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春前面茧鲤鱼羹草书诗轴》论析

2023-07-25 05:18罗觉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道周漳浦草书

罗觉华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文化巨子黄道周是晚明最杰出的书家之一。他的书法入古出新,“风格与其人品相近,不流凡俗,刚劲中跃出秀润之气”。[1]“他‘素不喜’的馀事,只是在‘心手馀闲’时所‘旁及’的书法艺术,至今却如日中天,被三百年后数以千计的书法学子视若拱璧,亲之、敬之、爱之、宝之、叹之——天下竟有此等奇书!”[2]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冠名“黄道周”的书法作品集出版多种,作品的图版最多的集子共收入六十馀件。藏于民间而未收入作品集的黄道周书法有多少,无可稽考。现藏于福建东山“谢黄洪艺术馆”的《春前面茧鲤鱼羹草书诗轴》,就是一件黄道周稀世珍品。

一、发表情况

《春前面茧鲤鱼羹草书诗轴》,绢本。147×49厘米。见图一。

图一

其诗不见于清陈寿祺编《黄漳浦集》。据藏家谢黄洪先生说,该作原为厦门名士、鼓浪屿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所藏,后抵押在鼓浪屿一家典当行,2009年底他在厦门一家拍卖公司购得。

《春前面茧鲤鱼羹草书诗轴》(下称《诗轴》)在公共场所展示和纸质传媒发表的次数屈指可数。就笔者所见,它最早发表于2011 年5 月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山历代书画作品集•书法卷》。2013年1月,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漳州》专家组,把《诗轴》评定为漳州民间国宝,荣获最具文化价值奖,在CCTV 播出,引起轰动。2016年6月,参加《百年经典•纪念东山建县100周年书画收藏展》,并收入作品集。2018 年6 月,参加漳州市黄道周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的“黄道周书法创作作品展”,在漳浦博物馆展出,并收入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道周书风传承与发展•书法学术展作品集》,再度引发广泛关注。2019 年8 月,在保利(厦门)“中国书画•二十世纪与当代艺术”2019年春季拍卖会上展示三天。

二、作品内容

《诗轴》为七绝一首。在此前所发表的几种纸质传媒中,《诗轴》被释为:“春前麺蠒(面茧)鲤鱼羹,不用高张百尺灯。大小儿女别祢好,团桑月色上莱城。”前两句较易识易懂,后两句却不知所云。

“面茧”是指一种包有馅的馒头。这里的“面”,指的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繁体字作“麵”和“麪”,黄道周学问高深,其诗文和书画中常见古僻字或异体字,《诗轴》中就把“麪”和“麵”的右边部分组合成一字,未见古代其他书家这样写的,应该是黄道周独创的写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探官》云:“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人日,京都贵家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馂馅也。名曰探官茧。”可知,不管是唐代的正月十五还是北宋的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造面茧”都是京城(唐代的长安、北宋的开封)地区立春时节前的风俗,用来“探官”(卜未来官位高下)。如宋梅尧臣《和永叔内翰》诗句:“来时擘茧正探官,走马传宣夹路看。”

“鲤鱼羹”是一种以鲤鱼、冬瓜、葱白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美食。《医疗保健汤茶谱》记载鲤鱼羹的做法:将鲤鱼去鳞及内脏,冬瓜刮去青皮,切成小块,葱白切末。先将鲤鱼煮熟,取汁,加入冬瓜做成汤羹,起锅前加葱白和五味调料和匀。它具有健脾利水,益气消肿的功效。

“百尺灯”指高高布置在宫阙的花灯。明于慎行《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有诗句云:“礼成回跸传行漏,百尺华灯阙下明。”“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借指京城。元宵张灯习俗定型于唐代,成为此后千年的惯例。

前面这两句,写的是在北方都城,立春前盛行造面茧以卜官位,烹制鲤鱼羹而健脾益气,到元宵佳节,还高挂着灿烂的百尺华灯,无比的繁华、喜庆、热闹。但是作者此时身处远离都城的闽南漳浦北山,不仅不用高挂花灯,而且从前曾在京都度过的那些时光,也只存于念想中了,不免有失落之感。

