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

2023-07-29 11:29王文方田博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构建大学生

王文方 田博

摘 要:目前,就业难已是一个老生常谈并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动机、能力和人际关系四个问题,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并提出从积极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四个方面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构建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国家人口结构调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劳动力市场转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已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难度较大

表面上看,大学生遭遇的就业困境主要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但从根源上看,大学生就业难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有时候政策制定时缺少目标主体参与,导致政策与现实之间脱节。从当前我国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制定情况来看,部分政策的制定没有做到从大学毕业生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并且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比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和公务员”等政策大多是由于政策制定与扶持对象需求失衡而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政策预期的扶持对象与实际符合条件的群体脱节,难以解决大部分就业者的需求。比如,“特岗教师”政策中的招募条件是三年内毕业的大学生,同时岗位要求设置指标较多。然而,实际情况是待业人群中有不少已经超过毕业年限,符合条件的人数也相对较少,这导致该政策未能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二)就业动机存在误区

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受传统文化和现代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价值观的不断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增加了其就业难度。有的毕业生对学历特别重视,以为通过考研或者考取专业证书就能够减轻就业压力。个别毕业生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仅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现在,大学校园掀起了新一轮“考公”热潮,公务员考试被大学生广泛追捧。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会提前很长时间抢购公务员应试书籍,同时考公务员已成为常态。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过分看重薪酬,对基层和贫困地区的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三)实践能力较弱

大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这使得他们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他们可能存在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爱慕虚荣、讲究体面、不切实际等不良心态。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摒弃不良心态,注重实际效果,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和形式。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多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人际关系薄弱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借助父母、亲戚或自身人际关系进行求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相较于通过公开化的招聘途径求职的大学生,利用人际关系求职往往成功率更高、待遇更好。因此,求职者由于人际关系的障碍,可能无法获得公开的求职信息,或者在求职过程中面临不公平待遇,这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

政府行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体现较多,而且政府的管理多是行政手段,缺乏灵活性,没有考虑高校的实际,缺乏创新,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进来,导致高校的办学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高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招生指标等决策需要得到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和设定,高校管理距离专家治校和自主办学还有较大差距,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培养方案。这种“规定动作”多而自主选择余地少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难以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二)就业指导服务不全面

高校一般都设置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往往只是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做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在职人员很少参加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于国家的政策、就业市场风向等了解不透彻,容易出现一味提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同时,对毕业生的指导不全面,使得毕业生在毕业择业时出现盲从或匆忙就业的现象,不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全面性。

(三)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

很多大学生都是刚出校门就找工作,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长远规划,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到生产现场操作的实践经验。同时,毕业生对于简历、面试、职场要求等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毕业生连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都不会,进入职场后需要重新学习,长此以往新鲜感消失,不利于长远发展。更有一些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入职与离职之间频繁切换,工作没有韧性,责任心不强,导致在找工作中浪费时间、在换工作中错失机会,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提高政策的实效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多调研、多摸排,让制定的政策、制度可以落地,让高校办学有更大的灵活性,激发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适应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新要求。尤其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应契合教育工作规律,建设应用型高校,激发高校活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政府在政策制定之后,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更好地将党和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宣传到位。

(二)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专业与市场需求的数量和专业之间的矛盾暂时无法改变,市场对于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大,但是很多毕业生往往更喜欢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不愿意到外面跑市场。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啃老或者成为“校漂”,长时间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既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就业工作,又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这部分毕业生提供帮助,帮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定期回访,为没有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查找问题的症结,走出无法就业的阴影。通过社区或者高校的就业信息排查,对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登记,加强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帮扶,鼓励他们积极找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对于有条件的毕业生,可以鼓励他们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三)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就业指导教育要前移到高中毕业生当中去,就业指导服务如果只是满足于短平快,很难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首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在职人员的专业性,通过专业培训加深他们对就业政策的理解,提升服务水平,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指导。其次,借助新媒体,发动更多毕业生分享交流就业信息,实现服务的全面覆盖,拓宽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最后,协助毕业生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及时识别虚假的招聘信息,严防传销、校园贷等形式的招聘陷阱,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防范意识。

(四)提升大学生个人竞争力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不全面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让毕业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把握就业机会,在应聘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功课,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考取专业证书提升职业技能,了解招聘单位需求,做好应聘准备,提升个人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不断变化,传统的就业观念势必被淘汰。了解职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成功就业的基础是建立在能够给予招聘单位最大效益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健全和优化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高校重新审视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就业指导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助于大学生科学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进而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艾楚君,田双喜,庄创奇.青年就业公平感结构、现状与对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2]吴蔚.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3]林成华,洪成文.大学生就业公平失衡的社会危机与化解对策研究: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性计划项目“大学毕业生‘佛系就業的现实表征、生成逻辑及诊治策略实证研究”(编号:2022-ZZJH-104)

作者简介:王文方(1987— ),男,郑州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田博(1986— ),男,郑州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构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