,因此也导致了疫情以来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持续上升。2022年全国国考总报名人数超过2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平均岗位竞争比例达到68:1。而在招录的岗位中,招录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占比在60%以上。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使得近几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率的降低。

2.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慢就业”趋势明显。有部分学生观望情绪较重,毕业后不急于寻找工作,即使收到录用通知后也持观望态度,希望多加比较,寻找条件更好的就业岗位。据麦可思《中国就业蓝皮书(2022)》调查显示,在2021届正在找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0%的毕业生曾经收到过录用通知。虽然观望和比较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条件,但也存在著错过录用机会的风险。同时,“慢就业”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比例也进一步提升。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中“慢就业”的比例相较2021年继续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15.9%。

(四)家庭方面

家庭作为个人生长的环境,对于个人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背景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等对于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父母的期望方向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以至于一旦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与家庭的期望方向产生偏差,学生就可能陷入进退两难境地,难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对策探析

(一)社会方面: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推出符合当代特点的相关就业政策,切实保护高校毕业生相关利益。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第一要切实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倾斜,在房地产等传统行业面临困境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导经济和就业环境进入新阶段。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要加强相关就业平台建设,引导就业信息充分及时地传达到有相应就业需求的毕业生手中。第二要加快中西部非一二线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差距,增强城市整体就业竞争力。第三,用人单位要与时俱进更新用人观念,根据当下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与优秀高校毕业生相向而行,最终实现双赢。

(二)高校方面: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念,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首先,针对目前“功利主义”“躺平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高校要合理利用校内资源,帮助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相关技能培养应该贯穿大学各个年级,帮助学生针对岗位选择、简历投递、面试、见习、实习、就业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针对有特殊情况或困难的学生及时做好相应的就业辅导。最后,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做好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保证相关招聘信息、招聘会的充分信息传达的同时为学生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家庭方面:尊重子女就业意见,降低过高职业期待

家庭的背景因素,尤其是父母的职业、期待和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父母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期望指导甚至规划子女的求职方向;另一方面,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可能对子女就业提出过高的期待。由于对于下一代所处的环境缺乏亲身感受,可能忽视社会的变化,低估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过高的期待可能会增大子女在就业过程中的压力,甚至促使其形成急功近利等不良的就业观念。另外,还有部分家长由于担心子女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或是担心其能力不足,在子女就业时事事参与,甚至事必躬亲,既不利于子女形成独立自主的择业观念,又妨碍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走上就业岗位之后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因此,父母在子女的择业过程中应当形成合理的职业期待,充分尊重子女自身的就业选择,既要充分沟通与交流,又不施加过多压力,鼓励其独立应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帮助子女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适应岗位工作,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人方面:建立合理自我认知,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首先,虽然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同用人单位挑选员工时的流程大致相同,都要经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针对不同环节需要考察的核心能力,比如临场应变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口才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求尽可能弥补弱点、扬长避短。其次,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只有将岗位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方能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在就业选拔以及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最后,面对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需要端正自身心态,以清零心态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杜绝“功利主义”等不良就业心态,避免追求“一步到位”式的懒惰就业观。只有不断在择业中认清自己,在工作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在追求成功就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军彦,李雨朋,吴晨.中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9(8):76-79.

[2]   国家统计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年轻人就业问题还需时间消化[EB/OL].[2022-08-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97171077828435957&wfr=spider&for=pc.

[3]   盛磊,杨白冰,刘幼迟,等.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及其对策[J].中国物价,2022(2):91-93.

[4]   全国企业数量4 842万户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EB/OL].[2022-04-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35579288280582118&wfr=spider&for=pc央广网.

[5]   陈宇珂.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5):24-25.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