黄道周离开京都(北京)回到闽南家乡的起因,是他在崇祯五年(1632)正月二十四日,上《放门陈事疏》,抨击时弊。且借《周易•师》“小人勿用”作为讽谏。二十七日,奉旨上疏解释该疏中“葛藤”“株连”含义以及平定私人武装、遏制清人西向的方略,并举荐称职的军事将领。二月六日,该疏被驳下,以“滥举”“呈臆”削籍。二月九日,偕夫人蔡玉卿及刚满月的长子离京南返。冬,返抵漳浦北山。[3]直至崇祯九年(1636)九月,清兵七八月入侵京畿的消息传来,黄道周毅然出山勤王,十二月到达北京。[4]这样,黄道周这次在家乡漳浦住了近四年。北望京城,时有感慨。

《诗轴》第三、四句,以前几种传媒所释有误,把“儿如”误作“儿女”,“孔祢”误作“别祢”,“团栾”误作“团桑”。正确的应释作“大小儿如孔祢好,团栾月色上莱城”。

黄道周有四子。长子黄麑(又名子中,字仁表,1631~1652)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于北京。次子黄䴥(又名子成,字神表,约1632~1652)大约崇祯五年生于漳浦。三子黄麖(又名子和,字民表)大约生于崇祯六年至十年间。四子黄麙(又名子平,字衡表,1645~?)于弘光元年三月一日诞生。[5]诗中的“大小儿”指的是黄道周的长子黄麑和次子黄䴥。由此推算,《诗轴》大约写于崇祯六年(1633~1634)春前,时在漳浦北山。

黄道周《诲子》云:“生子不苦晚,贤子不苦贫。吾年近五十,始与儿子亲。今有四男儿,庸福谁与伦。麑儿年志学,雅好似醇笃。不器不可雕,而当秉渊穆。䴥儿亦清洒,每不离膝下。与吾命小同,但恐读书寡。”[6]这是黄道周就义前作的五古诗,谆谆教诲他的四个儿子。洪思《文明夫人行状》中,也写到黄道周致函夫人蔡玉卿:“麑、䴥、麖、麙,但令哦诗书,守礼义,为臣当忠,为子当孝,馀不足忧也,不时看扫先陇,勿以风水为嫌。”[7]可见黄道周对儿子的期望之殷切。

《诗轴》里对“大小儿”的期望是“如孔祢好”。“孔祢”指的是孔融和祢衡。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文学家,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祢衡,也是东汉末名士,文采和辩才出众,恃才傲物,喜指摘时事。“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后汉书•祢衡传》)他们二人为忘年之交,在古诗文中常被并提。“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明胡应麟七言古诗也写到:“已从孔祢申末契,底事桓文论兴谢。”“大小儿如孔祢好”,就是说黄道周看着眼前的大儿子、小儿子,希望他们两兄弟今后能像孔融和祢衡一样,既才华横溢,又友爱和睦。之前几种纸质传媒中把这句释为“大小儿女别祢好”不仅意思不明白,单从绝句的平仄看也不对,成了“仄仄平仄仄平仄”。而“大小儿如孔祢好”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合乎格律。

最后一句“团栾月色上莱城”,应是写黄道周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天下太平的展望。“团栾”指圆貌,唐任华《杂言寄杜拾遗》有句:“披香寓值月团栾”;也要用来形容团圆(团聚)。“莱城”指山东莱州(莱芜),山东省原地级市,今济南市莱芜区。崇祯五年(1632)正月,明叛将孔有德围困、攻占山东重镇登州城,2 月,又围困了莱州城。直到8 月,全被明军击溃,莱州解围。第二年2月,孔有德兵败,登州才解围。史称“登莱之乱”。黄道周崇祯五年二月削籍还乡时,路过山东济宁,但从他诗文和其它典籍里查不到他曾到过莱城。约五月,黄道周咏《自正月登州既陷,东事难言,贼复围莱,自二月至五月未有好音,言念殊劳,再舒狂忾九章》,[8]从“四海方无事,一州遂不支”“不战虽长策,周防亦远猷”“每向东翘首,痴劳欲白头”“逸主长生愿,放臣蹈死怀”等诗句中,即可感觉到黄道周一路上对“登莱之乱”的热切关注。年底抵达家乡后,黄道周还念念不忘叛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企盼莱州等地再也不要有战乱,祥和的圆月朗照着莱城,人民安居乐业、团团圆圆,体现了他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可知,《诗轴》第三、四句是写黄道周有感于“登莱之乱”,希望他的两个儿子长大后出类拔萃,为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能有所作为。

