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科学运动

2023-07-25 05:18黄镇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冠身体运动

黄镇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一些感染该病毒的学生在核酸或抗原检测转阴后仍存在咳嗽咽痛、虚弱乏力、反应迟钝、嗅觉味觉减弱,甚至头疼失眠等不良症状。新学期伊始,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病毒感染、春节期间高热量饮食、普遍缺乏运动的学生,开学后校园体育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做到既科学有效又确保运动安全,成为一线体育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开学第一天,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学生体质现状和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对全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引,并组织了“深圳市中小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讨暨公开课观摩活动”,围绕“‘阳康后如何上好体育课,如何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呈现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讲座和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的现场课例。专家们为“阳康”后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指导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下,精准、合理帮助学生恢复体育锻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坚持基本原则,确保生命安全

1.区别对待原则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每个人的身体感受、恢复时间和程度都不尽相同,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和学生运动安全,学校应通过问卷和量表等形式对学生感染新冠的情况、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情况,以及体能、运动能力和康复后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了解,依据个体差异及每名学生的体能情况,设定不同的锻炼计划,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动。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体育锻炼方案更具个性特征,并全面排除隐患。

2.循序渐进原则

在全面了解学生身体情况,合理评估学生现有的体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上,精心制订教学计划,要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开学初期实行“零起点”教学,确保运动负荷、学练难度和要求循序渐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宜保持在中、小范围,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提高。

二、做好健康筛查,有序开展教学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冠病毒相关疾病康复指导手册》,旨在为感染后的成人提供帮助和建议,将运动中主观感受的费力程度划分为0分(完全不费力)到10分(最大限度用力),通过RPE量表监控自身的状况并进行指导。该量表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稍显复杂,难以操作。可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前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认真的课前筛查,通过问卷、量表等形式对学生感染新冠时长、是否住院、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康复后身体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并分层,排除安全隐患。

可以根据学生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分阶段进行教学及运动指导。即,从感染病毒第1天开始计算,2周内不进行任何体育活动;从病后第3周至第4周,可以循序渐进地从低强度开始进行少量的运动;感染4周后,如果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便可逐步恢复到病前的运动强度。也可以根据学生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进行教学及运动指导。即,对于无症状或者轻症者(发烧38°以上少于4天;肌痛、寒战和嗜睡症状少于1周),1周后可逐步进入低强度的恢复训练;如果身体没有任何不适,4周后可逐步恢复到病前强度。对于中度和严重症状者(发热38°及以上超过4天;肌肉疼痛、寒战和嗜睡症状超过1周,非ICU住院,且无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中度症状;以及有严重症状ICU住院或插管),及时就医,未经医生批准不应运动。

三、合理组织教学,避免运动风险

筛查后针对无症状或者轻症学生,应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计划,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开学初期,教学内容以恢复性体能、游戏性技能和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尽可能避免高强度的快速跑、长时间憋气的静力性力量和爆发性的跳跃等练习。

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设置不同难度、强度的组别供学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做好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放松练习,预防运动伤害。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管理,相比常规课堂教学,开始部分可适当增加热身运动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运动状态。热身运动结束后,增加“问询”环节,了解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学生可根据自身主观疲劳感知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运动负荷的组别和练习内容,并可以适时调整。告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异常变化、冒冷汗、腹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报告教师。提醒学生随时关注身体反应,也可结合运动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设定界限值,心率值达到上限时运动手环振动实时提醒,及时精准监测,为安全保驾护航。结束部分身心恢复阶段应采用静态拉伸、调节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也应适当延长放松时间,有助于身心充分恢复。

四、实施阳光体育,保证运动时间

校内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是确保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各中小学校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户外体育活动,学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大课间、全员竞赛等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切忌“一刀切”、简单粗暴地停止校内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内容设置应结合各年级课堂教学内容,课内外衔接,让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成为“勤练”的一部分,延续课堂教学,为“常赛”打好有效练习基础。大课间跑操等运动不宜全员统一进行速度要求,应根据学生身体或恢复情况进行差异化安排。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运动负荷,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异常、冒冷汗、心区疼痛(胸或背痛)、腹痛等身體不适情况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报告教师。

五、创新活动形式,促进身心健康

久坐少动,身体活动严重不足,已成为青少年学生最大的健康隐患。积极推广课间和学习间隙的微运动,指导、督促学生每完成45分钟的学习活动后,起身到户外或阳台上进行3~7分钟的身体活动,如核心体能、拉伸操、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等,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缓解疲劳,放松身心,预防近视,提高学习效果。将体育锻炼化整为零,克服畏惧心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运用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微运动将锻炼化整为零,也是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的一项创新举措。

猜你喜欢
新冠身体运动
新冠疫苗怎么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