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3-07-27 08:04王勇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实践策略

王勇

摘 要:在推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创新要求下,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需求。高校体育亟待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基于此,本文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主题,结合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背景,系统地分析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13F2CAJZ001Y)的研究成果。

21 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教育改革,第一次提出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根本体育教育理念,提倡健康第一,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019 年,教育部颁布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了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大学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除了文化课程的有效开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很早便有人提出,但是没有在众多高校广泛实施,少部分高校实施效果较差,因此本文对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1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体育健康育人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学习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主渠道, 更是高校体育的主阵地。然而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的开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局限于传统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项目较少,没有和体育课程形成一体化联系,导致学校对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约束力较小。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较弱,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其体育锻炼仅仅存在于体育课内,锻炼量严重不足,身体素质较差。其次,部分高校响应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呼声,从各自的不同视角给出了解决策略,但是在实践方面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督,部分教师不参与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甚至在课内也出现了工作懈怠、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改革失败。最后,部分高校受功利性教育思想影响较大,部分高校领导缺乏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力,导致在顶层构建、教学组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设计过于潦草,难以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

1.2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健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培育健全人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开展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存在差异,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多年养成的兴趣特点,另一方面则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鉴于目前学生在自主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较弱,学校应当尽量改变校园文化环境,利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指导、多元化的体育类活动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出高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提高体育教师水平的关键途径。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很多喜爱体育的学生得到教师指导的次数非常少,导致学生基本处于自发性活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体育的热爱,主动锻炼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养成不良习惯。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机会,经常参与体育类活动和竞赛的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指导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也能够提升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变被动为主动,教导出来的学生能够给予教师正向反馈,积极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策略

2.1 扩大体育课程的概念范围,重构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指的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活动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实现思想品德、文化生活、体育技能融为一体的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传统的体育课程概念以課内教学为主,即使经历教学改革,也仅仅是在课内范围进行有限度的调整。为了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扩大高校体育课程的概念范围, 将课外体育锻炼有机地融入体育课程中,使其作为体育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概念意义上的课程内容划分,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为了顺利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校需要重构体育课程体系,将体育课程分为课内教学、课内练习、课外锻炼、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健康至上、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做到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 利用新概念和新的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完成对新知识和新内容的教学传授。

新的体育课程应当使教师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 包括运动技能、运动习惯、身体素质、心理发展和适应社会,要实现上述目标,课内外的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在课内,高校需要开设合适的体育课程类别,如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并为其分配充足的学时,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训练学生,教学时着眼于规范学生的运动技能,为学生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在课外,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锻炼的辅导,通过安排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能够复习和应用课内所学的知识,逐渐养成积极的自主锻炼习惯并拥有强健的体魄。高校还需要组织多个体育类活动和竞赛,体育活动如夜跑、登山、徒步旅行等,体育竞赛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校运动会等。通过安排体育活动和竞赛, 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并热爱体育,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思想水平,并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2 转变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由教师安排,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本人的意愿,很多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不感兴趣,或是自身情况不符合某项体育运动,这种强制性的教学形式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当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转变,在教学选择和课程安排上做出灵活调整,并且尽量减少强制管理模式,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2.2.1 在教学选择方面,力求选项自由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同时体育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由技能教学转变为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 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纠正等工作。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锻炼器材,尽可能降低场地和器材方面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发展个性。

2.2.2 在课程安排方面,推行2+3 模式

常规的体育课程安排是每周两节课,而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应当增加三次课外锻炼,从而将一周的课程扩充到五节,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中。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锻炼不应该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即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而是应该合理安排在工作日的正常上课时间,毕竟大学课程不同于初高中,学生每天的文化课表很难排满,这就给学校充分安排体育锻炼课的机会。统一安排课时规划后,学校可以将一部分体育比赛安排进三次课外锻炼中,这样能够实现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的共同发展,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2.2.3 在管理模式方面,力求人性化

在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外,学校应当取消课外锻炼的强制打卡考勤制度,因为强制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容易存在一些问题,如场地器材匮乏、消极锻炼、形式主义、学生逆反心理、教师过于疲劳等,这些问题使得课外体育锻炼的初衷发生变化,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有着负面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在锻炼时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发生,学校应当提倡自愿锻炼制度,采取俱乐部锻炼模式,将锻炼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结合体育教学情况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或是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德育分奖励、奖学金、奖品等,鼓励学生积极自主锻炼,从而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顺利改革。

2.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全管理机构

实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需要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体育文化氛围。首先,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学校可以经常性开展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征文演讲等,扩大学生的参与角度,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体育界的名人做专题讲座或演讲,充分利用体育明人的号召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需要健全自身的体育管理机构。首先,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校级、院级、系级的体育部、学生会和俱乐部等,利用这些体育管理机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其次, 组建校级、院级、系级、班级的学生体育运动队伍,组织其参加有目的的教学、训练和竞赛等体育活动;最后, 成立后勤部门,对接各项体育活动和各个体育队伍,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如安排场地租借、管理器材租借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等。

2.4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评价体系分为考核和评价,前者能够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学生的体育表现情况,帮助学生判断自身运动技能情况、身体素质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后者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动态的分析和评价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总的来说评价代表过程,考核代表结果。

在考核方面,学校应该综合性考查学生的各项学习内容,包括课内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课内期末考试技能掌握情况、课外体育锻炼表现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参與情况等,每部分根据重要程度按比例纳入综合性测评,通过量化的分数给学生真实性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考核分数应该淡化竞技和排名,注重信息反馈效果,学生接受体育考核的目的是提升体魄、强化心理、适应社会,考核分数只是暂时的,是一段时间的成果,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进步,正确看待分数,从而更好地憧憬未来。

在评价方面,学校应该重视学生情感发展和进步幅度的提高,在学生学习、锻炼和比赛的过程中,把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作为评价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求更难、更精、更险,但求巩固提高和团结共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求速成、批判和贬低,但求鼓励、发展和引导。教师应该掌握鼓励和夸奖的作用,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输赢,看重持续发展,使学生逐渐热爱体育,将终身锻炼作为自己的兴趣和习惯, 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佳.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青少年体育,2021(1):83-84.

[2] 张旭雷.“课内外一体化”视角下高校定向越野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长春: 吉林体育学院,2019.

[3] 于嘉, 王美鑫, 蒋吉.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时代意蕴、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6):43-48.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实践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