三、艺术表现

“不流凡俗”的黄道周书法,不仅在明代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也高标特立。其小楷的遒劲古质,隶书的欹侧跌宕,行草书的流贯生辣,无不展现出不谐流俗、入古出新的非凡创造。他认为:“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9]“遒媚”二字,概括了黄道周的书法追求和作品的总体特征。黄惇先生释“遒”为“紧密、骏爽、神峻”,释“媚”为“媚丽、媚好”;周汝昌先生释“遒媚”为“体韵遒举,风彩飘然”。[10]“遒媚”而不轻佻、不靡弱,又讲求“浑深”——朴实、深沉,从而确立了黄道周小楷和行草书刚劲秀润的风格。

已出版的黄道周的行草书作品,多为诗卷、诗轴。诗轴中又以五言诗为最多,七绝仅见二件。除《诗轴》外,另一件为《忆得石猊初下年诗轴》。[11]见图二。该诗轴内容为黄道周《山居三十章》中的一首——“忆得石猊初下年,五云瓜蒂各句连。野人不解徵祥事,自插芜菁过旱田”。[12]该作与《诗轴》对比,疑点多,是赝品,另撰文辨伪。所以,如今纸质传媒中所能见到的黄道周七绝书法作品,只有《诗轴》,弥足珍贵。

图二

《诗轴》品相较好,虽然有多处小磨损,但不影响识读。正文和名款共两行半,加上白文《黄道周印》和朱文《一凤五化》二方钤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舒展开阔,大气磅礴。宽绰的行距与紧迫的字距对比悬殊的布白,奔蛇走虺般畅快翻腾的行笔,共同营造出夺人心魄的恢弘气势,元气淋漓。尽管画心高度不足以米半,观赏瞬间,却可感受到“三千飞流、九天直落”般的震撼,诚为黄道周不可多得的杰作。

黄道周诗轴的画心尺寸,高的可达2 米多。如他去世前一年(1645)写的《赠抑庵将入会稽诗轴》,为219.5×49.6厘米。见图三。该作是写五律,也采用字紧行疏的布局法,纵势的追求一如既往,但字径的大小对比少,自始至终保持着间架结构的团紧,总不免拘挛之感。虽属长轴大幅,却没有《诗轴》行笔的酣畅痛快和气度的豪旷恢闳。

图三

细品《诗轴》的笔墨韵味,我们不难感受到它艺术表现上的超群绝伦。

其一,用笔方圆结合,寓方于圆,浑然天成。

从严格意义上说,《诗轴》不是纯粹的草书,而是行草。在点画运行中,作者把行书中的方笔运掉自如地转换为草书的圆笔,与他棱角突出的小楷作品迥异。方圆笔的融合游刃有馀,妙不可言。中锋笔神乎其神的运用,又使圆笔媚若银钩而力透纸背,“徘徊俯仰,容与风流”。此作线条的屈曲盘旋所达到的引人入胜的高度,在黄道周作品中首屈一指,在古代行草书中也是少有的。当然,其中“高”字笔画的张力不足,“月”字折转笔的略显生硬,也是毋庸讳言的,属白璧之微瑕。

其二,线条的驾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不管是字与字之间的连笔过渡,还是一个字本身点画的牵丝呼应,《诗轴》都为我们呈现出作者卓绝的把控能力。许多单字的一笔书就或几个字一气呵成的纵情翻卷,神采飞扬,化成线条潇洒而激荡的绝美律动,让人领略到“飘风骤雨”“落花飞雪”的奇特意境。线性表达上如此奔放俊健、法度精谨的挥洒,离不开昂扬的激情和高超的技巧,是二者完美融合的结晶,真可谓炉火纯青。

其三,点画的空间分割繁而有序,精彩绝妙。

笔画节奏明快又笃定的连绵奔腾,描绘出《诗轴》那极富生命活力的精妙艺术图卷。点画承接映带的精熟顺畅,线条长短和字径大小的擒纵自如,尤其是点画分割上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巧,美妙绝伦,不可思议。如第二行十几个字,不仅结体的松紧收放恰到好处,线条的粗细起伏变幻莫测,而且点画对背景空间的分割丝丝入扣又摇曳多姿,有条不紊又离奇横生,纯熟洗练度几乎无以复加,举重若轻,叹为观止。

清代书画家、鉴赏家宋荦说黄道周尤精楷法,“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其实这个评语用在对黄道周这件行草书特征的评定上,也同样恰当。

猜你喜欢
黄道周漳浦草书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阳泉 草书赋》
黄道周
草书与翻译
道周精神 漳浦之光
——漳浦小记者参观黄道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