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2023-07-25 11:30黄煜欣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

【摘要】本文论述中职学校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途径,分析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开发内容,提出具体做法:重塑教育供给模式,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适应性在线课程共建共享机制;重组教学流程,构建“三适三测”适应性在线课程建设模式;重建培训流程,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中职学校 适应性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4-008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使命及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同时,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倒逼职业教育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为了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挑战,国家需建设以数字化为重要支撑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現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应加快在线课程建设的步伐,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际联动、校企协同等更为智能、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各方协同育人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深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

适应性在线课程指的是从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要素出发,通过课程要素的模块化组合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定制化、精准化和个性化供给。中职学校建设在线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且部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在建设在线课程的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电子化和视频化的阶段,这些教学视频大多冗长乏味,导致在线课程后期使用率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充分说明现阶段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都对在线课程建设标准缺乏深入理解。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聚焦适应性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深入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型在线课程由“重资源”向“重服务”的变革,探寻在线课程建设内部要素的适应性优化升级及应用之路,以期为中职学校提供具有更高适应性的资源和服务,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支持。

一、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开发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引入,是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020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开展中职学校在线精品课程认定遴选,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前中职学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水平。中职学校在线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的“填喂”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营造了积极的教学氛围,发挥了教学民主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缺乏系统化设计,很容易导致在线课程资源固化、建设大于应用等问题。所以学校应科学合理地构建信息化系统并做好整体规划,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在线课程资源、适应不同特点的学习模式。

知识可视化是指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图像手段来构建和表达复杂的见解,有效提高在线课程的教学效率。一方面,视觉是人类接收信息的重要通道,利用可视化原理,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学生可接受的图形图像,能促使学生更快速接受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外在呈现形式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运用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线课程将知识用概念图、思维导图、因果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传播。

在线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视觉形式主要包含静态视觉与动态视觉两类:静态视觉表征包括图像、图解,动态视觉表征包括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图像是教学中最常见的视觉表征类型,如PPT演示文稿,它能够兼容多种媒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图解的表征一般指文本、空间、图形等多种元素的融合,如思维导图运用图形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把各级知识点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视频则通过实景拍摄突出表征对象的重点与本质特征,如中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中餐摆台过程,可运用虚拟仿真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环境中,对临场环境做出动态、交互式反应,增强现场带入感和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缓解教学实训场地不足、师生分离等问题。

基于此,中职学校要通过教学内容确定在线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知识类型,分析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在线课程的资源主要包含课程信息、自学资源、活动资源,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自学资源。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应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类,确定知识的层级关系、因果关系等,然后从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学习态度、认知结构与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设PPT课件、微课、动画、虚拟仿真等学习资源,并与以上信息相互匹配;在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应用层面,需要反复实践、分析和修改,直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应用思路

以数字技术赋能适应性课程建设,开发适应性在线课程,能使教与学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有研究者指出,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内容也应该从固定、结构化的资源向开放、动态、非结构化的方向转变。这进一步推动了教师从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向协调者转变。基于此,本文从课程的供给模式、教学流程、教师素养等三个要素出发,论述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应用思路。

(一)重塑教育供给模式,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适应性在线课程共建共享机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职业学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具体培养方案,再按照方案结合教学大纲,运用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定向输出。传统教学供给模式下,教学资源相对单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自主选择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要重塑数字教育供给模式,搭建校内智慧校园中枢平台,升级优化数据处理硬件,提升校内信息化教学资源硬件水平,为在线课程的适应性开发提供机制保障。师生通过线上课程进行交流互动,而平台则采集并分析教学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预测诊断、改进优化,从而实现数据赋能教育教学,通过数字教育供给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适应性在线课程共建共享机制。

互联互通表现在平台收集学生学籍信息、学业成绩信息、学生德育评价信息、教师评价信息等教学环节的核心数据,学生、家长、教师、企业、政府等主体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享用平台上所有的核心数据,实现数据间的物理联接。应用齐备指的是通过学校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形成教育教学数据治理保障机制,构建平台四大模块:第一个模块为智能管理层,下设教学管理、学工管理、实训管理等分支;第二个模块为智能服务层,该模块下设教学资源库、教学互动、学生社区等分支;第三个模块为基础设施层,该模块负责网络安全等网络后勤保障;第四个模块为智能核心层,下设状态数据平台及管理驾驶舱,是整个平台的数据中心。四大模块功能覆盖面广,应用齐备。协同服务模式指的是将学校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建设平台纳入智慧校园平台,解决“资源孤岛”“信息孤岛”“应用孤岛”等问题,充分发挥数字教育供给模式的“战斗力”。

(二)重組教学流程,构建“三适三测”适应性在线课程建设模式

针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运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应该注重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师生线上教学活动和线下教学活动得到有机整合,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精准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学习发展中的问题,更能体现在线精品课程的价值。构建“三适三测”适应性在线课程建设模式,即基于学生成长背景的适应性、学生学习态度的适应性、学习方法的适应性,重组教学角色、教学结构、课程模式等教学要素(如图1所示)。

把在线精品课程平台作为根本支撑,首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完成前测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信息,如中考成绩、前续课成绩等,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可将学力相当的学生编为一组,也可以梯队的形式编组,让学生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为指引,以小组为单位接受相应的前测任务。分组后的课前学习数据反馈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分区,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其次是在课堂上完成中测任务。教师可以在在线精品课程上融入问卷调查、线上讨论等环节,交互式学习能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使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情况,为后续的重点辅导与个体帮扶打下基础。最后是课后完成知识巩固拓展的后测任务,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程给学生设置课后练习题,对学习评价进行数据追踪。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的前测、中测、后测设计,在保证掌握大数据的同时,也应挖掘并关注小数据的特征,实现大数据定方向、小数据保效果的目标。

(三)重建培训流程,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适应性在线课程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实现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需充分重视教师这一关键变量。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抓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且主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忽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导致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擅长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出现课堂教学低效、教学数据无法收集等问题。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重建培训流程。首先,学校应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确定教师不同阶段所需的信息化能力。其次,学校应注重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四阶四力”指在四个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能力:第一个阶段为优化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需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提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第二个阶段为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阶段,教师要有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与服务课堂的能力;第三个阶段为学生群体个性化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需从讲授者向组织者、帮助者、辅导者转变,根据数据反馈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第四个阶段为智能个性化阶段,强调教师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并要求教师具备与数据协同发展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学校通过重建适合教师发展的培训流程(如图2所示),可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得到逐级递增,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数字化。

本课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基于在线课程的可视化表征探寻如何更有效地传授教学内容,从而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提出通过加强在线课程的适应性建设,实现闭环反馈教学效果,体现教师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起点、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理念;倡导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创新学校“数字大脑”引擎驱动“三适三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因材施教。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将进一步聚焦多形态、多元化数字资源表征,并通过精准化的数据反馈,不断改进在线课程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家华,胡惠芝,杨刚,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J].现代教育技术,2022(3).

[2]刘晶晶,郝芳.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知识可视化表征研究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1).

[3]刘晶晶.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理论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6).

[4]何文涛,庞兴会,朱悦,等.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2(3).

[5]王琦,余胜泉,万海鹏.内容与结构松耦合的适应性学习资源模型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3).

[6]伍远岳,余乐.论新时代高质量适应性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22(2).

[7]赵慧臣.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0.

[8]李海旭.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J].科技资讯,2022(9).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适应性在线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研究”(GXZZJG2022A0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煜欣(1971— ),广东人,研究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管理。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
利用网店实施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策略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慕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