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2023-07-29 10:07丁莉莉王军钊宫茜
中小学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

丁莉莉 王军钊 宫茜

摘要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沈阳路小学基于现实需求,对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学校立足教材内容融通点、地域文化特色点、社会生活统整点、特色课程关联点进行主题设计,探索将学习主体、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学习方式等元素有效统合,通过一体化、任务化、情境化、全鏈化四维联动,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实施,同时注重完善组织机制、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建设,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持续推进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育人;课程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6-0055-04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HA220485)的研究成果。

对中小学校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形式,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科综合育人、整体育人任务的完成。[1]然而,当前小学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性设计较少,主题设计较随意,结构化设计研究等相对不多,在具体实施中普遍存在“主题拼盘”“浅表学习”“评价单一”等问题。要促使学生在基于真实问题的跨学科互动和整合中,达成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与生活链接,与生命契合,促进心智成长,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需结合本土特色,强化课程融合,实现整合目标的高效对接。基于此,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沈阳路小学不断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在实践中构建了“全景式”综合育人格局,形成了一些思考和经验。

一、主题统领,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发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是跨学科得以实现的枢纽,是构建学科关联的桥梁。[2]立足主题,教师可以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学校综合考虑学生经验、学科基础等情况,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科教材、地域文化、社会生活、特色课程的联系,以点带面,系统梳理,形成以下四类跨学科主题出发点。

1. 从教材内容融通点出发

在日常教学层面,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寻求适切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首先,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清晰列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这是主题选取的“保底工程”。我们打破各学科教研组的界限,通过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引导教师合力共研课标,梳理跨学科主题并关联学科和教材出处,然后纵横整合架构,确立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纵向上贯通,关注学期、学年、学段之间主题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整,链接与主题相关联的学科。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3~4年级)的主题活动4“度量衡的故事”中,提出“查找成语中的计量单位”的活动建议,我们据此确立了“藏在成语里的度量衡”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以数学学科为主导,关联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溯源中国计量的发展史。

其次,围绕教材学习中难以用主导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讲明白的教学内容或真实的、可研究的驱动性问题,教师精心设计主题,调动关联辅助学科的力量,促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为什么诸葛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这一驱动性问题确立为跨学科学习主题,以语文学科为主导,融入科学学科中的“物体沉浮”知识和方法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最后,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通过跨学科集体教研中的探讨交流,在各学科教材中寻找内容的相通点,形成串联的主题。例如:五年级科学第八单元“科技与生活”设置了《设计水火箭》《制作与发射水火箭》的学习内容,同年级美术学科有《形体的组合》《宇宙之旅》,数学学科有《圆柱和圆锥》,语文学科有《童年的发现》,音乐学科有《少年航天梦》,劳动学科有《变废为宝》等,五年级组的教师将这些学科内容进行整理,提取出“探究水火箭,实现航天梦”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 从地域文化特色点出发

地域文化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能够带给师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校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依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内容设置,从地域文化所蕴含的自然资源(如地理特征、生态保护等)及社会文化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名人故事等)中寻求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一致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同时,我们还将地域文化与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理念相结合,让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更加鲜明而独特。

例如: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孕育了齐鲁文化。学校深度挖掘黄河生态保护、黄河文化符号等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并将黄河文化和学校“七彩教育”的办学特色、理念内涵紧密结合,确立了“七色母亲河育七彩学子—红色文化母亲河、绿色生态母亲河、黄色知行母亲河、橙色健康母亲河、青色实践母亲河、蓝色科技母亲河、紫色审美母亲河”的跨学科大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丰富的黄河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子主题,如黄河水净化、光影中的黄河魂、黄河流域非遗文化、探秘桥梁、四大发明、汉字起源、惊蛰节气生物多样性、黄河研学小导游、黄河“十万个为什么”等,深挖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述黄河文化故事。

