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2023-07-28 22:18孙文彩张磊李昆锋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孙文彩 张磊 李昆锋

[摘 要]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保证教学效果和实现课程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课程考核应坚持以学员首次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科学设计,在发挥专业课程考核的评价、督促、预警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着力促进学员学习调查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能动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经历,项目组探讨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聚焦能力生成,科学设置专题考核。二是强化全程评价,合理设计过程性考核。三是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科学实施终结性考核。这些具体的实施建议可为今后的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能动类专业课程;以能力为核心;考核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与地方高等院校培养模式不同,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政治理论、科学文化、专业背景、首次任职等课程体系,属于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围绕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能力的需求,制订了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首次任职课程是根据学员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与岗位任职和装备对象紧密关联的系列课程,既是对科学文化和专业背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培养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能力的关键支撑,在培养学员综合创新和岗位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1],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支撑。专业课程中的任职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员第一任职专业基本功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为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标,军队院校应在专业课程建设的各方面协同发力,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此提高专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使学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触及前沿、自主学习、创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能力,为学员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课程考核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以能力为核心,将课程考核融入课程开展全过程,使其成为课程开展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考虑、一体化设计,发挥课程建设的总体效益。项目组从专题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三个方面对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为同类课程后续深化考核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一)聚焦能力生成,科学设置专题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开展的一部分,与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相互融合。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难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学员能力生成和培养的需要,项目组在能动类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了一定的非传统教学环节,且为了保证课程实施效果,同步设置了专题性考核。

1. 挑战性任务专题考核。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2-4],课程教学应有一定的挑战度和创新性,使学员在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理解能力、敢于挑战精神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能动类专业课程以首次任职课程为主,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其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且多为专业小班教学。上述课程特点使能动类专业课程非常适合开展挑战性学习课程改革,尤其是在教学资源保障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挑战性学习课程改革一般需要制订若干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任务,并制作成任务卡,在学员分组的基础上,为每组学员安排一个任务。挑战性任务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和挑战度,要能够锻炼学员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装备设计、服役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挑战性任务属于团队任务,是教学课堂外的重要实践环节,由学员合作自主完成,对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沟通协作、实践创新等能力有重要的影响。要保证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需同步制订挑战性任务专题考核方案。

(1)制作成果登记卡片。成果登记卡片的作用在于对学员创新成果的简要记载和成绩记录,包括主要内容和结论、贡献度、成绩评定等三个部分。贡献度指教师对小组学员的个人贡献度进行书面记录并由学员签字确认,一方面体现了对学员创造性学习成果的认可,另一方面可提高学员参与挑战性任务的积极性。成果登记卡片在课程结束后应作为学员的重要考核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2)教员学员共同评价。传统教学中,学员属于考核评价的对象,几乎不参与评价的过程,学员仅仅知道自己的考核情况,并不了解其他学员的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这样不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为了给学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锻炼学员思辨能力和独立评价能力,通过学员推荐若干代表,由教员和学员代表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分别对各组学员任务完成质量和小组答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小专家”的角色设置,使学员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增强学员自信,增进相互了解。

(3)成果答辩综合评价。为综合评价学员的创新实践成果质量和答辩情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功能,项目组将挑战性任务的专题考核评价内容分为成果质量和答辩成绩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60%和40%。这种综合评价既有利于提高学员自主探究的热情和探索未知的興趣,也有利于培养学员幻灯片制作、总结凝练、学术交流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 实践类口试专题考核。实践教学是能动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辅助理论教学还是强化学员实践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考核方式中,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多以试卷或实验报告等笔试方式为主,其考核方式单一,部分学员存在口头表述能力不足、思维刻板等问题。而口试专题考核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的不足,在能动类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实践类口试专题考核。口试专题考核的实施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制作口试评分表。口试评分表主要用于记录学员在考试中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熟练度、语言和仪态等方面的得分情况及相应的权重。教员在考试现场打分,由学员和教员在评分表上共同签字确认。

(2)建立口试题库。在口试实施前,结合专业课程实践科目,建立口试题库。口试现场由学员随机抽取2~3道题目作答,可借助抽签软件或其他抽签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员考核效率,也便于学员全面备考,达到提高专业课程考核效果的目的。

