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分析

2023-07-27 04:36黄小燕
高考·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水循环发展方向

黄小燕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一定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加快推进速度,意在培养高素质、高知识水平的新人才。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够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加强素质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以“水循环”地理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明确地理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的地理课程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学发展效果的课程优化路径,不断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方向;水循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同时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合综合性知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明确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高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实践锻炼、大概念核心理念、案例分析、任务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际的学习效果。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生本教育模式。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保持主动性,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学生活动的占比,同时提高活动品质。鼓励教师设置探究性活动或借助实验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实践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最后,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收集地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明确地理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在地理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充分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新课改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学发展方向,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堂[1]。如:在“水循环”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水循环的认识和水循环的影响两部分,结合不同部分的重点内容,灵活配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地理教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三、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发生较大改变,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其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系统整合。地理课程中的知识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相反,不同知识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联系,通过构建大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效果。但当前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知识碎片化严重的情况,教师将重点内容单独讲解,忽视其与整体内容之间的关联效果,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并且不利于学生构建地理学科整体构架。

其二,地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较为灵活,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相关地理知识,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2]。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停留在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PPT的阶段,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全面,导致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三,在地理课堂中缺乏有效的实践锻炼。地理课程中含有大量与生活有关的实验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动对此类内容进行开发和应用,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与生活地理理念背道而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设置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在探究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探究能力。

其四,地理课堂内容单一,课程较为枯燥,无法引法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新鲜感”,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介绍大量的地理概念或专业知识,缺乏案例和情境等方法的辅助理解,使学生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五,新课改下,要求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沟通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对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未能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不主动设置任务教学等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路径

(一)构建大概念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新课改背景下,为加强对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学科为基础,以大概念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教学结构,明确课程教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厘清对地理课程教学的认知,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3]。大概念背景下,教师应对课程教学框架进行梳理,并融合地理学科概念,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学习以地理学科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水循环”为例进行分析。在划分知识结构时,应将其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知识。该层次中主要包括蒸发、降水等简单的地理基础知识内容。2.一般概念。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到“水循环”中的相关概念,如水的形态、水体类型、水的分布特点、水循环概念等,帮助学生完善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体系。3.次级大概念。该层次中包括自然界的水循环和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化情况,如自然界水循环联系的圈层、发生的领域、变化状态、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等,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分析与整合,深度了解水循环的特点与过程,并为后续大概念整合提供素材。4.地理学科大概念。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分析地理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变化的影响,结合地理要素演变过程,分析水循环失控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保障社会和人类的安全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大概念的基础上,设置逐级提升的教学路线,使学生通过逐步学习,充分掌握地理大概念内容,从简单的水的三态变化开始,向自然界水循环体系渗透,最终分析人类和水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便于提高实际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4]。在“水循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发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教学平台,录制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线上地理信息学习资源。微课录制时,应尽可能分解概念,形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借助微课视频,可以通过动画等视频为学生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以及人类行为给自然界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可以将教材中的平面图片转化为动态视频:海洋、湖泊、森林中的水分蒸发,上升到空中形成云,在水汽运输下,转移到不同区域降水,地表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海洋中。在总体循环演示完毕后,增加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的深度学习。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交流平台,学生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实现沟通与合作,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水循环”课程学习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利用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以充分解决相应问题。如:在探究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时,学生在线上沟通时,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查找相应资料佐证,给出问题答案后,与教师进行沟通,完成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教学体系,根据教师的需求智能构建相应的教学课件,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者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课堂小游戏,学生通过与智能教学系统的互动,在互动中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喜爱程度,有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三)引入实验化教学,揭示教学内涵

高中地理教学中含有大量的实验内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工具和实验环境,使其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效果,从而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断提高探索能力[5]。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水循环”一课学习中含有三项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完善相关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际的学习效率。以“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活动为例,教师应为学生准备烧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管、托盘、玻璃板以及自来水和冰块等实验用品,并引导学生按照图片示意图自主搭建水循环模拟装置。随后按照活动要求点燃酒精灯加热烧瓶,并在玻璃板上放置冰块。观察整个实验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实验中的设备分别代表水循环中的哪些自然结构?冰块的作用是什么?想要改变托盘中的水量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托盘中的水量大小变化能够带来怎样的后果?

学生观察实验,并对教师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组成小组提出想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学生认为托盘中的水量与导管中水蒸气的含量有直接关系,通过调整水蒸气的多少可以改变水量。小组以此为落脚点,通过调整烧瓶与酒精灯的距离以及玻璃导管的粗细进行验证。最终证明该小组理论正确。

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对其结论进行分析,点评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对小组进行适当鼓励,提高小组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其分析是否含有其他能够影响水量的因素,加强知识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取相关知识,有效加深对“水循环”课程中相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状态,充分提高实际的学习效率。

(四)构建情境化案例,构建地理思维

地理课程与实际生活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效果,同时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构建情境案例或引入经典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强对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强化人文地理理念,提高综合素养。

在“水循环”一课中,为深度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影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案例一:2021年7月19日,河南郑州出现最强暴雨,单日最高降雨量达到552.5mm,三日内总降雨量超过6000mm,强降雨为河南带来严重的灾害,给城市公共设施和人们的财产带来极大影响。

案例二:2022年6月18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在强降雨的影响下,山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大量房屋因山体滑坡倒塌,田地和道路被淹没,造成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万元。

针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上述案例中的灾害属于洪水灾害还是雨涝灾害?两种灾害有什么区别?灾害带来的危害包括什么?如何对洪涝灾害进行有效防治?在遭遇洪涝灾害时如何进行自救?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案例中的问题,同时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失控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通过深度探究,提高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深度理解,同时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五)设置探究性任务,锻炼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掌握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该要求下,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时,应适当增加探究性任务的占比,通过设置探究任务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能力和交流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大帮助。

以“水循环”一课为例,教师在设置探究性任务时,可以自主设置相应的探究任务,如在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整体循环的图片或动画,提出探究任务:分析该过程中有哪几种完整的水循环?该分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或者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探究作为任务,在整体课程学习完毕后,对问题探究中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以及对遥感技术在水文分析中的优势进行分析。

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对任务问题进行分析。在该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接受效率较高,借助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为充分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构建多种教学途径,借助信息技術、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任务教学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多种教学模式中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强化人文地理意识,从而能够将地理知识熟练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次珠.浅谈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7):9-10.

[2]曹丽霞.解析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21(7):224-226.

[3]肖邦冰,杨广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学设计:以“六盘水煤炭资源开发与转型发展”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4):48-29.

[4]刘秀娟,文喜福,黄晓芳.短视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3):31-33.

[5]喻军.浅谈高中地理课程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J].进展:科学视界,2022(4):268-269.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水循环发展方向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太阳能水循环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