3. 从社会生活统整点出发

儿童要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时代发展,增强社会认知,实现积极生长。教师可从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出发寻求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也可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节点事件及重要需求(如成长三礼:入学礼、十岁生日礼、毕业礼),还可从学生参与的劳动体验、科技创新、志愿服务中选取主题,在此基础上寻找各学科相关联的内容,将学习与生活、课程与育人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具身体验中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校“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我们确立了“走进中医药世界”的跨学科主题,挖掘中医药和学科、领域的关联,设置相关的子主题,如中医药图鉴、中医药文化与二十四节气、中医药与古诗词、中医药学家的故事、中医药与《黄帝内经》、中医药与家庭保健、中医药与茶文化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百草园”的中草药植物栽种、中草药实践基地体验项目、中医药专家进校园活动等开展探究,使学生在了解中医药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跨学科衍生课程中的中医药文化,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从特色课程关联点出发

学校的特色课程往往具有跨学科、生态性和结构化设计等特点,成为跨学科主题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如沈阳路小学的“全景式阅读”特色阅读课程体系包括跨学科整本书阅读、儿童戏剧、“手指上的阅读”、项目化阅读课程等内容,其中跨学科整本书阅读就是由年级内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围绕同一本书或同一“群”书从各自学科角度聚焦研究。

我们引导教师从文本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提取核心主题,然后调动各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在《小鲤鱼跳龙门》的阅读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小鲤鱼能够成功地跳过‘龙门”的驱动性问题。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筛选和辨识,我们从中提取并确立了“坚持”的核心主题,然后各学科教师结合课标找寻关联内容,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二、四维联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实施

我们将学习主体、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学习方式等元素有效统合,深入探究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关联性、交叉性、层次性,通过一体化、任务化、情境化、全链化四维联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

1. 基于主导学科:贯通融合,走向一体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我们厘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不同学科在解释相同问题时所具备的共通點,以此为主线实现学科间的自然衔接,发挥跨学科融合的实际教学效能。我们坚持主导学科本位立场,以主导学科为基础,一体化融通多学科知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模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主导学科,以根植学科思维,贯通内在联系,达成教学目标,解决现实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基于各学科的学习特点,构建了各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以语文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我们构建了“研读文本,确立‘跨点—创设情境,深度统整—驱动任务,关联互动—嵌入评价,学后反思”的四步实施法。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科中的具体领域进行跨学科教学模型探究。如探寻古诗词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处,并逐步构建起“诗+乐+画+史”的多元诗词教学模型,以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丰厚文化底蕴。

2. 聚焦核心问题:靶向聚合,体现任务化

学校重视大概念在联系知识和促进迁移上的作用,注重发挥大概念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统摄作用。我们引导教师围绕跨学科主题和大概念提出本质问题,然后将靶向聚焦核心问题,设计与问题相关联和匹配的大任务和任务群,通过问题链促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考,由此培养高阶思维。

例如:以“制作风筝 放飞梦想”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年级组教师首先围绕“风筝”主题展开跨学科研讨,挖掘了科学、美术、语文学科的学科大概念,如美术学科的“将色彩搭配原理应用到生活中”大概念,并提出“春天来了,如何设计制作风筝这一传统工艺,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本质问题。聚焦核心问题,教师们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任务群,包括“风筝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的骨架比较牢固?”“怎样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让风筝更美观?”“风筝依靠什么力量升空?”“哪些诗词体现了放飞风筝时的心情?”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群的过程中探索跨学科知识网络,实现素养进阶。

3. 立足主要领域:横向整合,彰显情境化

我们引导教师围绕“我与生命”“我与他人”“我与生活”“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世界”“我与未来”七大领域创设真实情境,旨在架通学生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桥梁,促使学生追寻更有意义的学习。同时注重横向整合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学习时空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由此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实施。

例如:放暑假了,校园“七彩池”中的金鱼没人喂养怎么办?源自真实问题、依托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制作自动喂鱼器”由此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横向整合之前利用废旧书包制作“小鸟的家”的经验,关联科学、美术、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分组调研、设计图纸、制作美化、测试评估等环节,制作出美观实用的自动喂鱼器,用团队智慧解决了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也促进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4. 突出主体构建:多维联合,形成全链化