(3)成立考核小组。口试前应成立两人(含)以上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可利用集体备课等时机,对口试评分的标准进行熟悉和研讨,确保小组成员在对考核标准的理解上基本保持一致。口试组织应在实验室现场进行,由学员结合实装或实验装置阐述装备原理、调试方法、故障排除等方面内容。考核小组依据学员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熟练度、语言组织情况和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强化全程评价,合理设计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5-6]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一考定乾坤”“一锤子买卖”等只强调期末考试成绩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存在部分学员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等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平时投入不够,学员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相互交流少,这不利于学员对能动类专业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员平时学习投入,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效果,除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外,项目组还对能动类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方案进行了科学和精心的设计。能动类专业课程中过程性考核的典型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是对学员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表现的考查,如学员的出勤率、课堂纪律、互动情况、精神面貌、小组研讨等,课堂表现的考查要尽量避免主观化,要尽可能对考查的项目和量化标准予以细化,并对学员进行公开,列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唯有这样的考查结果才更有公信力,更能得到学员认可。每次课程中教员都对学员的小组研讨、发言等情况进行简要记录,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原始依据,最大限度确保平时成绩的评定科学公正。

2. 实验操作。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效果多依据实验报告或成绩来进行评价,往往忽视了学员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如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实验装(设)备使用的规范性、实验登记的完备性、实验秩序的有序性等方面,如果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就会存在个别学员浑水摸鱼或实验态度不够认真的现象,违背了学员实践能力培养的初衷。因此,对于实验实践教学,可制作专门的实验操作成绩记录表,对学员在实践课堂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特别是对学员操作不认真、破坏实验秩序,甚至造成实验设备损坏故障等情况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可作为实验操作成绩的原始依据。

3. 平时测验。平时测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穿插的阶段性测验,一般包括章节测验、随堂测验和中期测验等。为保证课程平时测验的实施效果,学校应根据课程实际进度和排课情况,合理设置平时测验,既不宜过于频繁,也不宜过少。为保证平时教学效果,可针对每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若干测试题目,在当次课程结束前或下次课前对学员进行简短的测验,以此来检验单次课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效提高学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根据课程实际进度情况,安排章节测验和中期测验,以便对学员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看出,平时测验能够较好地起到对学员进行检验、评价和督促预警的作用,有效防止学员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学员提升学习获得感和学习动力,进而对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科学实施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对能动类专业课程教学成效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员学习情况的综合考查。终结性考核通常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如果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课程成绩就会被记为不合格;如果终结性考核合格,课程成绩则为过程性考核、专题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等各项考核成绩的加权和,终结性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课程考核为课程目标服务,考核工作需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注重能力评价。为适应能力培养需要,终结性考核要积极改革和优化考试命题,比如降低记忆性的知识命题,提高综合性、论述性、拓展性的知识命题等。同时,进一步突出对学员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的考查不仅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真实评价,也是对学员学习投入、自主探究、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更是课程终结性考核需坚持的基本导向和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2. 推行半开卷考试。长期以来,课程考试较多采用闭卷或开卷方式,然而这两种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与考核的初衷和人才培养的目的不符。半开卷考试[7-9]是介于闭卷和开卷考试之间的一种考核形式,学员可携带一张写有考试课程内容的统一大小的纸张参加考试,其内容必须手写,不得打印、复印。这种考试设计能促使学员对课程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炼,这不仅有利于学员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总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还可减轻学员对书本内容的记忆负担,使学员将重心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解决装备实际问题上来,进而提高学员创新实践和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探索多样化考核。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没有固定的考核方式,在终结性考核中,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可采用课程论文、课程大作业等考核方式[10],比如以学员提交的实物作品或软件程序等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总而言之,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紧扣课程目标,不断探索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在学员能力生成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本文从专题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等方面对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实施方法。总体来说,专业课程考核无论是在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在创新能力的评价,抑或是在学员学习动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

以能力为核心的能动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始终是围绕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活动,与课程教学模式等其他教学改革往往相互融合、难以分割。一些考核方式兼具能力培养和评价功能,因而课程考核需在课程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下予以科学化、系统化设计,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毅谦. 加强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1-2.

[2]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 (12):4-9.

[3] 陆国栋. 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4] 孙文彩, 杨自春. 挑战性学习课程改革实践与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20,7(1):55-56.

[5] 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6] 张蕤,徐鹏,方明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课程考核方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4):129-133.

[7] 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101-102.

[8] 祝远姣,王琳琳,陈小鹏,等. 半开卷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高教论坛,2007(5):78-80.

[9] 徐虹,高伟. 美国大学考试形式及其对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3(7):147-148.

[10] 王松梅.高校课程论文考核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5):224-226.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