只有多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此,我们强调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

从学校层面,一方面,我们构建了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型。首先是基于“识别理解-应用分析-重构创造”的思路建立跨学科分阶目标体系,引导教师在梳理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共融相通的跨学科目标。其次是通过“目标-证据-活动”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目标,系统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完善“学用评一致”的学习链条。另一方面,学校形成了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互动式场域。一是学生自主成立跨学科学习小组,以目标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开展项目式、共享式、协同式学习;二是学校专门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导师,个性化指导学生深入“学思践悟”,帮助学生找到跨学科主题与个体生活经验的关联所在;三是学校开设“学长课堂”,由高年级学长为低年级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成果展示,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寻求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支撑。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各类优质资源,如借助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研学基地等资源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形成多样化的学习场域。

三、完善机制,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持续推进

我们不断完善各类机制和制度建设,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从而真正发挥其综合育人价值。

1. 以“双时间保障制”确保实施深度

其一,贯穿日常教学,助推跨学科主题学习常态化。教师可以基于所梳理和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和任务群,在日常教学活动和作业设计中组织教学实施,使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随时发生,灵活穿插在日常教学中或集中在每一板块学习之后。学校则会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的日常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学校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也会根据教师需要统筹主要学科、相关领域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做好常态课时的保障。

其二,集中设置时间,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化。每年5月和11月,学校专门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周,各年级师生可集中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学习周内,学生们和小组团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一时期在学校、家庭、社区进行的各类型跨学科实践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进行资料梳理、视频录制、成果展示,学校会专门举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成果发布会。

2. 以跨学科团队研修确保实施精度

其一,组建研究团队,促进深度卷入。学校2019年就成立了“跨学科研究院”,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有意愿参与跨学科项目研究的教师组成,并细分为理论研究组、教学目标梳理组、教学方式开发组、教学评价组、课例开发组、教学资源开发组等,通过微课题指导和定期成果发布,在校内创设研究氛围,引导全体教师深度卷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性认知及跨学科思维和素养。学校还牵头组建了“跨学科学习联盟校”,省内外及区域工作室学校可自主申请加入,形成校际跨学科合作共研的自组织,共同推进跨学科学习深入开展。

其二,开展跨学科教研,提高教学效能。学校探索实施年级组跨学科集体教研,并且固定跨学科团队教研时间,建立共同体建设及听评课等教研机制;同时采取教师合作制、项目负责制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协同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课程引领者。此外,学校还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定期组织培训会、成果分享会、主题沙龙等,引导教师从不同维度感受跨学科主题学习带给学生思维方式、综合素养的改变,由此点燃教师的激情,促使教师不断挑战教学舒适区,在共学、共研、共生、共创的联动研修中凝聚智慧,提升专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动力。[3]

3. 以跨学科多元评价确保实施效度

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和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元评价理念,包括教师评价要基于儿童终身成长的评价思维引导,逆向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学生自评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反思日志等方式,重在提升元认知;同伴互评可按照学校研制的评分标准、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主导的探究活动,学习过程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和生成性。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应当保证评价机制的开放性。[4]学校编制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元评价手册》,从“主题理解能力、任务策划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自我发现意识”等层面,细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能力维度和评价标准。评价维度既体现学生作品成果的学科和跨学科目标达成,又体现过程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等,按照优秀、良好、合格设置梯度标准和评分,方便学生操作,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家校共评则主要通过多元评价表、描述性评价等工具方法实施评价,旨在实现协同合力育人。

参考文献:

[1] 郭华,袁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J].中小学管理,2023(5):10-13.

[2] 張鸿儒,王小莲.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择的“五项原则”[J].中小学管理,2023(5):17-19.

[3] 胡庆芳,等.跨学科实践推进与教师能力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8-67.

[4] 李俊堂,钱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设计要点[J].中小学管理,2023(5):24-27.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中学体育课程与体育中考及体质健康标准的融合
园艺专业遗传育种相关课程融合改革的思考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的构建研究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